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張健,中國醫師協會心衰專委會主委、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力衰竭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擅長:心血管內科疾病的診治,特別是心血管病的藥物治療;
出診時間:周二下午專家門診、周四下午特需門診
(健康時報實習記者 王培文)根據《中國循環雜志發表的》5月刊出的“多中心、前瞻性中國心力衰竭注冊登記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心衰患者平均發病年齡爲66歲,比歐美、日本等地約年輕5歲。
這項調查的主要研究者、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衰中心張健教授指出,造成國人心衰發病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疾病構成不同。防治心衰要重視對心衰的早期認知和危險因素的積極控制和患病期間的科學管理。
心肌病、風濕性心髒病引發的心衰比例較歐美高
“我國心衰患者平均年齡66歲,低于歐美及日本等(平均年齡約72歲)。其中,我國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雖然同爲高血壓、冠心病,然而,比較歐美和日本,我國心衰病因構成中,心肌病、瓣膜性心髒病構成比較高,可能是我國心力衰竭患者年齡構成年輕的原因。”張健教授指出,我們的心衰特點與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相近。
同時張健教授強調,心衰危險因素控制較差、診斷不及時等問題,是目前我國心衰防治過程所遇到的一個重要問題,但不是造成我國心衰發病年輕的主要原因。而在心衰防治方面,與發達國家比較我們還有許多需要努力和學習的方面。
認識不足是防治問題所在
張教授認爲,心衰危險因素控制較差主要問題是對于心力衰竭的危險因素認識不足,沒有重視心衰早期管理的問題。
高血壓、冠心病和 糖尿病是最重要的前期疾病,由于認識不夠充分,對這些危險因素的控制和管理不到位,患者常常不在意,不及時就診、有效治療,按時複診,直到走入了心力衰竭階段後才開始“亡羊補牢”。
此外,心血管疾病發展到嚴重和終末階段就會出現心衰症狀。對基礎心血管疾病認識不足,診治不及時,控制不理想,有可能很快引發心衰。
據中國心力衰竭注冊登記研究發布的結果顯示,感染、勞累、應激反應或心肌缺血是引起心衰加重的主要誘因,對誘因關注不夠,防治不積極也是心衰反複發作,控制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加強心血管疾病的宣教非常重要。”張教授介紹,他與同事們以多種方式積極推廣心衰的教育,目前推出了針對患者的漫畫書、小視頻、APP等形式,給患者宣傳心衰知識,針對醫護人員也有專業培訓教材,以提升整體對心衰的認知。
藥物治療注意三方面
心血管疾病患者早發現問題,及時就診,按照現有診療手段,進行早期診斷和治療,很有助于防治疾病反複,有效控制病情,延緩病情進展。心衰患者日常要加強自我管理。
尤其是已經接受了藥物治療的患者,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第一要改變生活方式,管理好飲食起居,合理控制液體輸入,包括湯、茶、奶、粥等,保持一個輕口渴的狀態。同時控制食物攝入量,一般保持七八分飽;第二運動要適當,以散步爲主,減少激烈運動;第三堅持用藥,定期複診。尤其是用藥要規範,定期檢查血壓、心率,根據醫囑調整用藥量。這樣能有效提高生活質量,減少再住院率,降低死亡率。
凡標注來源爲“健康時報”或“健康時報網”的稿件均屬健康時報社原創內容,轉載請注明來源爲“健康時報網”並附上原文鏈接。如需內容合作,請聯系010-65369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