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輿情頻道
一、重要輿情特征
3月23日至24日期間,有關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輿論熱度持續下降。網絡輿論開始將焦點著眼于複工複産進程、刺激消費的具體措施、公共衛生應急體系的完善等。同時,不少媒體開始總結目前全球疫情趨于穩定的國家抗疫舉措、追溯病毒來源等話題。此外,輿論場中有關東京奧運會是否如期舉辦的討論在24日迎來了階段性進展,截至12時,微博話題#東京奧運會推遲#已有2億的閱讀量與2.7萬的討論量。
(一)境外輸入病例呈上升趨勢 凝聚共識防止第二次疫情爆發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自3月13日起,境外輸入病例開始多過本土新增病例。不少專家呼籲要嚴格入境篩查,謹防功虧一篑。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表示,國外輸入的風險越來越大,希望國外的輸入不要導致我國第二次疫情暴發。上海市衛生發展研究中心首席顧問、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胡善聯也持類似觀點。武漢大學健康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譚曉東指出:“傳染病跨國界傳播,在古今中外都是既成事實,幾乎成了必然規律,也是一個難題。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是與國際交流密切的大都市,輸入病例的壓力越大。”在23日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海關總署衛生檢疫司副司長宋悅謙表示,要求所有出入境人員必須進行健康申報,對所有入境人員嚴格實施“三查三排一轉運”。此前《科學》雜志發文稱,由于存在無症狀患者、潛伏期患者、體溫檢測設備假陰性和假陽性、隱瞞病情等原因,機場入境篩查很難阻止新冠病毒傳播。爲此北京“重啓”了小湯山醫院。譚曉東提醒:“新冠肺炎是一個全球性流行病,全部人群都是易感人群。目前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真正暴露的人占少數。如果放松警惕,疫情很有可能反複,後果不堪設想。”
(二)轉變抗疫方向 上海調整應急響應級別引關注
上海市市政府決定,自3月24日零時起,將本市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級別由一級響應調整爲二級響應。北上廣深四市作爲人口流動較大,輸入性人口較多的地區,和其他地區相比,疫情防控任務較重,此次下調應急響應級別,引發了部分網民的不解。不少媒體發文釋疑,如微信公號“經濟日報”稱,這並不代表上海不再重視疫情防控工作,而是轉變了疫情防控重點,嚴防境外輸入已經成爲工作的重中之重。綜合媒體報道,調整響應級別的不止上海,河南、湖南、重慶等距離湖北省較近的省份均下調整爲二級,此前山東、廣東、山西等地也已經調整。甚至部分省份下調至三級、四級。專家表示,隨著響應等級的降低,決策層次和緊急程度都發生了顯著變化。適時下調應急響應級別,以便更好地恢複生産。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發展。
(三)消費券回溫經濟 刺激消費還需長期手段
得益于疫情防控取得的積極成效,各地均將複工複産提上了日程。近日,國家發改委等23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提出,加快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地方上,南京最近將向市民發放3.18億元消費券,涉及餐飲、體育、圖書、鄉村旅遊等多方面。據不完全統計,除了南京,濟南、甯波都跟進了發消費券刺激消費。江西則試行周末2.5天彈性作息提振文旅消費。各地派發優惠券的消息發出後,很快就在網絡上引起廣泛討論。有關發放消費券的原因、效果、領取和使用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受到了網民的關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認爲,“若想真正依靠消費拉動經濟,除了消費券這類短期刺激手段,還需要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只有真正做到藏富于民,居民才敢放開消費,經濟才能充滿活力。”
