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家學者座談會發言摘要
編者按:11月17日,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舉辦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家學者座談會,相關教研部門的12位專家學者結合各自學科專長和研究領域,著重交流了學習《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的體會。現光明網將專家學者發言摘要刊發,以飨讀者。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的文明意義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校(院)委委員,文史教研部主任、教授 李文堂
《決議》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三次飛躍的曆史敘事,從理論上總結了我們黨領導人民從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曆史危難中站起來、富起來與強起來的三次偉大飛躍,折射出我們黨經過百年奮鬥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曆史進程。在前兩次飛躍形成的革命、民族與現代化三大敘事話語基礎上,強化文明敘事話語,使中國道路與民族複興更加突出曆史主體性與文明的內在邏輯。這是我們黨建構中國話語與中國敘事體系的重大成果。
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是以習近平同志爲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偉大理論成果與文化成果。這一成果呈現出強烈的文明意識與文明關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新形態的有機性與曆史性都有深刻的理論自覺,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産黨與中華民族的文明覺醒。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爲人類文明新形態是有機的整體,強調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有機的互動協調關系,明顯具有中華文明的有機性特征,而不同于西方現代文明的多元制衡模式。新的飛躍從曆史唯物主義立場與中華文明基本精神出發,將社會基本矛盾視爲一個有機整體,形成“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的曆史主動精神,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文明新形態由曆史演化而來。新的飛躍將黨的百年奮鬥史納入文明史視野,深化了中國共産黨對“文明蒙塵”的曆史記憶,繼承了毛澤東講的“光複舊物”的堅強決心,強化了民族複興的曆史使命,形成了文明史的敘事話語。在中華文明至暗時刻,中國共産黨以“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精神,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領導人民走向文化變革與文明更新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近代中國最危急的時刻,中國共産黨人找到了馬克思列甯主義,並堅持把馬克思列甯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華民族曆經幾千年創造的偉大文明,使中華文明再次迸發出強大精神力量。”正是這種文明的精神力量,推動中國共産黨以馬克思主義爲方法、以中國爲中心,找到了正確的革命道路、現代化道路與民族複興道路,成功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道路的“四個走出來”、關于中國特色的“四個講清楚”、關于“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麽中國特色”等重要論述,對國家治理體系曆史內生性演化的強調,植根于5000多年文明史形成的一系列原創性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都體現了新的飛躍對中國道路文明根源的高度自覺。
深刻理解和把握“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的建設教研部主任、教授 張志明
《決議》指出,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願,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曆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必須深刻理解和把握“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
黨在革命、建設時期走向成熟應該具備三個條件:一是黨對領導的事業即對中國革命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從理論到實踐再到制度安排,把握了規律,形成了自覺;二是對作爲中國革命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領導力量的黨的自身建設從理論到實踐再到制度安排,把握了規律,形成了自覺;三是在領導全黨探索並逐漸把握以上兩大規律並形成全黨自覺的過程中,形成了黨的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和成熟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爲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在領導人民救國救民救亡的奮鬥探索中,將馬克思列甯主義基本原理創造性應用于中國革命的實際,成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回答了中國革命的一系列艱難複雜問題,把握了中國革命的基本規律,成功指導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實踐,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輝煌勝利;並帶領全黨探索出了一條獨特國情條件下有能力和資格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黨的自身建設成功道路,在中國革命的洗禮中鍛造出了一個任何力量無法戰勝的黨;特別是在中國革命的偉大鬥爭實踐中,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核心地位,這是中國共産黨在這一時期的最大成就,是中國人民獲得解放的最大保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在前人探索實踐的基礎上,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了理論、實踐和制度的高度自覺,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麽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麽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麽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重大時代課題;帶領全黨通過全面從嚴治黨,使黨的政治引領和政治保障作用充分發揮,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顯著增強,管黨治黨寬松軟狀況得到根本扭轉,反腐敗鬥爭取得壓倒性勝利並全面鞏固,消除了黨、國家、軍隊內部存在的嚴重隱患,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探索出了一條長期執政條件下解決自身問題、跳出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構建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權力監督制度和執紀執法體系;特別是在新時代具有許多新的曆史特點的偉大鬥爭中,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並主動自覺地作出了“兩個維護”的重要安排,這是新時代黨的建設的最大成就,是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最大保證。
新時代經濟建設取得曆史性成就的根本前提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教授韓保江
《決議》科學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領導經濟建設的曆史成就,也深刻揭示了黨領導經濟建設的基本經驗。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科學指引,是經濟建設取得曆史性成就的理論前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觀大勢、謀全局、幹實事,創立並發展了以新發展理念爲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把中國經濟引上高質量發展之路,爲做好新時代經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始終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是經濟建設取得曆史性成就的根本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是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經濟工作是中心工作,黨的領導當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體現,抓住了中心工作這個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開。”因此,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
