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獲得玥堂主授權轉載!
觀點|王玥 主筆|布洛迪 責編|陳嘉武
1978年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進入騰飛的四十年。人民群衆在時代浪潮中揮斥方遒的同時,也創造出了屬于普通人自己的階層跨越機遇。
激蕩四十年:
野蠻生長的時代機遇
電視劇《大江大河》裏,這種個體在大時代中的浮沉被刻畫得酣暢淋漓。天資聰穎的宋運輝抓住了恢複高考的機會,畢業後從技術員幹起,把握住了國企改革的大勢,不斷突破自我。宋運輝的姐夫、泥腿子出身的雷東寶敢打敢拼,捕獲了鄉鎮企業釋放的紅利,卻最終因眼界受限而被時代淘汰。宋運輝的發小楊巡則是個體經濟的典型代表,在那個野蠻生長的年代,殺不死一個人的只會讓他更強大,多次絕處逢生之後,楊巡也擁有了自己的産業。
作爲時代的橫切面,劇中知識分子、農民企業家和個體戶自我奮鬥的背後,隱射了那個激蕩四十年中,國營經濟、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的巨大機會。國運隆興的年代,個人好似站在了高速上行的電梯之上,每個人都能找到輕松跨越階層的路子。“李華考上了北京大學,張萍上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略加深究,這句話《新華字典》裏的話在當時足夠寫實,可不僅僅是段子。
出自98年《新華字典》的一句話
站在2022年往回看,這樣的機遇有七次——恢複高考、鄉鎮企業、雙軌制套利、體制內九二派下海、WTO紅利期、樓市狂飙,還有互聯網的興起——平均5年多,就能迎來一次逆天改命的良機。這樣高密度的階層躍遷機會,無論是橫向比對世界各國、還是縱觀中國五千年曆史,可謂絕無僅有。
終歸,經過了四十年的狂飙突進後,中國經濟還是邁入了高質量發展的階段。這本是均值回歸的客觀規律,但繁華過後,習慣了高增速的中國人確實需要時間消化心理上的落差。
不僅如此,中美競爭加劇大背景下,平台反壟斷、打擊K12、房地産去金融化等一系列沖擊更是讓這種悲觀情緒持續蔓延,內卷、躺平和摸魚成爲年輕人嘴邊的高頻詞。這種情況下,認同“像過去四十年那樣生機勃勃的時代機遇已成絕唱”的聲音如縷不絕。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僅憑情緒發酵,悲觀確實是更容易的選擇。不過,如果冷靜下來,你會發現支持悲觀的證據明顯不足。
第一,其實競爭在任何時候都有,改革初期的草莽時代,機會多但競爭也更激烈。一將功成萬骨枯,很少有人能在過去的七次浪潮中連續沖浪而安然無恙,更多時候總是前浪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深藏功與名。
再者,即使站在眼前這個悲觀彌漫的時點,中國未來的機會,不僅質量很高,普惠性也很好。
第一點,相信大家容易理解。多少企業風騷一時,待到潮水褪去卻發現它並沒穿底褲,眼見它起高樓,目送它樓塌了。第二點,可能不少人會覺得疑惑,經濟都冷到這個地步了,我們有什麽理由要看好中國的機會呢?
這裏我們抛開情緒,先問這樣一個問題——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如果我們把中國作爲一個股票來看,你買不買?
