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准確把握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曆史性成就,各行各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政協委員不僅僅是十年巨變的見證者,更是推動者和參與者。爲此,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開設《非凡十年·委員說變化》融合報道專欄,邀請政協委員講述自己所在領域十年來的發展成就,講好中國故事,講好履職故事,展現新時代的新樣子。
視頻加載中…
△人民政協網原創視頻
“清晨5G路由器悅耳的聲音叫醒你,感知你在床墊上翻動的次數,感知你的睡眠質量,然後連接咖啡機自動呈送一杯濃淡相宜的咖啡,在你喝完咖啡、吃完早餐之後,自動幫你預約一台無人駕駛汽車,規劃一條最不擁堵的路線……”
2019年3月3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開啓,全國政協委員、雲南聯通黨委書記、總經理張雲勇現場描繪了一個基于5G通信技術的“奇幻”場景。
十年間,從智能手機、移動電子支付普及到5G領跑全球,中國通信事業發展舉世矚目。作爲我國通信技術快速發展的見證者以及我國5G技術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張雲勇用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串聯起了我國通信行業高速發展的非凡十年。
自主創新,中國通信事業用實力“說話”
“上世紀90年代是我國郵電大發展的時代,不過當時的通信基礎設施還相對落後,大家最熟悉的場景就是城市大街小巷的電話亭和排隊打電話的人們。”張雲勇說,在當時,中國基本上沒有移動電話,只有固定電話,而且固定電話的市場占有率非常之低,由于線路容量不夠,申請安裝一部電話需要交五六千元的初裝費。
彼時,國內還沒有自主知識産權的交換機廠家,人們還在忙于解決“裝電話難”的問題。而今日的中國通信行業早已今非昔比——5G、千兆光網和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快速推進,網絡運力和感知能力持續增強;根據工信部公布的數據,截至今年7月底,我國建成5G基站185.4萬個,5G移動用戶達到4.55億戶,領跑全世界。
這一切和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密切相關,也和創新企業的不斷湧現密不可分。
“20世紀90年代末,國內開始出現了一批如華爲、中興這樣的自主創新企業,對我國通信網絡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起了重要作用。” 在張雲勇看來,正是因爲有了這樣一批自主創新企業,我國在國際通信領域的話語權逐步得到提升,國際標准和核心的專利數量比例從0躍升到如今占35%以上。“特別是經過這10年的發展,我國已經邁入了數字經濟的無人區,其中5G技術全部靠我們自主創新。”
△圖源新華社
最關鍵的“三張牌”見證十年巨變
新加坡是亞洲的發達國家,但該國總理李顯龍卻在2017年8月20日的國慶群衆大會上的演講中說了一段趣事:人力部部長林瑞生在中國上海路邊攤排隊買栗子,看見當地人都“用手機揮一下就拿著栗子走了”,他以爲這是在搞優惠,輪到他時,他自信地說:“我不用優惠,我全部付現金好了”。誰知小販用奇怪的眼神看著林瑞生,指了指旁邊的二維碼,他這才知道連小攤上買東西也在用移動支付了。
“他原來才是那個鄉巴佬!”在李顯龍眼裏,中國移動支付領先全球,而新加坡的移動支付還很落後。
要說中國這十年最大的變化是什麽?手機支付走向“全民化”絕對上榜。短短幾年間,我國電子支付普及率持續提升,超8成成年人使用電子支付,成功實現“彎道超車”,走在世界前列。
張雲勇用一句話揭示了移動支付全民化的深層原因:信息通信服務要讓老百姓用得上,也能用得起!
“一是流量要用得起。如今我國的流量資費水平已成爲全球最便宜之一,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直接使用數據流量。二是廣覆蓋,就是要用得上。不論海洋與沙漠,我國通信網絡目前已覆蓋了地上與地下,5G也已實現了在350個地市100%覆蓋,在縣城和鄉村的覆蓋率也分別達98%和40%。三是百花齊放。如今,層出不窮的線上應用,讓大家體驗到了生活、工作、娛樂、休閑一站式服務。”張雲勇表示,資費流量水平、網絡覆蓋及應用的繁榮,是我國通信行業十年巨變背後最關鍵的“三張牌”。
△圖源新華社
“讓5G的‘子彈’多飛一會兒!”
“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這是張雲勇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他說,當5G遇上光纖,加上深度的物聯網探測技術,讓全國大量的礦山極大地降低了安全風險,讓北京冬奧會首鋼園區實現第四級平均時速80-100km/h無人駕駛運行;讓珠穆朗瑪峰峰頂的世界最高端直播成爲現實……5G這條360度的立體高速公路正帶著加速飛奔,實現著一個個曾經的“不可能”,並悄悄“潛入”大衆生活中的各個角落。
如張雲勇所說,5G早已開始助力我國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並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從疫情防控中的無人配送到智慧調度,還有智慧城市、智慧河長……我們正在打造數據型政府、流程型政府、智慧型政府、決策型政府,真正讓數據多跑路,讓群衆少跑腿不跑腿。”
那麽,5G對于普通用戶來說意味著什麽呢?僅僅是更快的網速嗎?爲何用戶對于5G的體驗感還不強?
張雲勇坦言,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最初設計時,70%-80%的5G應用場景更多的是爲了打造産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或智慧城市數字經濟而設。“背後更深層原因,一是雖然5G應用愈加標准規範,但現實中的實現程度還不高;二是5G的技術突破帶來更多深層次問題,亟須立法跟進。”
“另外,5G應用與産業鏈上下遊要實現通力合作,彼此適配有一個較長的磨合期,包括技術磨合和商業模式合作磨合等,這是目前做産業應用面臨的最大難題。”張雲勇表示,“我們需要讓子彈多飛一會兒,我相信,5G一定會改變社會,實現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駕馬車”發展不均衡不充分亟須破題
2019年11月1日,5G在國內正式商用,那一天,一個新時代的帷幕開啓。5G的快速發展讓許多領域都迎來了深刻變化。
過去下地幹活,現在數據是新農資,手機是新農具,直播帶貨是新農活。數字經濟時代,農民也是妥妥的數字經濟主力軍。張雲勇介紹,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在5G技術加持下,農民們不僅把智慧農業平台用得好,在數字經濟發展中靈活就業也成爲了一種熱潮。
△在浙江武義縣,茶園內的5G+自動氣象站實時采集環境數據,爲種植防控決策、茶園植保管理提供更加科學的支撐。(圖源經濟參考報 資料照片)
“從輸血到造血,推進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程中,廣大農民享受到了5G網絡發展的紅利,更進一步縮小了我國城鄉之間的數字經濟鴻溝。”
但張雲勇也很清醒地提出,未來5G發展還需要進一步破題。“過去驅動運營商業務的是‘三駕馬車’,即政策驅動、業務需求驅動及技術驅動。但目前技術驅動過多,政策驅動及業務需求驅動還不夠,導致‘三駕馬車’之間發展不均衡不充分。”
在張雲勇看來,未來我國通信事業的發展不能爲技術而技術,而是要站在需求角度和政策、立法角度來驅動技術。“當我們在技術上拉長了長板,應用上、平台上、立法上就要跟著補齊短板,最終才能讓大家真正發自內心地感慨:‘5G真正的有用!’”
記者:李木元 周佳佳 薛婧
導播:康亮 周通
主持:易欣
編導:王星星
攝像:賴仁傑 滿達呼 許義甫
後期:賈冬 李玉祯
編輯:薛婧
審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