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對于中國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一手促成改革開放的鄧小平更是備受人們尊敬,鄧公作爲我國第二代領導人的核心人員,爲促進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可謂是“鞠躬盡瘁”。
1978年,鄧公前往新加坡訪問,面對這個58年前自己曾匆匆一瞥的國家,鄧公在與新加坡領導人會談後卻沉默不語,這到底是爲什麽呢?
當時任職新加坡總理的李耀光後來回憶鄧公時,又是如何評價鄧公的呢?
鄧公前往新加坡
1978年,中國正值推陳出新的重要階段,爲了制定更加適合中國發展的規劃,鄧公決定推開國門,去其他發展迅速的國家看一看,學習學習人家先進的發展經驗。
這一年鄧公已經74歲,但身體仍然硬朗,他先後出訪了七個國家,而新加坡正好是鄧公東南亞訪問之行的最後一個目標。相比于鄧公此前的出訪經曆,新加坡之旅其實並不算長,僅僅花費了2天時間,但就是這兩天時間,讓鄧公印象深刻,念念不忘。
11月12日,鄧公到達新加坡時,李耀光總理在機場親自迎接鄧公,並陪同鄧公前往接待館。
等雙方代表團正式會面之後,李耀光邀請鄧公先發言,鄧公本著友好外交的原則,用兩個小時時間向新加坡代表團闡述了中國對其他國家的態度,也亮明了中方在國際社會上的立場。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鄧公選擇前往新加坡,除了希望從這個發展迅速的國家學到社會管理經驗以外,更是希望爭取到新加坡的支持,以在後續對付蘇越兩國時不會面臨過大的壓力。
鄧公沉默不語
除了會談,鄧公還在新加坡接待人員的指引下,參觀了新加坡的住房和發展局,以及裕廊工業區。
鄧公認爲當時和中國同樣處于轉型期的新加坡,在引進外資方面擁有相當寶貴的經驗,倘若中國想要更進一步的提升,從新加坡“取經”很有必要。即將離開新加坡時,鄧小平肯定了新加坡近年來取得的成就,祝願新加坡越變越好的同時,還邀請李光耀擇日來中國訪問。
彼時的中國國內還有很多事宜亟待處理,因而李光耀表示,等中國徹底恢複過來,國家各領域發展步入正軌後,自己必當前往。緊接著李光耀總理還補充說:
“怎麽說,我們不過只是東南沿海那些目不識丁、沒有田地的農民的後裔……他們有的,卻盡是留守中原的達官顯宦、文人學士的後代。”
聽完李光耀的這一席話後,鄧公沉默不語。
中國此前高考制度被取消,一直到1977年9月,高考制度才宣布恢複。
到1978年,中國教育雖然已經有了明顯起色,但十年的停滯也導致很多人才被浪費,這無疑是一筆巨大的損失。
對于一個國家而言,科技實力至關重要,而沒有足夠多,足夠優秀的知識分子,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想要提升並不容易,這是鄧公當時沉默的一大原因。
所以回國後,鄧公迅速著手負責與新加坡的各項合作事宜,截止到1989年,中國與新加坡達成了多項合作,並且還陸陸續續外派官員前往新加坡進行短期學習。
這一切都爲新中國的快速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來因爲工作和身體緣故,鄧公未再去過新加坡,但此前短短兩天的交往,讓李光耀與鄧公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那之後,李光耀三次訪問中國,與鄧公會面。
對于決定改革開放的中國,李光耀也心懷期待,希望可以看到一個煥然一新的中國,過去的40年時間裏,新加坡政府以及民營企業對中國均給予了非常大的幫助。
甚至爲了讓中國更好地融入國際社會,李光耀還親自出面,呼籲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領導人與中國接觸。
1997年2月,鄧公離開人世,消息傳至新加坡,李光耀只身趕往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遙祭鄧公。
後來回憶到鄧公時,李光耀感慨不已:我從未見過像鄧小平這樣的領袖。
而他會發出這樣的感慨,也是因爲像鄧公這般“在現實面前會願意放棄一己之見”的國家領導人,世所罕見。
鄧公走了,但他留下的精神和指導思想,一直引領著我們。
現如今,中國的貿易船只開往世界各地,經濟在全球範圍內數一數二,北京更是成爲全球首個雙奧之城,全世界的目光都逐漸聚焦到中國。
而我國能夠取得如此成就,與多年前鄧公一力促成的改革開放亦有著莫大關聯。
就正如當年新加坡總理李耀光對鄧公說的那樣:
“中國真要追上來,甚至會比新加坡做得更好,根本不會有問題。”
及至2008年,李光耀還應邀出席了北京夏季奧運會,看著煥然一心的中國,想來李光耀也會在心裏默默對鄧公說一句:
“老朋友,你看現在的中國,是不是和你當年期望的那樣強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