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是經濟建設取得曆史性成就的實踐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以之作爲“指揮棒”引領新時代經濟發展,中國經濟才能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爲安全的發展之路。
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經濟建設取得曆史性成就的實踐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化解經濟發展面臨困難和矛盾的重大舉措,也是培育增長新動力、形成先發新優勢、實現創新引領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選擇,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治本良方”。
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用好“看不見”和“看得見”的“兩只手”,是經濟建設取得曆史性成就的制度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辯證法、兩點論,繼續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上下功夫,把兩方面優勢都發揮好,既要‘有效的市場’,也要‘有爲的政府’,努力在實踐中破解這道經濟學上的世界性難題。”。爲此,我們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堅持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提高宏觀調控的科學性,是經濟建設取得曆史性成就的方法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徹底摒棄“GDP崇拜”,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實行增長速度區間調控,采用“宏觀政策要穩、産業政策要准、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組合拳,相機抉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確保了中國經濟持續穩定高質量增長。
堅持走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中國式民主道路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主任、教授 周佑勇
道路決定命運。堅持中國道路是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的一條重要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深入踐行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健全全面、廣泛、有機銜接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構建多樣、暢通、有序的民主渠道,成功走出了一條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中國式民主道路,科學指明了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前進方向和正確道路。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習近平總書記總結中國民主政治建設實踐提出的一個重大理念。這一重大理念集中概括了黨領導人民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民主政治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成果,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規律性認識,是中國式民主道路的本質要求。中國式民主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當家作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參與實踐,實現了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有效保證了最廣大人民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充分彰顯了中國式民主道路的顯著優勢。堅持並沿著這條道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得到更好發揮,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得到鞏固和發展。
在新的曆史征程中,我們要堅定不移走中國式民主發展道路,繼續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堅持黨對民主政治建設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用制度體系確保人民當家作主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黨治國理政的政策措施上來,體現到黨和國家機關各個方面各個層級工作上來,體現到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來。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充分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確保各級人大代表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更加密切聯系群衆、忠實代表人民意志和利益,確保黨和國家在決策、執行、監督落實各個環節都能聽到來自人民的聲音。進一步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健全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健全基層民主自治制度,健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充分保證人民群衆以不同方式、不同角色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從而實現當家作主,確保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國家和社會各個層面得以有效實施。
新時代黨領導社會建設取得標志性成果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 褚松燕
《決議》對黨的百年奮鬥進行了科學系統的總結,從中可以看出一條線索,就是黨以自身強有力的組織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在不斷組織社會中建設社會。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以自身的嚴明組織,發展、指導工青農婦等群衆組織,形成黨與人民生死相依、休戚與共的血肉聯系,爲新中國的誕生提供了組織社會的基礎,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通過政權建設加強對社會的集中組織,實現和鞏固了全國人民大團結,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爲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取得了社會建設基礎性成就,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在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引導社會主義市場組織和社會的橫向組織快速發展。同時,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爲重點的社會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曆史性跨越,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通過對社會的協同組織,全面加強社會建設,形成一系列社會建設的原創性思想、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一是狠抓黨的自身建設,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明確中國共産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牢牢把握了組織和建設社會的主動權。