其實,你買不買並不重要,外資早已用腳投票做了選擇。2021年,在諸多肉眼可見的不利因素下,全年外資淨流入A股市場3846億元,爲過去五年最高水平,可見世界上其他國家在重倉中國。此外,這一趨勢從人民幣彙率的走勢上也可見一斑。從2021年1月到2022年2月,人民幣對美元的彙率,在美元指數持續走強的情況下保持堅挺,這也說明人民幣對世界其他主要主權貨幣的強勢。這兩個數據,足以佐證了中國之外的投資者,已經在資本市場上初步達成了對中國良好發展勢頭的共識。
彙率的新變化:G2格局出現
來源:徐遠觀察
如果從微觀上看,投資中國意味著投資中國的核心資産。而在中國崛起爲世界第一經濟體的過程中,伴隨著資本市場對科技産業的大力扶持,A股屆時會有大批科技公司成長爲新興行業的龍頭,他們就像現在的蘋果、亞馬遜、騰訊或者茅台一樣,擁有令人咂舌的市值。
未來10年,A股將迎來一批快速成長起來的世界級科技公司,它們將徹底改善現如今中國在世界上的産業格局,而每個人都有參與其中的機會,無論你是投資人、企業家還是普通人——A股高科技公司的增量股權投資機會,這是我們這輩中國人迎來的第八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看到了機會,並不意味著一定能抓住。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我們不僅需要解決好外部的問題,爲自身發展營造好良好國際氛圍;還需要解決好自身問題,真正用科技創新爲中國提供新的增長引擎!
要做到這兩點,就需要我們兼顧兩種視角:從世界看中國,以及從中國看世界。
從世界看中國:
中國仍然處于戰略機遇期
從世界看中國,雖然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是中國目前依然處于戰略機遇期。要確保這一點,必須要兼顧“底線思維”與“擴大開放”,以尋求安全和發展的動態平衡。
首先,就安全維度論,我們需要有些底線思維。美國視中國爲最大的競爭對手,這早已不是什麽秘密。不僅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多次公開這麽講,並且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近90%的美國成年人將中國視爲“競爭對手”或“敵人”,而非“夥伴”。美國似乎已經主動接受了“崛起大國與守成大國必有一戰”的敘事,雖然在中國看來,這種被稱爲修昔底德陷阱的說法更多只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
《注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
撇開美式偏見,作爲相對客觀的第三方,新加坡資深外交家馬凱碩在《中國的選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美國難以適應中國崛起的原因。本質上,它根植于美國對自己不容置疑的兩個信條——美國是世界第一並將永遠是世界第一,以及美國社會天生就是善良的——正由于美國是如此看待自己的,所以這就決定了它在捍衛國家核心利益時會“不擇手段”。
最近兩年,美國政府通過“中國行動計劃”排擠、打壓多名華裔科學家,甚至以間諜罪名誣告這些學者,毫無疑問釋放了明確的信號。冷戰過後,麥卡錫主義的幽靈又在美國死灰複燃。
2021/01/14,華裔科學家陳剛美國司法部起訴並逮捕
其次,安全之外,還要追求更高的發展上限。這就需要我們在底線思維之上,以更大的意願和能力擴大開放,團結更多的利益共同體,把“朋友”搞得多多的,維持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
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兩件事中得到啓發。
第一件事,是俄烏戰爭。這次歐美對俄羅斯的制裁力度不可謂小,而一旦中美發生激烈分歧,美國會不會像對俄羅斯一樣把中國踢出SWIFT體系?相信一定會!所以中國得有籌碼,用更大力度的開放綁定更多利益,讓西方制裁起來感到切膚之痛,“傷敵八百,自損一千”。這樣一來,制裁自然很難發生,更難持續。
第二點,是中國的第二次開放,要更充分地發揮國際大循環的作用。國際大循環,主要目的不是爲了多賺錢,而是爲了技術引入和規則競爭。這就需要中國利用好自身作爲最大單一市場的優勢,積極引入、消化國外先進的技術,補齊我國相應領域的短板。此外,我們需要在統一好國內市場規則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層面的競爭,掌握規則制定權。
事實上,這方面我國的行動上一直很積極。無論是已經生效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申請加入的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和DEPA(數字經濟夥伴關系協定),還是暫緩的中歐投資協定,中國政府一直都在推進。
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
以上兩點,充分說明了中國在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仍處于戰略機遇期——一方面,我們要有底線思維,抛棄幻想、准備戰鬥;另一方面,我們會通過擴大開放引入形成更多利益共同體,通過利益共享促進技術交流,積極爭取規則的制定權,通過進一步融入世界體系,極大增加國外對中國制裁的成本,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那麽問題來了,中國處于戰略機遇期,這到底意味著什麽?
