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1月,74歲的鄧小平乘坐著波音707專機,正式降落在了新加坡的機場。
當他穿著米色的中山裝緩緩從飛機上走下來時,一擡頭,看到的就是時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
當時中新兩國之間尚未建交,而鄧小平又是國務院副總理的身份,對方親自前來迎接,足見其誠意。
實際上,李光耀之所以會這樣做,既是因爲他與中國曾經有著非常深的淵源,也是因爲他一直將鄧小平視爲自己的偶像。
朋友相見,自然要把酒言歡。
然而在晚宴期間,李光耀卻突然對著鄧小平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出生在新加坡會怎樣?而我出生在中國會怎麽樣?”
那麽李光耀爲何要提出這樣的疑問?兩人之間有著怎樣的淵源?鄧小平此次訪問新加坡又出于何種原因呢?
一次難忘的新加坡之旅
1977年,新中國在經曆風波過後,終于得以撥雲見日,而鄧小平也在萬衆期待之下,正式恢複了工作。
年過七旬的他,看著已經經過走過二十八年風雨的國家,心中想的都只有一個問題:新中國的未來走向該是什麽?
那時,國內的科、教、工、農各方面事業都百廢待興,還有很多老百姓正生活在貧困之中。
國際上,中蘇關系破裂,各個西方國家都虎視眈眈,忌憚中國的崛起。
將所有的這些情況考慮過後,鄧小平腦中只有一個詞——改革。
改革涉及到多方面的內容,更要考慮都人民群衆的長遠利益。
所以,爲了掌握更多國外經濟發展的一手資料,在至關重要的1978年,他正式開始了對于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三國的訪問之旅。
訪問過程持續了十天,期間,鄧小平受到了三國領導人和當地民衆的熱烈歡迎。
然而訪問結束之後,最讓鄧小平印象深刻的卻是新加坡。
實際上,當時中新兩國之間還尚未建交,至于原因也是跟很多方面有關。
其中最爲突出的就是新加坡的華人問題以及新加坡政府內部的黨派鬥爭等等,再者就是國際形勢的變化。
自新加坡獨立以來,作爲總理的李光耀就一直在密切關注著中國在國際上的戰略地位。
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中國與馬來西亞建交之後,雙方之間才正式開始有了交往。
期間,李光耀還特意率領代表團前來訪華,並且與毛主席進行了會談。
1978年,鄧小平的到來,更是進一步化解了中新兩國之間的政治“隔閡”。
而對于李光耀來說,這也是一次令他終身難忘的經曆,因爲他一直把鄧小平視爲自己的偶像。
所以,在11月12日當天,得知鄧小平乘坐的飛機即將降落在機場之前,李光耀便提前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親自過去迎接。
在歡迎隊伍的熱烈歡迎之下,兩位領導人乘坐著車輛來到了迎賓別墅,用過午餐之後,便在會議室裏展開了會談。
因爲知道鄧小平有抽煙的習慣,李光耀特意命人准備了一個瓷痰盂擺到他的座位旁邊,還打開了排風扇。
但是鄧小平之前也從報紙上看到過報道,知道李光耀對香煙敏感,所以全程他都盡量控制自己不要抽煙。
兩人就很多問題進行了交談,比如中越關系,以及蘇聯對于世界的影響。
到了晚上時,鄧小平應邀參加了晚宴,而在談話間,李光耀又突然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在想,如果你出生在新加坡,而我出生在中國會怎樣?”
