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現代農業不斷發展,農村湧現出了越來越多區別于傳統農民的“新農人”,農村人的生産生活方式正逐漸發生變化。
前些天,小布采訪了長安區幾位“新農人”,他們有的從餐廳女老板變成職業農民種植瓜果蔬菜,有的讀了經濟學碩士後回鄉幫農民種麥田,有的大學畢業放棄出國機會回家繼承花卉産業,有的從家居行業轉型到農村開民宿……這些“新農人”雖然各有各的事業,卻都是逐夢鄉野,爲農業農村生産服務,同時,也實現了自己在這些新領域的職業夢想。
“瓜大姐”:
從女老板變成職業農民
帶村民一起致富
視頻加載中…
在西安市長安區的農業圈裏,說起“瓜大姐”甯蔣娟的名字,還真是響當當的,甯蔣娟從一位女老板變身職業農民,並且帶動鄉親群衆增産增收,共同走向致富路。
瓜大姐家庭農場是從事果蔬種植、休閑觀光、采摘體驗、科普研學、電商銷售于一體的集約化農業生産的家庭農場。農場經營土地面積70余畝,年經營收入達120萬元,輻射帶動種植面積達3000余畝,解決勞動力就業2000余人。農場經過多年創新探索,走出了一條發展都市農業的鄉村振興之路,已經成爲當地規模農業經營的領跑者。
2009年12月,甯蔣娟牽頭發起成立西安市長安區合民意種植專業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注冊了“大兆”“瓜大姐”的品牌,申請了農産品産地認證及産品認證,相繼推出會員制和各類近郊農場遊活動。
爲創新農産品營銷新業態,帶動更多人一起致富,甯蔣娟采用微信公衆平台、網店、抖音、微博等平台,發揮“瓜大姐”名牌效應,如今線上關注用戶已突破9萬人,打通了互聯網線上線下平台銷售農副産品。有了銷售平台,甯蔣娟不僅銷售自己的農産品,同時還幫助附近魏寨、砲裏的村民們銷售瓜果蔬菜。
神禾塬上的麥田守望者:
經濟學碩士回鄉專業做“土地托管”
幫村民增收提效
視頻加載中…
薛拓薛強父子兩人,一個當了大半輩子的農民,一個讀了經濟學碩士,但兩人爲了實現糧食豐收的夢想,共同堅守在了農業一線。
上世紀90年代初,薛拓在鎮上開了一家良種服務部,銷售種子、化肥等農資産品。薛拓的兒子薛強從小在田間地頭和農資商店裏長大,看著麥子返青、拔節、抽穗,體會了農民耕作的艱辛,感受過糧食豐收的喜悅……農業,在薛強幼小的心裏埋下了一粒種子。
2008年的時候,西安市郊區很多青壯年勞力進城務工,導致很多土地無人耕種。薛拓當時就想能不能替這些人種地,所以,他就把這些人的土地集中起來,並提供耕種管收農資供應的一條龍服務,後來薛拓想了一個名詞—“土地托管”。從2008年到現在,13年過去了,“土地托管”多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在全國的實踐面積不斷發展壯大。
托管的土地實行良種、耕種、施肥、灌溉、防蟲、除草、防病、收割、糧食收購“九統一”,從而實現了糧食産量、農民收入、機械化效率、農機戶效益、科技興農水平、勞動生産率、水電設施利用率的“七個提高”,實現了糧食成本、農資用量、機械化成本、水電設施投入的“四個降低”。
以種小麥爲例,托管之前一畝地的農資投入大約爲210元,加上播種、灌溉、打藥和收獲的人工投入至少300元,種一畝地的花費至少要510元;托管後一畝地農資投入190元左右,各環節農機作業成本總計不超過250元,一畝地成本不到440元。關鍵是托管後由于都是專業化種植和管理,畝産小麥比托管前可提高200斤,達到千斤左右的産量。
許多農民把土地交給了“種糧管家”薛拓打理,發現不僅種田成本下降了,糧食産量還提高了,可以說,“土地托管”實踐爲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探索出一條成功之路。
2012年,薛拓的兒子薛強從西安工業大學畢業,取得了經濟學碩士學位。在父親的影響下他毅然放棄了城裏的工作機會,回到農村,成爲一名農民,沿著父親“土地托管”的路子,在農村的廣袤田地裏大展身手。
