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農業在我國一直是熱點話題,也由傳統農業實現向現代農業的轉型,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都市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鄉村振興、新城鎮化的背景下,都市農業依托自身區位、資源優勢,迎來大好發展機遇。都市農業的特點、功能,促使其在整個農業新時期中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未來都市農業發展還需落實到具體的都市農業園區建設中去,在此之前,需要先行謀劃,保證長遠發展。
1 都市農業概述
1.1 內涵及國外模式
20 世紀 30 年代,日本學者青鹿四郎《農業經濟地理》中提到都市農業受都市經濟的影響,是分布在都市 中或圍繞都市外圍的特殊農業形態,集約化、專業化種養殖生産和經營;到 20 世紀 50 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開始研究都市農業,提出“都市農業生産區域”“都市農業生産方式”概念 ;在 1977年《日本農業模式》中正 式提出了都市農業的概念;韓國、新加坡學者在 20世紀80年代也開展了都市農業的研究。中國的都市農業 始于 20 世紀 90 年代,概念引自國外,以國外都市農業理論研究爲基礎,結合中國實際情況進行的研究和實踐。
對于都市農業雖然爭議頗多,但綜合起來,從範圍、體系、內容和功能等角度來說,都市農業範圍有 3 種:一是鑲嵌在城市內部;二是處于城市邊緣近郊地帶;三是城市化程度高的都市經濟圈內,輻射半徑 2h 的交通圈。依托現代新技術、新裝備、新産品等,創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實現生産、休閑觀光、綠化、市場創彙等目的,融合生産、生活、生態、科學、文化與教育于一 體,是服務于城市的新型農業。
都市農業在國外發展較爲前沿,形成了幾個典型模式:①美國模式——典型的都市區域內的農業,以現代農業科技爲支撐,市場爲引擎,構建了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和産業體系,其主要形式是農場與社區的結合,風險共享、利益共擔,搭建了固定的農産品銷售渠道,形成了以經濟功能爲主的都市農業模式。②德國模式——人地矛盾並不突出,城鎮化率較高,城市的公共設施也比較完善,整體土地利用較爲均衡,經濟上也屬于發達國家行列,“德意志森林”和“自然崇拜”文化盛行,注重生活品質,農産品以進口爲主,林業非常發達, 比較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形成以生態、社會功能爲主的都市農業發展模式。③日本模式——插花型都市農業,人地矛盾相對突出,都市農業鑲嵌在城市中。 政府通過立法和改變稅收政策推行都市農業,來滿足人們的需求,同時實現防火防災、綠化城市空間、形成城市景觀、科普教育及休閑娛樂等功能。同時從事都市 農業的農民平均收入甚至高于城市居民平均收入,都市農業發揮重要的經濟功能。
以功能進行劃分,即經濟功能型都市農業、生態社會功能型都市農業以及經濟、社會、生態功能兼具的都 市農業模式。
1.2 發展意義
我國的都市農業原型由 20 世紀 90 年的城郊農業發展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鄉一體化趨勢,人均收入的提升,人們對農産品需求發生了轉變,不僅需要綠色無汙染的鮮活農産品或初級加工農産品,還要滿足體驗、消費等需求。從農業供給側來說,由農産品的供應發展爲滿足城市“三生”需求多元化供給狀態,而且城市對供給質量要求更高,業態要求更多,旅遊、休閑、體驗功能需求上升。從經驗上來看,城市人均 GDP 達到 2000~3000 美元的時候,才可能進入都市農業階段,以此標准來說,我國大多數地區已進入了都市農業階段。早期的都市農業實踐主要集中在北京、廣東、 上海、成都等大中型城市,依托自身積累的都市資源和 中心城市輻射作用,率先實現了城郊農業向都市農業轉型,到現在形成了以農業公園、農業嘉年華、農業科 技園區、休閑農場、觀光農園、民宿農莊等形式爲主的 都市農業模式,但離發達國家的都市農業還有很遠的距離。都市農業在我國還處于摸索階段,發展前景遠大。
都市農業涉及産業鏈的延伸、生産要素集聚、利益聯結等多方面,不僅滿足市場需求,還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都市農業與二三産業深度融合,與二三産業互相促進發展,有利于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市農業是城鄉産業融合發展的主要體現形式,有利于推動 城鄉産業融合發展;都市農業也是保障社會穩定、公共安全及城市經濟的基礎 。發展都市農業,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政治、社會意義。
1.3 規劃的必要性及目的
都市農業在調整農業結構和推動農業經濟轉型、 農民增收等方面承擔了重要的作用,而都市農業園區是都市農業的一個具體展現形式,也是都市農業發展中引進資金、人才、科技等的落腳點,承載著都市農業 多樣功能。我國各地發展不均衡,土地、科技、人才、資 金等資源各不相同,對于發展都市農業、建設都市農業園區,沒有現成的既定模式和建設條件可以生搬硬套, 投入的資源要素也有限,如何制定合適的規模、如何定位、采用何種發展模式、如何正常運營,爲了避免重複改造、浪費資源,需要規劃先行。