還沒等鄧小平回答,李光耀就接著說道:“我敢肯定你將會成爲新加坡的領導人,而我要是在中國,很可能走到半路就被人推開了,能走一半已經很不錯了。”
李光耀這番話,雖說是出于對鄧小平能力的肯定,但卻讓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改革開放的“臨門一腳”
鄧小平對于新加坡的初次印象,還是在一戰期間,當時他因爲上學和工作的關系經過了這裏。
那時,這個國家還是英國的殖民地。
之後他也從各大報紙媒體上了解到,新加坡經曆了不少坎坷。
起初,作爲一個各方面條件都不突出的彈丸小國,爲了尋求一個靠山,新加坡選擇了擺脫英國統治,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可是僅僅兩年過後,新加坡就被趕了出去,不得已選擇了獨立。
那時,已經擔任了國家總理的李光耀,對于新加坡的未來十分擔憂。
國內大部分的國民因爲沒怎麽受過教育,從事的都是低端的行業,有些甚至都沒工作。
走在街道上時,環顧四周,看到的也都是低矮的房子和髒亂差的環境,跟一個破舊的小漁村幾乎沒有太大差別。
而在國際上,各個強國都不太看好新加坡,還對其虎視眈眈。
國家處于內憂外患正嚴重的時期,也不知道出路在哪裏。
面對這份壓力和危機感,李光耀並沒有灰心喪氣,開始找尋能幫新加坡從逆境中崛起的方法。
他首先健全了國家的法律,重點提高公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基本素養。
其次又利用本國已有的優勢,也就是馬六甲海峽,發展“轉口貿易”,畢竟當時不少東亞國家海運都需要經過這裏。
事實證明,李光耀的眼光十分獨到。
短短幾年時間裏,不少跨國公司都紛紛湧入新加坡,它們在這裏建廠開公司,極大地解決了新加坡人的就業問題。
之後,李光耀又開始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工業和高科技産業,並且利用地理位置的優勢,成爲了位居世界前列的煉油國。
除了這些以外,李光耀還重點發展國內的旅遊業,積極吸引外來人才等等。
當時,誰都沒能想到新加坡能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裏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
就連鄧小平再一次來到這裏的時候,也被眼前看到的景象驚訝住了。
新加坡沒有得到哪個國家的扶持,也沒有所謂的工業基礎,但它發展成了如今這般現代化的樣子,經驗自然是值得借鑒的。
爲了更進一步地了解新加坡,鄧小平提出想要去實地考察一下當地的小康之家和裕廊工業園區。
這一過程中,鄧小平很少會對于自己看到的景象發表評論,但是從他堅毅的眼神中已經可以看出,他已經有了足夠多的心得體會。
臨離開之前,鄧小平再次和李光耀聊了不少。
期間,李光耀再次謙虛地說道:“新加坡只是一個小國,取得了一個很小的成績而已,凡是我們能做到的,你們都能做得更好!”
聽完這句話,鄧小平只是保持著沉默,沒有回答。
而結束訪問回到中國之後,他就連開可四天的中央會議,修改掉之前准備的講話稿,對國家的各項發展展開了討論。
其中,新加坡新吸引和利用外資的經驗,成爲了了鄧小平推出改革開放這一思想的重要參考。
在他看來,如果已經下定決心,就要能夠算清賬,即便是稍微的吃點虧也要幹。
于是同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召開,這一政策也得以確立。
之後,改革的春風便吹拂到了廣闊的中華大地上,掀起了巨大的波瀾。
改革開放的浪潮
1980年,距離改革開放已經過去兩年之久,而中國內部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一年,中國和新加坡之間的交往比以往更加密切,總理李光耀也再次帶著家人前來訪問。
看到新中國已經今時不同往日,李光耀心中對于鄧小平也更加的崇拜,他不愧是一位高瞻遠矚的政治家!
兩位領導人會見過之後,主要對于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進行了交談。
那時,中國剛剛結束了對越自衛反擊戰,于是其他的東南亞國家就把中國當成了巨大威脅。
對于這個問題,鄧小平的回複很誠懇:中國地方這麽大,人口這麽多,並不需要別人的地盤,中國的國策就是永遠不稱霸,同樣也反對霸權主義。
看到鄧小平的神態如此輕松自如,李光耀心中對他也愈加敬佩。
會見結束之後,李光耀就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之下,到處浏覽了一下中國的大好河山。
他去了周口的北京猿人遺址,去了承德的避暑山莊,之後又一路乘坐著輪船,到達了湖北、重慶、江西、福建等地。
在到達廈門時,李光耀還嘗了嘗這裏的傳統小吃,而聽著熟悉的鄉音,他也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祖輩。
結束了第二次的中國之旅,李光耀最大的感受就是新奇和輕松。
所以,一回到國內之後,他就徹底地放開了對華旅遊,鼓勵更多的國內商人加強與中國的貿易合作。
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裏,李光耀多次前來中國進行訪問,跟鄧小平就國家的發展問題進行深刻討論,兩國之間的合作也越來越密切,一直到正式建交。
轉眼時間來到了1992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吹到了中國的各個角落。
這一年,已經88歲高齡的鄧小平也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來到了深圳視察。
經過十多年的風風雨雨,這裏的發展已然不同往日,它成功完成了從一個荒蕪的小漁村轉變爲新興工貿城市的轉變。
曾經泥濘的道路已經成了寬闊的馬路,曾經低矮的房屋,已經成了高聳入雲的大樓。
看到這一切,站在高高的國貿大廈上,眺望著遠處高樓大廈的鄧小平,內心也更加的有信心。
“你們要搞快一點!”
鄧小平告訴衆人,改革開放還是需要膽子大一些,要敢于試驗,看准後就大膽地去闖去試。
正是因爲有了他這句話,在之後的幾十年時間裏,深圳的發展更加迅猛,一躍成爲了在國際上都極具影響力的國際大都市。
而其他的城市也緊隨其後,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如今的中國已經走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改革的步伐不會停止,未來也將會越來越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