事實上,通過居安思危的底線思維和進一步開放舉措,不僅爲中國經濟的持續平穩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也是中國政府爲企業、個人發展提供的一個最寶貴的公共品。相信親眼見證了俄烏戰爭的人,都明白這句話的深意。
攘內必先安外,正是在“相對穩固的外部環境”的這個公共品的庇佑下,中國才能從容地深耕科技,培育經濟新動能。
這正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第二點。
從中國看世界:
用科技創新作爲中國新動能的引擎
從中國看世界,爲了在2035年前保持5%左右的中高速增長,以實現基本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國別無它法,只能依靠科技創新爲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引擎。這是一條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某種程度上,這就是一個國家創新的第二曲線。
創新好理解,那麽爲什麽是現在?一句話回答,就是“時候到了”。
2021年,我國人均經濟超過12000美元的。在這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節點,就必須靠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升級這一條路,不然即使能短暫地摸到了高收入的門檻,最終也會因爲産業老舊而重新跌回到中低收入區間,這方面阿根廷、巴西和馬來西亞等國的教訓足夠深刻。
世行報告:只有少數國家跨過“中等收入陷阱”
來源:世行報告《2030年的中國》
看了上面的圖,不少人心裏難免有些打鼓——我們會不會也步拉美後塵,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我們說,以中國目前的禀賦狀況和發展態勢,這種情況極不可能。過去幾年,我們觀察了三個標志性的事件,它背後顯示了確定性的趨勢,這給了我們樂觀的底氣。
第一件事,2020年,我國社會總産出和國內采購總額這兩項重要指標,已悄然超越美國成爲世界第一,我國已經成爲全球最大單一內需市場。這一事件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基于中國相對于發達國家不低的經濟增速,這也意味著我國將長期是全球最大單一市場。事實上,這也是我國敢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資本所在。在全球經濟增長疲弱的背景下,有一塊自己能掌控的確定性需求難能可貴。
第二件事,中國具有強大的供應鏈能力,這幾乎保證了中國能制造出它願意制造的任何東西。據說,硅谷的投資人判斷一個智能硬件公司靠不靠譜,其中的一個硬性指標就是看它在深圳有沒有辦公室,中國制造果然值得打call。
強大的制造能力背後,離不開供應鏈的支撐。而中國供應鏈的強大,在于它能完美地平衡了效率和彈性這兩個矛盾的點——效率要求大規模,而彈性要求特殊性——這種組合只有在大規模網狀協作的供應鏈體系中才能被有效協調。這正解釋了中國供應鏈的韌性,更解釋了遷往東南亞的供應鏈只是從中國供應鏈外溢出的部分,依然隸屬于由中國主導的東亞供應鏈體系之中。
2021中國外貿成績單
中國供應鏈的韌性不僅經扛過了貿易戰的挑戰,也經受住了疫情的考驗。這一點,大家從2021年中國外貿21.4%的增速也可以感受到。不過,供應鏈強並不等于你的産業處于價值鏈的高端。展望未來,基于硬核科技突破的創新機會必然要提上日程。因爲在中美競爭格局下,科技被卡脖子,這不僅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
這就不得不談到第三件事,那就是華爲被台積電斷供高端芯片的事。我想,10年後,如果我們回頭看這件事,會更明白它的曆史意義。這件事之前,不少企業家也許會抱著僥幸心理——科技突破太難、投入太大,我們采取跟隨策略,繞過去?而這件事之後,大家都意識到,關鍵技術是施舍不來的。
這裏我結合上面這張圖,帶著大家看看美國對中國科技的脖子,究竟卡的有多死?大家都知道,華爲在芯片業務上被卡脖子,讓其在消費者業務上遭受重挫。但其實被台積電斷供高端芯片還不算卡脖子,畢竟制造芯片的光刻機,是荷蘭ASML公司的産品。正是ASML對美國的言聽計從,徹底斬斷了華爲自研芯片的念想。
事實上,ASML的CEO溫彼得曾多次表示,他們願意把光刻機賣給中國,畢竟頂級光刻機每台售價高達12億人民幣,誰都想多賣幾台。問題在于,ASML賣機器給誰,需要拿到美國的許可。你看看上圖ASML的供貨商名單就清楚了,公司前15大供貨商中10個來自美國,剩下5個中有3個來自中國台灣,德國和日本各1個。可見,美國對半導體産業鏈上遊企業的技術,有著絕對的話語權!
