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行走斯圖卡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球的應對策略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中國式”,嚴防死守、不惜代價將疫情控制住;一種是“西方式”,群體免疫、直接躺平,將賭注全部壓在疫苗身上。隨著西方國家接種疫苗增多,那些曾經鼓吹“群體免疫”的謠媒們開始集中火力,攻擊“中國式抗疫”,理由五花八門、內容不堪入目。
但有一個事實是,隨著疫情的延續,民衆越來越感到疲勞,越來越多的國家放棄了嚴格的“隔離、檢測”抗疫措施,新加坡就是其中之一。
據觀察者網10月20日報道稱,最近有防疫專家表示,某種意義上說,新加坡正在進行一場大規模“實驗”,由于疫苗接種率達到了83%,因此新加坡政府決定將新冠當做大號流感,准備與之共存。在兩個月前,新加坡政府宣布放棄嚴格的抗疫措施、開放國門;兩個月過去了,最近幾天新加坡每天新增確診病例突破3000,兩個月累計已經有9萬新增確診病例。
對于曾經被西方吹捧爲“抗疫優等生”的新加坡而言,這個事情在去年是不可想象的,民衆對疫情的恐慌情緒開始蔓延,一些人要求政府官員辭職。新加坡10月19日宣布開放美國等8國疫苗接種者入境時,美國卻宣布將新加坡的旅遊預警上調至最高等級,呼籲民衆不要前往該國。
在防疫專家看來,新加坡爲這個草率的決定付出了代價,德爾塔變異的傳染性非常強,也給我們一個警示:抗擊疫情將可能演變爲一場持久戰,中國是否開放國門取決于疫情演變和國外疫情是否平息。專家認爲:目前中國“開放國門”的迫切性沒有新加坡等國那麽大,應該以人民健康爲優先。
事實上,因爲輕視病毒付出代價的不止是新加坡。新西蘭前些日子也宣布躺平,至于結果外界還在觀察;英國早早就宣布躺平,目前每天新增確診病例又回到了一天超過5萬的水平。加上脫歐帶來的邊境危機和能源、物流問題帶來的經濟危機,這給人一種風雨飄零的感覺。
當然,說到疫情的話題,肯定離不開“超疾大國”美國。最近有媒體整理了自去年以來美國公布疫情信息的情況,發現每天披露的新增確診病例、死亡病例其實都是一筆“糊塗賬”,作爲美國抗疫的權威領導機構,疾控中心每天公布的數字都被各大媒體晾在一邊,紛紛采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數字。
媒體發現,美國疾控中心在統計相關數據時會進行篩選和甄別,但是統計的數字相當滯後,有的甚至可能滯後兩個星期之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民間機構的數字以“及時”著名,然而依靠網絡抓取技術進行統計的結果又缺乏甄別環節,所以數字也不盡准確,經常出現烏龍事件、以及“周末規律”,搞得病毒也會在周末放假休息一樣。
人類正在與新冠病毒進行一場戰爭,而在戰爭中,情報決定著戰爭的勝負;然而美國始終未能提供關于本國疫情的准確且及時的信息,聯邦和州各自爲政、民主黨和共和黨將黨爭蔓延到抗疫政策,種種亂象成就了“超疾大國”的惡名。
實踐證明,中國式嚴防死守的抗疫策略還是應對疫情的正確姿勢。迄今爲止,中國一直將新冠疫情在國內的傳播壓制在一個極低的水平,對國民經濟和民衆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基本可控;西方媒體一遍又一遍用大喇叭向中國喊話:放開國門吧、“隔離檢測”代價太大、“封鎖沒有人權”。我們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事情再大也沒有人命大,用所謂“經濟代價、人權代價”來攻擊中國的做法,只能說明在它們的思維裏,根本不把人命當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