二是堅持人民至上,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精准扶貧,組織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使中華民族曆史性地擺脫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按照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的思路,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在人民群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進一步夯實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牢不可破的基礎。三是以黨的全面領導統領對社會的協同組織,建設社會治理協同體系。在非公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中加強黨建;推動群團工作改革創新,使廣大人民群衆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大幅提升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在黨的全面領導下,我國社會安定有序,不同主體全方位協同發力,共建共治共享,爲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形成了極具韌性和活力的強大社會基礎。
新時代更加自覺弘揚堅持獨立自主重要原則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院長、教授高祖貴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總結黨百年奮鬥的曆史經驗,其中重要一條是堅持獨立自主。這在黨領導對外工作的百年光輝曆程中尤其突出。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確立“另起爐竈”“打掃幹淨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和指導原則,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及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先談判再建交,開創了國際法上“逆條件承認”的曆史先河。通過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收回有關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權力,徹底結束舊中國的屈辱外交。我們黨強調自力更生、克服困難,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在外交上開始成爲國際社會獨樹一幟的戰略力量,獲得了遠超出自己實力的國際地位,迎來一個外交大發展時期。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實行獨立自主、不結盟的全方位和平外交政策;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國際風雲變幻中,頂住外國制裁的壓力,不斷發展壯大;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把我國作爲獨立的“一極”,促進世界多極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立足本國實際,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創新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不把問題和矛盾轉嫁給其他國家,更不會通過掠奪其他國家來發展自己。
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外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我們黨領導對外工作,進一步強調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作主張、自己來處理,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始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國家核心利益、民族尊嚴問題上決不退讓。在理論上,以習近平外交思想爲指導,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爲新時代中國外交的總目標、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前進方向的鮮明旗幟。我們黨在追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同時,支持其他國家堅持獨立自主,相互尊重,以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爲指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實踐上,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完善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推動構建合作共贏的開放體系,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深化政黨交流合作,加強海外利益保護體系建設。在機制上,健全黨對外事工作領導體制機制,以加強駐外機構黨的建設爲核心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駐外機構管理體制,等等。這些外交領域的原創性思想、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爲我們黨在新時代更加自覺地弘揚堅持獨立自主這個寶貴曆史經驗,更好地領導對外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百年奮鬥看中國共産黨人的胸懷天下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張太原
《決議》把堅持胸懷天下作爲我們黨百年奮鬥的一條曆史經驗。堅持胸懷天下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中國共産黨人身上的典型體現,也是中國共産黨能夠不斷取得成功的精神氣質。
傳統的讀書人,對身處在中國往往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特別是受到儒家思想的洗禮以後,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濃郁的家國情懷和兼濟天下的抱負。但是,在近代中國“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面前,這樣一種優越感和抱負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以毛澤東爲例,十六歲左右,他讀了一本關于瓜分中國的小冊子,書中敘述了日本占領台灣的經過。在得知國家陷入了這樣一種狀態的時候,心情會是何等的沮喪!若幹年後,毛澤東都還清楚地記得,這本書激發了他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思考。
在近代中國人的世界觀念形成過程中,中國處于弱勢地位,由此逐漸産生出一種獨特的世界主義。1918年,毛澤東與幾個友人創建新民學會,提出其宗旨就是“改造中國與世界”。1920年,時任湖南一師附屬小學主事的毛澤東題寫了一副對聯挂在小禮堂裏面:“世界是我們的,做事要大家來”,面對小學生,告知這樣的道理,提出這樣的希望,可知那時中國人的世界眼光到了何等普遍與深入的程度。
稍後,毛澤東致信旅居新加坡的張國基,主張湘人往南洋,應取世界主義而不采殖民政策;世界主義,“願自己好,也願別人好”,質言之,“即願大家好的主義”;殖民政策,“只願自己好,不願別人好”,質言之,“即損人利己的政策”。不難發現,毛澤東的世界主義隱含著兩層含義:一是願自己好,也願別人好;二是世界好,中國才能好。
這樣一種胸懷天下的世界觀念和擔當,可以說一直伴隨著中國共産黨的百年奮鬥曆程。黨始終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站在曆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同世界上一切進步力量攜手前進,從不依附別人,也從不掠奪別人,不斷爲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
具體地講,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堅定地反對帝國主義,特別是通過持久的抗日戰爭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提出三個世界的劃分及對第三世界的支援;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由全球化進程的融入者逐漸變爲引領者和維護者;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如果把這些情況與共産黨人最初的世界關懷相對照,就可以看出這樣一種曆史邏輯。
面對中國日益在世界舞台發揮重要的作用,面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面對人類文明新形態,一些國家的擔心顯然是不必要的,這反而應該是世界的幸事——“願大家好的主義”來了!