那麽從這第三件事中,我們能看出來什麽呢?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回産業中,就會發現無論是供給端還是需求端,都蘊藏著巨大的技術突破和國産替代需求,就像冒著煙的火山一樣亟待爆發。
到這裏,中國現階段的三個趨勢已經呼之欲出了——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基于供應鏈的産業升級要求,以及剛性的國産替代機會。而在這三個確定性趨勢的推動下,未來中國的增長方向也毫無疑問地指向了科技産業。
而科技産業的落地路徑,主要是通過增量和存量兩方面來切入——
一個是純粹的增量方向,這塊撬動的想象空間比較大,是國家在下個時代想要搶占的戰略制高點産業,如高端裝備制造、AIOT、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和航天科技等等。這些領域的突破深度依賴于材料科學、分子生物學、操作系統、能源技術等被業內稱爲“共性技術”的底層突破。
風口之下,公司估值一定不會低。未來10年,中國大概率經濟體量重回第一,資本市場水大魚大,誕生上百家茅台級別的行業巨頭並不稀奇。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中強調“共性技術”
另一個是存量的替代方向,這個方向上的科技發展路徑可以參考微笑曲線,在産業鏈向上升級的道路上,存在大量對産業鏈單一環節進行優化的空間,這類確定性高的機會很容易催生出專精特新的隱形冠軍,而這些公司都將是北交所的寵兒。
微笑曲線的上揚嘴角,對應著科技創新和消費升級
相信到這裏,我們對于趨勢的把握更清晰了。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有著完備的供應鏈體系,還迎來了史無前例的國産替代需求。在這三股推力下,中國一定會順利轉型成以科技創新爲引擎的高質量發展模式。而這種模式最終落地爲兩條路徑——通過突破“共性技術”所帶來的戰略性增量機會,以及搶占産業鏈升級過程中國産替代的存量機會。
搞清楚了這些,接下來的問題便顯得尤爲重要,因爲它與我們息息相關。企業家、投資人甚至每個普通人,如何借助這波趨勢,抓住改變命運的第八次機會?這是我們必須想要回答的問題。
IN³:抓住第八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對于這一問題,我抛出的一個答案是IN³。
我先爲大家解釋一下,IN³代表了三個以“IN”開頭的英文單詞:Industry,Innovation,Investment(産業、創新和投資)。之所以用三次冪這種形式來呈現,是想強調好的創新一定是具有跨界屬性的,而這三個要素的融合對于增長的效應是指數級的,符合冪律分布。
對此,我基于這些年的投資實踐和思考,分享三點對于産業趨勢的最新感受,希望能對大家的做企業、做投資有幫助。
首先,談到産業選擇,各位一定要具有生態和政策的雙重視角。
生態視角更多的是舶來品,美國的創新生態發展得相對最完善。我之前在美國考察,發現美國的創新體系已經相當成熟了,開句玩笑,它真的實現了賈躍亭說的“生態化反”。基礎研究、應用創新、早期孵化和投後推出機制,你在硅谷的沙丘路上走一圈,基本就能搞定。這裏,國家實驗室負責基礎科研,科技企業投入應用型創新,沙丘路上的VC提供早期啓動資金,最後華爾街提供流動性和退出機制。整個創新系統的運轉效率很高,這大概率也是可供中國創新借鑒的方向,也值得各位企業家、投資人關注。
美國科學政策的開山之作《科學,無盡的前沿》
