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行走斯圖卡
菲律賓大選已經完成投票,根據初步統計數據,總統候選人小費迪南德·馬科斯和副總統候選人莎拉·杜特爾特雙雙勝出,盡管最終結果還有待選舉委員會和國會確認後才正式公布,但基本上大局已定。
小費迪南德·馬科斯和莎拉·杜特爾特,都是現任總統杜特爾特所在政黨支持的候選人;老杜任期將滿,根據憲法規定不能尋求連任,他也“間接”支持過小馬科斯,有媒體認爲兩人“可能形成政治合力”;這顯然不是華盛頓希望看到的結果。對于這一結果,CNN評論稱,“菲律賓選舉可能是中國的勝利”。
對于華盛頓來說,菲律賓的最佳總統人選是現任副總統羅布雷多,她是菲律賓國內親美勢力的代表,在2016年副總統選舉中以微弱優勢擊敗了小馬科斯。她一直主張菲律賓站隊美國,也是杜特爾特國內國際政策的堅定批評者,尤其是在“禁毒戰爭”中,始終批評杜特爾特的強硬立場。
盡管時至今日,親美勢力在菲律賓仍然有一定的民意基礎,小馬科斯也一直背負著父親的貪腐醜聞,但是羅布雷多在總統選舉中仍然以較大劣勢輸給了競爭對手,這不得不讓華盛頓産生一種危機感:它在自己這個前殖民地的影響力,已經出現了很大幅度的下降,甚至不能像華盛頓所希望的那樣左右菲律賓政壇。
當然,華盛頓也不必氣餒,小馬科斯上台也不是沒有好處。老杜是個性格張揚的人,他就任菲律賓總統期間,多次嚴厲批評美國的政策和言論,有時候尖酸刻薄地讓美國下不了台。但小馬科斯顯然不是這樣的人,他是傳統的政客,長期擔任國會議員、以“謙謙君子”形象示人,比較懂得人情世故,不太可能像老杜那樣嘴上得理不饒人——當然,小馬科斯不太可能對老杜的政策有多少重大調整,在中美之間進行平衡外交依舊是馬尼拉政府未來的優先選擇。
菲律賓的選舉結果,實際上反映出了一個明確的事實:美國要求小國在“大國競爭”中選邊站的行爲,不會帶來多少實質性的成效。長期以來,華盛頓一直慫恿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挑事,尤其是希望馬尼拉借著所謂的“仲裁結果”,將中菲關系一撸到底,讓菲律賓成爲自己在南海的“築壘地域”。
但是國際形勢的變化,讓諸多國家都明白,成爲西方地緣政治競爭的馬前卒是一件風險極大的事情,烏克蘭就是現成的例子。這個國家將自己的前途命運與美國的歐洲戰略捆綁在一起,最終收獲的是烽火連天、民不聊生;如果菲律賓以烏克蘭爲榜樣,得到的恐怕只有中國在黃岩島或牛轭礁再造一個人工島,到時候馬尼拉再求著美國幫忙出面恐怕已經爲時已晚——中國已經在南海修建的人工島礁就是最好的例子,美國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他們根本不可能改變中國的任何既定政策和現狀。
在這樣的情況下,靜下心來與中國好好做生意、一起發家致富,當然就成爲“真香”的一件事;這恐怕也是菲律賓國內的親美派越來越難以說服民衆的主要原因。
當然,東盟國家中不止是菲律賓出現這種情況,其他國家都是如此,歐盟追隨美國的“歐洲震懾戰略”,結果俄羅斯沒有震懾住,倒是把自己震懾得欲哭無淚;這樣的“殷鑒不遠”也把東盟震懾住了,就連新加坡也與美國的“印太震懾戰略”保持了距離。
當菲律賓這個選舉結果出爐後,美國媒體免不了一頓陰陽怪氣,但是這能怪誰呢?也不看看華盛頓這些年來搞得那些腌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