薛強暗下決心:“現在農村很缺人才,年輕人在農村大有可爲。我要做一名‘愛農業、懂技術、善管理、精經營’的現代化職業農民。”
懂經濟學的薛強,通過對成本的精細計算,避免了許多農業種植風險,也讓土地獲得了更高的收益。
“我們是專業幹‘土地托管’的,必須依靠機械化力量,提高種地效率。”2010年,還在讀研究生的薛強,就協助父親薛拓創辦了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在糧食生産的耕、種、管、收環節全面實現機械化。
走進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放眼望去,倉庫內整齊停放著不少大馬力的進口拖拉機、大型深松整地機、植保無人機和全自動選種機等專業農機。
虎父無犬子,上陣父子兵。在薛拓、薛強父子的共同經營下,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逐漸摸索出一套成熟的運營管理模式,不斷向規範化、規模化發展。
目前,合作社年均托管土地3萬余畝,糧食生産的耕種收和病蟲害防治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合作社還通過召開土地托管聯盟協作培訓會等形式,帶動周邊區縣發展土地托管5萬畝,使1.2萬戶農民受益。
薛拓、薛強父子心懷夢想,堅守農業,年複一年深耕于農村的廣闊天地,在糧食豐收的調色板上,描繪出最燦爛的底色。
大學生放棄出國留學
回家養花
全家共種長安花
視頻加載中…
西安市唐農花卉科技有限公司的“新農人”高宇,大學畢業後本想出國留學,但因家裏的花卉産業父母忙不過來,就留了下來,陪父母一起把家裏的花卉産業做強做大。
漫步花卉園,溫室大棚區、花草種苗培育區、水生植物培育區、觀賞草噴灌區、露天花草栽植區,處處緊張忙碌。村民變身産業工人,或精細化噴施水肥,或移苗補缺,或運箱裝貨,人人幹勁十足。
西安市唐農花卉科技有限公司立足國際花卉新品種試驗示範中心實際,一手抓産業扶貧項目建設,做足防護確保全面複工,吸納貧困戶中的富余勞動力進園務工,穩定增收。一手抓中心新品種研發生産,積極對外聯絡接收訂單,開足馬力複産,帶動了從事花卉生産的群衆持續接單增收。
“兩手齊抓、雙管齊下才能確保這條花卉研發、生産、銷售産業鏈,示範帶動貧困村脫貧致富路走穩走遠。”從事了30多年花卉行業的高戰武,深有體會講道。塔段曉村是由塔山村、段村、曉村三個村合並而成的。2017年6月,在長安區農業部門、鳴犢街道辦事處、塔段曉村共同努力下,西安市唐農花卉科技有限公司首期投資6000多萬元建成國際花卉新品種西安試驗示範中心,以發展花卉産業扶貧新模式,示範帶動助力塔段曉村脫貧致富。
國際花卉新品種西安試驗示範中心,通過流轉土地,建成現代化研發生産設施,銷售花卉種苗、蔬菜種苗、盆栽花卉、水生植物、觀賞草類,長期爲貧困群衆提供就業崗位,聘用安置涉貧村勞動力70余人,按月足額發放工資報酬,確保群衆嘗到了産業致富的“甜頭”。同時帶動牢牢鑲嵌在花卉産業鏈中的塔段曉村30余戶、100多人從事花卉産業,穩定增收。
貧困群衆搭乘企業“産業致富車”,通過流轉土地變身産業工人,高速行進在致富路上。
家居行業轉型開民宿
帶動全村旅遊發展
視頻加載中…
隱約南山民宿創始人盧穎,在做民宿之前,她做了7年的家居行業,2018年回到長安區索莊村開始了民宿的創業之旅,2019年索莊村的第一家民宿樣板間隱約南山民宿誕生了。
隱約南山民宿無論是裝修,還是客戶體驗、營銷策略,都與時俱進,讓客戶真切感受到田間生活的樂趣。經營民宿的同時,盧穎帶領村民進行思想轉變,帶動全村旅遊發展,短短兩年的時間,索莊的民宿已經達到了12家,成爲長安區的民宿集群地之一。
隱約南山坐落于長安區灤鎮街道索莊新村中心街59號,房屋是一棟聯排,分上下兩層。前院可賞花休憩,後院有獨立的大泳池,可供孩子遊泳戲水,頂樓是花園餐廳。