而政策視角跟中國國情有關,在中國做投資不了解政策是絕對不行的。這裏需要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分辨長期機會和短期的窗口型機會。怎麽分辨呢?我們說,那些在重要文件中反複出現的、多次出現在美國制裁名單上的,肯定就是政府長期支持的行業,會擁有長期的確定性,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而那些在特殊時期基于“穩”字而稍微放松的周期型行業,則只是窗口型機會,投入務必謹慎。
其次,我們一直研究創新,得出的一個基本結論就是真正的創新沒法走捷徑。各位對于創新的理解也要打開,能做出突破“共性技術”的硬核創新固然可喜;但能解決産業鏈各環節的的國産替代機會,也能成爲專精特新的小巨人,這正是北交所鼓勵的方向,前途一片光明。
基于共性技術的創新方面,它很容易引爆一個萬億級別的市場,生動闡釋了文件中“供給創造需求”的奧妙。大家如果看過電影《頭號玩家》就知道,最近基于線上虛擬社交的元宇宙引發了廣泛討論,雖然目前應用場景有限,但萬一它成功了呢?且先讓子彈飛一會兒!這方面也就是我所說的,誕生茅台級別公司的地方。
事實上,我們最近接觸到一家做新能源車底盤操作系統的公司,也屬于此類風口企業。他們CEO最近壓力很大,因爲這個技術受到了國家高層領導的關注。如果這方面成功突破了,意味著什麽呢?意味著它能徹底顛覆掉新能源車這個萬億級的巨大市場。甯德時代的電池加上國産的操作系統,這就把新能源車的核心價值環節牢牢握在了自己手上。以後生産汽車就像搭積木一樣方便,核心技術在手,標准制定權也就奪回來了,甚至能反向卡國外的脖子!
此外,各位也不要輕視産業鏈上單個環節的創新機會,德國、日本全球隱形冠軍都在這裏深耕,蘋果産業鏈上也長出了2000億市值的立訊精密。連界也投了一家做mRNA的公司,它能把mRNA成功送進細胞質,這是唯一經過工業界驗證的核酸遞送技術,市場前景也很看好。
最後,我想告訴大家的是,這次改變命運的機會跟你關系緊密,人人都有份!
如果各位經常關注財經政策,會發現中國金融市場正在經曆一場底層變革。宏觀層面上,它表現爲以注冊制爲主的投融資體系正在快速成長,這讓真正有科技含量的公司更容易拿到錢,也讓公司通過借殼上市、“上市公司+PE”模式進行市值管理的預期收益越來越低。
在這個大背景下,投資人退出越來越容易了,這勢必極大增強一級市場的流動性,利好對于科技企業的早期投資,投資人一定要把握好這個機會。
同樣,企業家一定也要適應資本市場風格的變化,了解資本的邏輯。我們投了家做馬鈴薯的企業,在舊有市場飽和情況下,我們通過“創造略”對這家公司重新定位,以上遊原材料供應商殺入納米材料市場,在幫助公司順利走出第二曲線的同時,也實現了市值上的倍增。可見,沒有真正的傳統企業,只有傳統的思維。在股權投資時代,企業家一定要有資本視角,做出真正長期值錢的公司,而不僅僅是考慮賺錢的公司。
而對于普通人,你是不是就沒有機會參于到這次科技浪潮了?當然不是,資本市場的改革,同樣利好二次市場的投資者。國運升騰的時候,通過資本市場來分享國家發展的紅利,這事兒巴菲特幹過,你當然也能幹。如果擔心風險,那麽各種指數基金、ETF等投資工具也是個不錯的選擇。長期看,跑贏通脹沒有任何問題。
最後的話:
“人的一生最關鍵的就那麽幾步。”作家路遙曾如此感慨命運的定數。
對于現在已經清楚看到了A股增量投資機會的各位來說,命運的羅盤已經在面前展開。出生在中國,無疑是一樁幸事。對外大環境仍處于戰略機遇期,對內馬上迎來科技創新爆發的前夜,這一切奠定了即將到來的第八次改命機會的基礎。
在中國重回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過程中,巨大的創富機遇將以資本市場爲紐帶向所有人開放,理論上人人都有機會,連界希望能與各位同行。
內容來源:玥堂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