指導黨史研究和書寫的權威性文件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李慶剛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黨的第三個曆史決議。回望黨的曆史,前兩個曆史決議作出後,黨史上的大是大非問題有了評判的准繩。第三個曆史決議的出台,必將成爲新時代指導黨史研究和書寫的權威性文件。
第一,明確了黨史的主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鬥、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過去我們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標是推翻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決議》在此基礎上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創造根本社會條件。”過去我們講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主要從探索中國自己的道路角度來展開。《決議》在此基礎上指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第二,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曆史及其重大成就特別是新時代黨的曆史及其重大成就,作了提綱挈領的概括提煉。其中對新時代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全面從嚴治黨”等13個方面取得的曆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曆史性變革所作的總結,全面准確。這爲寫好“中國共産黨的100年”提供了最權威指引。
第三,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從黨的曆史看,一個新思想的確立,對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曆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
堅持敢于鬥爭是我們黨百年奮鬥的寶貴經驗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的建設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盧毅
《決議》總結黨百年奮鬥的曆史經驗時,將堅持敢于鬥爭單列一條,極富新意,同時也具有充分的曆史依據。
黨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別人恩賜的,而是通過不斷鬥爭取得的。回顧百年曆程,我們黨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在磨難挫折中成長,在攻堅克難中壯大,一出生就銘刻著鬥爭的烙印,一路走來也是在鬥爭中求得生存、獲得發展、贏得勝利。爲了人民、國家、民族,爲了理想信念,無論敵人如何強大、道路如何艱險、挑戰如何嚴峻,黨總是絕不畏懼、絕不退縮,不怕犧牲、百折不撓。建立新中國,靠的是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的偉大鬥爭;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靠的是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的偉大鬥爭;實行改革開放,靠的是解放思想、銳意進取的偉大鬥爭;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靠的是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的偉大鬥爭。一部中國共産黨百年史,可以說就是一部堅持不懈的偉大鬥爭史。
將堅持敢于鬥爭作爲一條曆史經驗,不僅有充分的曆史依據,還有著鮮明的現實指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將“四個偉大”(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作爲一個完整體系提出,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偉大鬥爭。他強調,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曆史特點的偉大鬥爭,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前所未有;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鬥爭;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入關鍵時期,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總想過太平日子、不想鬥爭是不切實際的,要丟掉幻想、勇于鬥爭,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寸土不讓,以前所未有的意志品質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史爲鑒、開創未來,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曆史特點的偉大鬥爭。”
100年來,在應對各種困難挑戰中,我們黨錘煉了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于鬥爭、勇于勝利的風骨和品質,這是我們黨最鮮明的特質和特點。敢于鬥爭、敢于勝利,是中國共産黨不可戰勝的強大精神力量。我們黨依靠鬥爭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鬥爭贏得未來。
堅持中國道路是我們黨百年奮鬥寶貴經驗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室副主任、教授沈傳亮
《決議》把堅持中國道路作爲黨百年奮鬥的一條曆史經驗,不僅爲黨的奮鬥曆程和實踐成就所證實,還具有深厚的理論支撐。當下探究的中國道路主要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但把它放到黨的奮鬥史中看,又有很多新的元素。
堅持中國道路不僅是我們黨百年奮鬥的智慧結晶,也爲已經取得的巨大成就所證實。一百年前,中國曾試驗多種方案以圖民族獨立,但都沒成功。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付出較大代價後,才成功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新中國成立後,無論是建設還是改革,我們黨都認識到必須走自己的路,並在改革開放中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入新時代,我們依然堅定不移走這條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今中外的曆史都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能夠亦步亦趨走別人的道路實現自己的發展振興,也沒有一種一成不變的道路可以引導所有民族實現發展振興;一切成功發展振興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適合自己實際的道路的民族。”正是因爲我們堅持走自己的路,才推動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才取得革命、建設、改革一系列偉大成就,中華民族才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中國道路具有人民性、合規性、先進性、創新性等鮮明特質,蘊含全人類共同價值。中國道路是爲人民謀幸福、爲民族謀複興的必由之路,具有顯著的人民性;中國道路是從自身實際出發,從自身的和合文化傳統出發,體現了“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規律性;中國道路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由中國共産黨領導,奉行和平發展,堅持互利共贏,是爲人類謀進步之路,蘊含強大的道義力量,具有顯著的先進性;中國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中國文化的通往現代化的新路。因此,中國道路能爲其他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借鑒,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意義。深化中國道路研究,就要在這些鮮明特點和普遍意義上下功夫。