(四)中成藥被加入全球“搶購潮” 中醫或可融入公共衛生應急體系
國外的“搶購潮”正從日用品走向醫藥領域。據路透社報道,自3月1日紐約宣布首個新冠肺炎病例後,唐人街上金銀花和板藍根等中成藥脫銷。而在意大利,一些中醫診所門庭若市,其中80%是當地海外民衆。2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會上,中央指導組成員、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中醫藥局黨組書記余豔紅表示,中醫藥發揮的重要作用,成爲這一次疫情防控的一大亮點。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表示,連花清瘟是在治療非典時期研制的一張處方,治療輕型和普通型的新冠肺炎患者有確切的療效。目前,我國已向意大利援助了10萬盒。微信公號“深響”文章稱,在全世界被疫情籠罩的低沉氛圍之下,中藥出海突然被按了一下加速鍵。北京中醫藥大學法律系醫藥衛生法學副教授鄧勇表示,以往中醫藥在走出國門、進入歐美市場時面臨嚴格的准入要求。在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中藥的有效性得到了驗證,國外對中藥的認識也開始改變,這很可能會成爲中藥走出國門的一個契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在《學習時報》刊發的文章《平戰結合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中建議,將中醫藥真正融入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中來,實現中西醫並重參與傳染病防控。
(五)東京奧運會或延期舉辦 日本經濟損失與國際遊客權益將被聚焦
據資深國際奧委會委員迪克·龐德當地時間23日透露,2020年東京奧運會將推遲至2021年,而有關細節將在未來四周內制定。有關東京奧運會是否延期的討論早就在國際輿論場中出現,自全球確診人數迅速上升起,《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今日美國》等國際主流媒體就紛紛發表評論,呼籲延期或中止舉行東京奧運會。根據日本《讀賣新聞》23日發布的一項民調顯示,69%的受訪者希望“延期”舉行東京奧運會,17%的受訪者希望“如期”舉行東京奧運會。《經濟日報》援引《新德裏時報》報道稱,繼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後,挪威也表態不參加東京奧運會。綜合媒體報道,目前對日本經濟的損失預估不一,但均表明東京奧運會的延期舉行將給日本帶來巨大的經濟打擊。例如野村證券曾在年初估計,東京奧運會延期可能會使日本2020年全年GDP收縮0.7%;三井住友證券公司分析稱,延期將使日本經濟損失7.8萬億日元,相當于GDP下降1.4個百分點;日本理論經濟學宮本勝弘教授表示,東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的推遲一年將損失約6400億日元。此外,據第一財經報道稱,目前,東京奧組委拒絕透露,預期奧運會將給日本帶來多少外國遊客。在門票銷售方面,450萬張已在日本本土銷售,預計全部門票銷售總數在780萬張。未來,東京奧運會的延期舉辦會給海外遊客帶來的損失以及如何補償的問題將成爲輿論關注的重點。
(六)以鄰爲鑒 中國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應取長補短
近期,有不少媒體文章解讀了韓國的抗疫措施,例如微信公號“21新健康”報道《不封城、不停工、普通市民正常生活,韓國是如何控制住疫情的?》,中國新聞網報道《沒有封城,韓國是如何控制疫情的?》,微信公號“經濟日報”報道《韓國疫情控制住了嗎?經濟日報駐韓記者帶你看看》等。中國新聞網報道認爲,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在韓國控制疫情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微信公號“21新健康”認爲,韓國在核酸檢測與隔離感染者追蹤、隔離密切接觸者等方面的工作,是其取得抗議階段性進展的主要原因。微信公號“經濟學人”文章分析出了中韓在抗疫舉措中的共性,即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的發達成爲了利好,中韓運用大數據技術來管理隔離和保持社交距離已經成功抑制了增長曲線。此外,也有觀點認爲,即使中國的經驗現在正被全球借鑒,但他國的抗議舉措也並非無可吸取,微信公號“經濟觀察報”社論稱,英國宣布關閉學校,但對包括醫護、社工和快遞司機在內的社會關鍵職位從業者的子女,調配骨幹老師繼續看護,這體現了治理的精細化;新加坡的哨點診所、日本的分級診療都有助于避免醫療擠兌,防治交叉感染。這正是中國公共衛生體系的薄弱之處。疫情結束之後要大力補足。
