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交通新聞網
上海、浙江、河南、湖南、雲南等多個省(區、市)已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中明確提出,打造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支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武漢、鄭州、重慶、西安、昆明等城市結合區域禀賦提出建設國際性或區域性物流中心的城市發展定位……以城市爲載體推動現代化物流樞紐布局,將支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城市物流樞紐體系呈現多中心布局
在內河水運和鐵路時代,美國芝加哥依托鐵水聯運優勢發展農産品和大宗商品貿易,從五大湖邊的要塞迅速發展成爲美國的工業和商業中心,創造了芝加哥城市發展的輝煌。新加坡、迪拜更是依托在全球物流體系中的戰略支點地位,發展成爲全球城市。
我國的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成都也正在崛起爲全球城市,在全球性城市吸引力和輻射力帶動下,我國的物流樞紐也正在進入多中心格局。從全國格局來看,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都市圈、長江中遊城市群構成的中國區域發展戰略相對應,我國區域物流格局正進入以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武漢、成都—重慶等頂點的“五極”時代,南北沿海物流帶、長江物流帶、絲綢之路物流帶、西部陸海新通道、京港澳物流通道加速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5個城市頂點構成的“鑽石結構”串聯起中國物流體系。
建設城市物流樞紐梯隊打通斷點堵點
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預測,到“十四五”末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5%左右,超過100萬城市群人口占比達到32.5%。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區域集中化和協同化程度進一步提升,城市(群)、都市圈爲主體形態的城市化布局成爲區域發展的重要動力,“多中心網絡化”格局加快形成。
與此同時,國內物流市場也已經發展成爲全球最大的第三方物流市場,並形成了高效便捷的國際國內物流大通道和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物流企業。但對比之下,作爲幹線運輸與末端配送銜接、運輸方式轉化、供應鏈組織銜接的物流樞紐,正在成爲我國物流體系建設的薄弱點,新冠肺炎疫情導致運價波動、城配爆倉、供應鏈物流中斷等痛點、斷點、堵點問題更加突出。
構建“國家物流大通道+區域化物流倉儲中心+網格化城市配送中心”的現代物流系統,打造城市物流樞紐梯隊發展的雁陣模式至關重要。打造中國城市物流樞紐的雁陣模式,要以依托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成渝經濟圈等世界級城市群爲第一梯隊,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物流樞紐,突出樞紐的國際服務功能及與後方城市的區域化建設。以長江中遊城市群、鄭州都市圈、哈長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等國家級城市圈、都市圈的物流樞紐群爲第二梯隊,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推動城市間物流功能互補支撐産業內分工;以城市物流樞紐建設爲第三梯隊,推動幹線運輸與末端配送的無縫銜接,大力發展共同配送、集中配送;以城鄉物流樞紐建設爲第四梯隊,完善城鄉三級物流體系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物流和快遞下鄉,提升城鄉物流發展一體化水平。
依托物流樞紐大力發展樞紐經濟
新發展格局下,物流業在促進國內市場供需匹配、支撐現代化産業體系、降低國內市場交易成本、創造新市場需求等方面承擔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也成爲城市招商引資的重要砝碼。
發達的物流樞紐一方面發揮輻射功能,通過完善的基礎設施、服務網絡和組織功能,成爲區域産業的物流勢能高地,便利與周邊地區的要素流通和産業聯系,提高樞紐所在地區的覆蓋範圍,加速區域大循環;另一方面,物流樞紐可通過物流成本優勢,吸引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高端要素在本地聚集,成爲産業發展的窪地,從而擴大本地經濟循環總量。
更重要的是,物流樞紐可以發展臨空經濟、臨港經濟、陸港經濟、口岸經濟等樞紐偏好型産業,通過資源重新組合提升農副産品加工、裝備制造、跨境電商、金融貿易等産業的附加值水平,改變地區在區域産業鏈價值鏈分工的地位,推動産業升級發展。
以西安爲例,西安國際陸港取得國際國內代碼,成爲我國唯一獲得國際、國內雙代碼的內陸港口,被納入了國際貨運體系。在此基礎上,西安持續深化“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三個經濟”發展,對外貿易拉動作用不斷提升,“雙循環”樞紐效應更加凸顯。
因此,依托物流樞紐大力發展樞紐經濟,通過物流樞紐和服務的輻射、集聚、增值功能,加速要素流通、擴大循環總量、提升附加值水平、提高流通韌性,吸引各種生産要素聚集帶動本地産業發展,支撐國家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利用網絡體系提升本地的産業鏈地位和城市能級成爲必然趨勢。( 作者爲 同濟大學中國交通研究院 林坦 彭晨鵬 長安大學運輸工程學院 付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