無論是從社會主義運動五百年實踐看,還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機活力看,都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中國成就了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也成就了中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路子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久久爲功,不要反複、不要折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我們既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還要發揮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爲其他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牢牢掌握現代化道路選擇主動權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研室主任、教授董潔
《決議》將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奮鬥的一百年置于中國曆史和世界曆史的宏大坐標系當中,指出這一百年既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曆史上最恢宏的曆史篇章,同時對世界曆史進程也産生了深刻的影響。《決議》縱貫古今、肯定成就、總結經驗、汲取智慧、凝聚力量。《決議》總結的十條曆史經驗,蘊含著豐富的治國理政智慧。
當下的中國正處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進程中。可以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現代化像中國面臨著如此艱巨的任務。中國共産黨帶領全國人民,爲探索中國自己的現代化道路幾經奮鬥、不懈努力,開創出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的現代化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曆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這條現代化道路通向的目標是:對內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外推進世界和平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條現代化道路遵循的路徑是: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成功經驗,是從中國的基本國情、曆史積澱、文化傳統出發,堅持人民至上,將現代化道路選擇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果說敘述曆史是爲了現在和未來,那麽總結曆史經驗更是爲了現在和未來。善于總結曆史經驗,是中國共産黨十分重要的一條成功經驗。每到重要曆史時刻和重大曆史關頭,我們黨都要回顧曆史、總結經驗,從曆史中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在中國共産黨百年華誕的重要時刻,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曆史交彙的關鍵節點上,中國共産黨人交出了百年優異答卷,不僅是對過去曆史的深刻總結,更是未來事業的行動指南。正如《決議》所指出:“全黨要堅持唯物史觀和正確黨史觀,從黨的百年奮鬥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爲什麽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踐行初心使命,在新時代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百年奮鬥史具有重要世界意義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的建設教研部世界政黨比較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鄭寰
當今世界政黨數量衆多,與世界其他政黨相比,無論是管黨治黨的水平,還是治國理政的能力,中國共産黨都是最有資格自信的。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闡述了黨的百年奮鬥對世界曆史進程的深刻影響,充分展現了世界最大政黨的大視野、大格局、大情懷。《決議》強調,黨和人民事業是人類進步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百年來,黨既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複興,也爲人類謀進步、爲世界謀大同,以自強不息的奮鬥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決議》把黨的百年奮鬥史融入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人類社會發展史來敘事總結,體現了對黨的百年奮鬥的新認識。
中國共産黨自誕生起,就有宏大的世界視野和天下抱負。1921年,毛澤東在新民學會的發言就指出:“中國問題本來是世界的問題;然從事中國改造不著眼及于世界改造,則所改造必爲狹義,必妨礙世界。”一百年來,黨始終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從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展大曆史正確認識和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對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曆史性貢獻。《決議》回顧了中國共産黨在各個曆史時期對世界曆史進程的影響,生動地闡述了中國共産黨對世界政治格局的影響,對世界被壓迫民族解放事業的支持和援助。
一百年來,黨團結帶領人民接續奮鬥,創造了彪炳中華民族發展史、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人類社會發展史的奇迹,生動譜寫了世界社會主義曆史發展的壯麗篇章,爲促進人類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從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來看,中國共産黨的百年奮鬥成功實踐使世界範圍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曆史演進及其較量發生了有利于社會主義的重大轉變。從人類文明進步史來看,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
作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大黨,我們要善于從人類文明史的角度解讀《決議》,講清楚中國共産黨始終不渝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始終堅持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的不懈追求,講清楚中國共産黨在解決人類重大問題中形成的規律性認識。通過《決議》的深度解讀,更好團結世界人民和世界一切進步力量,爲人類文明進步事業彙聚起磅礴力量。
來源: 光明網-理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