全球港口擁擠的連鎖效應正在破壞亞洲內部的貿易通道,大量貨物滯留在東南亞的轉運中心。
一家大型貨主的全球海運主管彼得•桑達拉表示,來自歐洲、非洲、大洋洲和美國的轉運貨物正被“傾銷”——尤其是在新加坡。他說:“這不是港口生産率的問題,而是支線和幹線船在卸貨,沒有連接幹線的船只及時進港裝貨。”
上月末,新加坡港務局(PSA)被迫開放Tuas大型集裝箱碼頭的存儲區,以應對溢箱問題。
此外,盡管主要航線的船舶延誤導致轉運貨物滯留在新加坡,但桑達拉指出,擁堵的“級聯效應”也在影響亞洲內部的支線交通。“例如,在印度尼西亞,交通擁堵,延誤了從雅加達到新加坡的支線貨輪。在印尼、泰國和越南,我們還面臨著集裝箱長期短缺和空間不足的問題。”但桑達拉表示,鑒于來自中國的需求和費率下降,他“希望”承運人能夠迅速向東南亞地區注入更多運力。“越南已經解除封鎖,有很多被壓抑的生産;需求相當巨大。”
台灣Wan Hai已將部分跨太平洋航線的運力轉移回亞洲內部市場,以滿足越南和印度不斷飙升的運量,但是否有主流船公司效仿,還有待觀察。
不過,航運公司很快就取消了來自中國的航線,例如,海洋聯盟(Ocean Alliance)最近取消了21個跨太平洋東行航線和2個亞洲-北歐航線,桑達拉指出。
他補充稱:“我們理解,承運人取消開航可能是因爲中國電力短缺影響了出口生産,但也因爲美國和歐洲港口的嚴重擁堵,打亂了它們的船期。”“對承運人來說,空白航次的另一個可能優勢是,它們阻止了費率進一步下跌,爲即將到來的合同談判提供了一個基線。”
此外,他表示,這可能只是中國運費價格的短暫波動,鑒于美國和歐洲的庫存將需要補充,而且中國春節的貨運高峰即將到來,中國運費將“很快再次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