在這裏可以盡情享受難得的休閑。如果喜歡安靜,可以免費體驗茶藝文化,還可穿上漢服拍照互動,還可以彈琴對弈,閱讀親子繪本,觀看投影電影……在這裏,停住奔波的腳步,在豐茂的林中散步,偶遇小院,菜畦,晨霧,夕陽,清香的空氣浸人心脾,隔絕喧囂,如世外桃源。
神禾塬畔蛤蟆灘
稻花飄香小江南
視頻加載中…
人民作家柳青曾在《創業史》中,描繪了長安滈河畔十裏蛤蟆灘往日連片稻田的盛景,以梁生寶爲代表的關中農民就是在這裏的稻田辛苦耕耘,書寫了屬于一代人的輝煌創業史。
從2019年5月開始,王曲街道大美林莊種養殖合作社攻堅克難,從解決蓄水池及排灌的用電問題著手,逐步推進皇甫村稻田打漿、育苗、插秧等工作,打造距離市區最近的“魚米之鄉”。
“新農人”、大美林莊農業種養殖合作社負責人高濤說:“我們在不破壞耕地的基礎上,整修荒渠,建造木頭棧道、茅草棚等田間元素,打造一個魚稻共生、蟹稻共生的蛤蟆灘稻花公園,讓來到這裏的人親水、撈魚、看白鹭飛舞,通過生態旅遊,帶動村裏的農副産品銷售。同時,建設《創業史》文化長廊、鄉村振興學堂等功能板塊,通過調動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傳承弘揚柳青精神,助力王曲花園鄉村建設,推動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續寫新時代的創業史。”
在田間忙碌的村民們表示:麥地改稻田,我們收入肯定會提高,後面再發展文旅産業,帶動農副産品銷售,村民們的日子會越過越好的!
長安這家合作社
每天爲高端酒店供應蔬菜
視頻加載中…
康锂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位于長安區的“小江南”王莽街道,走進一排排蔬菜大棚,一片綠色映入眼簾,水嫩嫩的香蔥、綠油油的龍須菜、清香撲鼻的薄荷……數十種蔬菜生機勃勃,長勢喜人。工人們正在熟練地采摘蔬菜、分揀打包。每天,都有近10噸的各類新鮮蔬菜從這裏出發,運往徐記海鮮、盒馬鮮生等酒店和生鮮超市,甚至坐上飛機,通過空運物流運往徐記海鮮在長沙、武漢、深圳、上海等地的分店。
合作社的負責人陳勝利是安康人,今年50歲。14年前,他借了一萬元,從一畝地種植蔬菜開始,到2016年成立康锂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目前種植面積達到500多畝,種植蔬菜品種20多個,蔬菜年産量3000多噸,年銷售額達到700多萬元。
從新加坡的木薯苗,到湖南樟樹港的辣椒,從小衆的紫蘇,到近年來廣受歡迎的貝貝南瓜,小香蔥、龍須菜、田七、薄荷、芥蘭苗、空心菜、油麥菜、紅苋菜、苦菊、小冬瓜、菠菜……這些蔬菜在合作社都有種植。
“我們很少種大衆菜,都是訂單式的高品質蔬菜,按照客戶的需求確定種植的品種,每年種類也不完全相同。”陳勝利告訴記者,“目前生産的幾十個蔬菜單品都是供不應求,以前還給黃記煌、京東電商等供過貨,現在實在是供不過來了。”
爲什麽合作社的蔬菜這麽受歡迎?據了解,這些客戶對蔬菜的農殘、質量要求非常嚴格。康锂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對土地進行改良,全部使用菌肥和有機肥,幾乎不用化肥,以減少土地重金屬含量。使用環保農藥和生態防控來除草防蟲,種植的各個環節全部按照綠色農産品標准進行,嚴控農殘。合作社的設施蔬菜大棚全部安裝了自動化灌溉系統,通過實時監測,定量定時全自動噴灑灌溉。所以,合作社生産的蔬菜品質和産量都非常穩定,頗受青睐。
記者在現場看到,合作社對每種蔬菜都有嚴格的品控。龍須菜只掐剛長出來兩天的嫩尖,苦菊只留嫩黃的菜心,小香蔥長到小指粗細統一采摘,去除幹淨根部泥土,修剪得齊齊整整,再覆上冰袋,裝箱打包,等待運輸。