二、輿情趨勢與風險研判
(一)“帶頭下館子”體現責任擔當,但應避免過度細節化所帶來的“形式主義”,回溫經濟還需構建良好的營商環境
從上周開始,各地拉動複工複産的舉措陸續實施,不少媒體爆出各級省委“帶頭下館子”的居多,有些地方也下發了紅頭文件,鼓勵機關幹部和公務人員及其家屬帶頭消費,甚至于有的地方明確了消費標准“區領導本周將在區內商業、餐飲等企業上支出不低于100元”“明確每周消費不低于200元,均由個人付費”等。輿論對領導“親自下場”拉動消費的舉措由最初的支持開始改變,以至于引發了爭議。有觀點認爲,公私權界不能模糊,例如微信公號“吐槽青年:曹林的時政觀察”認爲,苛求“事事帶頭”,無限的超義務附加,只會在混淆公私權界中帶來公職倫理的混亂。我們反對公務人員公款吃喝,同樣反對讓公務人員私款吃喝去拉動“公益”。也有觀點認爲,助推餐飲業的全面複蘇,不能只的盯著公職人員,例如四川黨建之聲有文章表示,廣大餐飲企業最希望的還是政府爲他們量身定做幫助政策,爲他們的經營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人民日報》評論稱,與其更多地鼓勵幹部消費,不如讓他們做好本職工作,慎終如始做好疫情防控、科學有效制定幫扶政策、精准有力加強市場監管,爲各行業、各領域發展營造出安全健康的經營環境。
(二)命運共同體下疫情無國界,警惕對海外疫情嘲諷情緒蔓延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快速蔓延,病毒無國界。近日,美國不少媒體將病毒與武漢、中國直接挂鈎,引發美國國內和國際輿論的一片嘩然和憤慨。3月23日,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表示,中方再次敦促美方,立即停止對疫情政治化、停止對中國汙名化,停止诋毀他國。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接受AXIOS和HBO聯合節目采訪也在網絡中流傳,不少網友覺得回答有理有節,不亢不卑。理性對待全球疫情下的各種次生影響似乎已經成爲輿論共識。但有媒體報道,近日遼甯沈陽某粥店打出“慶祝海外疫情”的橫幅。23日下午,涉事粥店所在轄區內的沈陽太原街派出所透露,已針對此情況展開調查。微信公號“新京報評論”有文章稱,雖然只是個例,背後卻有著一股不可低估的社會情緒。此次疫情,人們時常能在網絡上看到類似對他國疫情進行嘲諷的聲音。不過好在網上很多人也意識到了這類情緒的不當。@俠客島微評也表示,縱觀網友的留言,基本也都是對其持批評的態度。參考快評稱,疫情肆虐全球,愈發凸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絕非虛言,我們不能獨善其身。團結合作才是最有力的武器。
(三)謹防流行病學名詞成爲猜疑與偏見的工具
有關“零號病人”的追蹤與猜測自新冠病毒感染者被確診起就在網絡中流傳,例如,2月網絡上一度傳出武漢病毒研究所畢業生黃燕玲是中國“零號病人”的消息,隨後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發表聲明否認了這一傳言。在意大利,曾經被傳言爲“零號病人”的倫巴第首位確診者後來也被證明並非“零號病人”。近日,美國再次出現了發現“零號病人”的傳言,甚至國內的論壇、貼吧還流傳出居住在弗吉尼亞州的被認爲是“零號病人”資料的視頻影像。回顧曆史,從艾滋病待埃博拉,再到SARS,關于“零號病人”的誤會一直存在,“一個流行病學上的術語,在人們的誤傳和偏見中成爲了受盡指責的標簽”。目前知乎上已經有提問:“‘0號病人’是否該得到原諒?”回顧當前在網絡中流傳的文章,可以看出大多數猜測並不嚴謹,多以引述新聞,所舉證的內容也虛實參半,正如微信公號“中美學者智庫”文章稱,這實際上是利用了人們心理普遍存在的一種“證實性偏見”,也就是成語“疑鄰盜斧”所講的道理,在心理學上也叫“投射效應”。這種聲音無論是在國內輿論還是在國際輿論場上都會産生極其負面的影響,會使原本應經過科學考究、推斷與論證的事情成爲政治工具,淪爲推卸責任的理由,變爲割裂國家與地區團結的刀具。(人民網新媒體智庫研究員 曲曉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