規劃是園區發展的藍圖,以宏觀層面的戰略性、區域性規劃爲前提,通過總體規劃制定園區發展方向,融 合微觀層面的農業技術,以中觀層面的園區規劃,確定園區的功能定位、發展目標、整體平面布局、具體的建設內容,細化道路、景觀及園區內的基礎設施規劃,預測投入産出值,探索適合園區發展的運營模式,進一步指導都市農業園區的建設與運營。
2 規劃原則
2.1 科學合理、因地制宜原則
充分研究國家及省、市(區)相關政策,依據上位規劃要求,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進行科學的規劃,保障都市農業園區的可持續穩定發展。在規劃前, 要進行詳細的調研,獲取第一手資料,因爲城市及周邊都在不斷發展,對待當地的情況也應以發展的眼光去 判斷和評估;根據當地的資源條件基礎、交通區位、農業及相關産業、經濟條件等情況,分析與周邊的相容性 和産業結合性,選擇都市農業園區類型或發展模式,科學合理布局,選擇恰當的配套內容,確定合適的規模體 量,預測評估開發價值。因地制宜,彰顯地方特色。
2.2 主題突出、産業明確原則
主題的確定依賴于都市農業園區的區位優勢、區域地位、政策支持、傳統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結合都市 農業生産、休閑觀光、科技展示等多功能,確定園區主 題定位,主題也決定了園區未來的運營模式。既要充分 利用政策,結合資源條件,還要綜合考慮市場因素,合 理劃分園區一二三産業比例,産業突出優與特。
2.3 質量優先、保持生態原則
都市農業園區堅持質量優先原則,一方面要引入 高質量的項目,設置嚴格的引進入園標准,通過高質量 的項目,形成産業集聚效應,打造核心品牌;另一方面 是確保産品質量,産品的高質量是價值和銷路的前提。 在規劃和實際開發中,通過引用先進的生産工藝和高 效生態的設施種養殖技術,達到提升品質的目的,同時 通過必要的措施處理好生産中帶來的汙染,整合土地、 環境、水及産業等多方面資源,兼顧質量與生態,爲園 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2.4 市場導向、政策支持原則
一個園區的核心競爭力包括産品、服務、經營模式,是否有自己的“造血”功能,決定著園區的成功與否。緊跟市場,瞄准都市消費需求變化,融入農業高科技産業、農産品精深加工産業、科普教育産業、農業旅遊産業、健康養生産業等新産業,融入農業嘉年華、農 業奧特萊斯等新業態及新業態産業集群,集多功能于 一體,滿足都市居民消費需求的同時,提升核心競爭力,真正實現自我造血。同時,爲了推動都市農業穩定發展,政策支持也必不可少,基礎設施的資金支持、經營主體的稅收優惠、建設融資等方面,起到輔助作用。
3 功能定位
都市農業的興起依托于城市,距離城市比較近,擁有區域、人才、市場、科技等得天獨厚優越條件,同時也 是農業功能拓展需求最大的區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都市農業由最初的生産特性,演變爲現在的城鄉融合性、功能多樣性、現代集約性以及高度開放性。都市農業園區中,可以具體體現爲生産加工、科技示範引領帶動、觀光體驗休閑、企業孵化、科普教育等功能。
3.1 生産加工功能
都市農業園區中,生産加工是最爲基礎的功能,在 國內除了公共性比較強的農業公園,其他模式的都市 農業還是很注重園區開發的經濟價值,生産加工是獲 取經濟效益的最基本保證功能。內容可以涵蓋標准化 生産、初級及精深加工,延伸市場交易、倉儲物流配送、 農産品質量安全監測等。
3.2 都市農事體驗休閑觀光功能
以不爲城市居民熟知的農業生産過程、農事體驗 爲主,結合園區和當地的文化、産業資源及自然景觀, 達到滿足休閑、旅遊、享受田園、體驗民俗等需求,實現 産業融合發展目的。
3.3 科技示範引領帶動功能
研究和引進新技術、新裝備、新品種、新材料,通過 智能溫室、無土栽培、植物工廠、農業機器人及數字農 業、物聯網等農業高新技術,作爲對外展示的窗口,對 其他地區起到示範引領帶動作用。
3.4 企業孵化功能
都市農業園區科技和品種等研究,需要各方面的資源,通過引進國內外新型技術進行中試推廣,結合 園區的輻射和傳遞作用,可以吸引多方資源集聚,孵化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在農業科技園區中體現比較明顯。
3.5 科普教育示範功能
都市農業園區中不管是種植還是養殖還是以其他 模式爲主,裏面涉及到現代化科技、數字化、信息化和 智能化控制平台以及生産技術等,一方面可以爲青少年進行科普展示、拓寬知識面起到科普教育的目的。同 時這種新模式、新技術、新裝備的引用,在農業領域的 創新探索,在培養農業科技人才、提高從業人員技能方面起到促進作用。
4 問題思考
日本的都市農業具有高度專業化、生態化、科技 化、産業化和社會化特征,支撐了農産品高品質發展、 高標准體驗和高效率生産,雖然人多地少,但其發展水 平位居世界前列,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和思考。我國 同日本的國情不同,但在農業上也有些類似的地方,比 如人均資源少,老齡化嚴重,同樣都面臨著“誰來種田” 的問題。日本尋找的出路在于推行高精尖的智慧農業, 一方面解決人手短缺,用較少的人養活較多的人,同時降低生産成本;另一方面吸引年輕一代參與到農業中,在都市農業園區規劃中重點考慮智慧農業帶來的變化和影響,以科創爲突破口,跳出農業做農業,在不影響質量、生態的情況下,考慮都市農業投入的方式和戰略部署,去推動中國特色的都市農業發展,引領農業現代化。
都市農業所體現的前沿科技、高值效益等多方面 綜合發展代表了時代演進的特征,也將是現代化農業 的必然趨勢和潮流。都市農業的表現形式也將不斷豐 富,漸漸形成適合我國不同地區發展的多樣模式。這需 要規劃指引,實踐驗證,在不斷探索中前進。
作者:宋 兵
來源:現代園藝
(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