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肉”熱度尚未消退,“細胞培養肉”已陸續問世。日前,中國第一塊“細胞培養肉”在南京農業大學誕生,而全球已有約30家公司投入到該領域的研發,美國“細胞培養蝦肉”預計將在兩年內上市。
業內預測,當“細胞培養肉”成本降至10美元/公斤時,即達到産品入市門檻,目前仍有待技術突破。不過,基于對未來市場前景的看好,全球已有4家“細胞培養肉”公司加入中國植物性食品産業聯盟,爲進入中國市場做准備。
我國首塊“培養肉”問世
11月18日,南京農業大學宣布研發出我國第一塊“肌肉幹細胞培養肉”。該校食品科技學院教授周光宏帶隊使用第六代豬肌肉幹細胞用營養液培養20天,最終得到重達5克的“培養肉”。
而在今年9月,中國香港AvantMeats公司也研發出“培養魚肚肉”。該公司聯合創始人陳解頤告訴新京報記者,其“培養魚肚肉”是用黃花魚魚肚細胞培養而成,50克“培養肉”約需3周培養時間。“我們和南京農業大學用的技術手段應該是一樣的,國際上的培養手段也大同小異。”
公開信息顯示,世界上第一塊“細胞培養肉”誕生于2013年,由荷蘭馬斯特裏赫特大學生理學家波斯特博士耗時兩年、花費28萬美元完成。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美國、以色列、荷蘭、新加坡、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都在研發“細胞培養肉”,主要集中在牛肉、豬肉和海鮮領域。
中國植物性食品産業聯盟秘書長薛岩表示,目前全球大概有30家公司在研發“細胞培養肉”,中國在該領域獲得研發成果相對較晚。預計兩年左右,美國的“細胞培養蝦肉”産品就能實現量産並進入市場。而海鮮細胞培養肉之所以能最先進入市場,是因爲相對于牛肉、豬肉來說更容易拿到監管批文。
降低成本成研發難關
業界普遍認爲“細胞培養肉”所造成的碳排放量遠低于畜牧業,在環保方面具有巨大優勢。另據英國巴克萊銀行預測,未來10年,包括“細胞培養肉”在內的人造肉或占到肉類市場10%的份額,全球人造肉市場規模將升至1400億美元。
不過與“植物肉”相同,“細胞培養肉”也面臨高成本問題。陳解頤表示,無論牛肉、豬肉還是海鮮,1公斤“肉”的培養成本約爲2000美元,但成本降速非常快,每年的成本都僅是前一年的1/10。他預計,“培養魚肚肉”的成本將在明年年底降至每公斤幾百美元。倘若達到50美元/公斤時,就可以實現産品入市。
據薛岩介紹,目前國際上有一個共識的成本標准,即牛肉“培養肉”的成本降至10美元/公斤時,即達到産品入市門檻。
而在影響“培養肉”成本的關鍵因素中,技術壁壘仍是最大障礙。陳解頤說,培養細胞所用的營養液、蛋白質等原材料都是醫療級增長因子,目前成本非常高。“增長因子中含大量小牛血清,只有找到可降低成本的增長因子,才能打破成本的技術壁壘。”目前在商業化産品中,棉花種子、蠶等蛋白質也可成爲增長因子,這些也是目前的研發方向。
渠道端難題待攻克
對于“細胞培養肉”的前景,薛岩認爲,相較于植物肉,其前景更加可觀。“養一頭牛可能要花3年時間,但細胞培養肉達到規模化生産只需要3周,這就是它的絕對優勢。”陳解頤也對未來前景充滿信心,“培養肉的優勢在于可通過技術手段調整肉質的口感和營養。”
中國食品産業分析師朱丹蓬則認爲,植物肉才是未來食品發展趨勢。目前“細胞培養肉”至少還需3年才能達到技術成熟和量産,渠道端和消費端也是亟須攻克的難題。
目前,全球有4家“細胞培養肉”公司加入中國植物性食品産業聯盟,爲進入中國市場做准備。“如果說未來7、8年植物肉引領食品風潮,那10年後絕對是培養肉的天下。”薛岩預測,5年內中國預計有大量資本進入該領域。
對于“細胞培養肉”的監管問題,市場監管總局食品安全生産司副司長顧紹平曾在今年11月8日舉辦的未來食品高峰論壇上表示,總局將按照鼓勵創新的原則留足發展空間;同時也要求堅守好質量與安全的底線,進一步強化技術支撐。
新京報記者 歐陽曉娟 圖片來源 南京農業大學供圖
編輯 郭鐵 李嚴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