自從成立了合作社,陳勝利就號召周邊群衆一起種植蔬菜,他提供種子、肥料,手把手傳授種植技術,帶動大家一起致富。合作社平時有幾十個工人,農忙時有100多人,除了周邊的村民,還有一些外地來的貧困戶。每年合作社給工人付的工資都要達到400多萬元。許多人通過在這裏打工賺錢,改善了生活,甚至買房買車,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今年,陳勝利又種植了50畝菜心,他充滿信心地告訴記者,這50畝菜心可以補充西安市場上的空白,以後菜心就不用從外地運輸了。春天的田野上,一壟壟土豆苗綠意盎然,陳勝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穩穩地走出了一條帶動農民致富增收的道路……
留住鄉愁
深耕農業産業帶動群衆
視頻加載中…
位于秦嶺腳下長安區引鎮街道天王村的天天豐種植園,果林起伏山風吹,莺歌燕舞櫻桃脆。種植能手屈博元帶領著“産業工人”在地裏忙碌著,滿臉挂著豐收豐産的喜悅。
52歲的屈博元膚色黝黑、身形敦厚,土生土長在秦嶺山邊。2015年多年從事水果經銷的他轉行果樹種植業,離開城市回到天王村,從本村的貧困戶及群衆手中流轉土地近百畝開始投資興業,大面積栽種鮮桃、櫻桃等市場潛力大、産銷利潤好的優品種高品質果樹。
天王村位于引鎮街道以東,全村人口1358人,耕地面積1400畝。屈博元的種植園也成爲了村裏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的“試驗田”和“示範地”。走進果園郁郁蔥蔥,樹形高低錯落,綠果紅桃隱隱約約,曬著陽光使勁生長。
近年來,天王村借助花園鄉村建設,完善文化設施、改善農村衛生環境;依托村民古法制香技藝這一非遺項目,挖掘集旅遊爲一體的多元化産業;發揮鄉賢能人作用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充分利用種植産業資源發展特色果蔬,不斷增加群衆致富增收。
屈博元從事果品一線銷售行業30多年,豐富的市場經驗使得他對市場需求信息和消費者喜好把握得極爲准確和到位。在種植規劃之初,他就堅持以市場爲導向,把高品質、好口感作爲長久生産生存的“王道”,選擇了日本水密、清水白桃、早大果、茉香等糖度在19—20的鮮桃和櫻桃品種進行規模栽種。
在種植區域選擇上,天天豐種植園也是依托秦嶺獨特的山麓氣候,疏松的沙土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50多畝鮮桃、40多畝櫻桃生長給勁、茁壯成林成片。經過近6年的精心管護,已經基本進入盛果期。每年到了春天,桃花盛開成爲扮靓天王村花園鄉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引得鄉黨和周邊群衆競相觀賞。到了夏秋收獲季節,滿園飄香惹人醉,慕名而來摘櫻桃、品鮮桃,尋找家鄉味道的遊客和消費者絡繹不絕。
“老屈算是我們村的種植能手,引進新品種,采用新技術,實現了土地增産增收。不僅帶動農戶種植新品種,而且爲農戶提供多種銷售渠道,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反響。”天王村“四化”書記王樂說。
家鄉種植果樹、深耕于農業産業的屈博元,在優先吸納安置本村及周邊具備勞動能力12戶貧困戶務工的同時,示範帶動天王村7戶村民發展果樹種植60多畝。在提供市場信息的基礎上,從桃樹、櫻桃選種育苗到栽種行距株距,從樹苗期的水肥施播到成樹盛果期的管護,從單株獨樹的挂果量到畝産品質控制,他都毫無保留地介紹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方法,指導幫助種植戶實現效益最大化。
“群衆把我當能人,那就得有能人的樣子。不光要把自己的樹種好管好,還要把鄉黨的事放在心上,一起幹才能把這産業做好。”屈博元信心十足地說。
長安區是傳統農業大區,地處秦嶺北麓,四水環繞,山、川、田、塬錯落有致,長期以來,這裏也成爲西安市民的“後花園”。如今,在長安區廣袤的農村大地上,活躍著一批“新農人”,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他們有知識、有文憑、有素養,懂經營、會管理,有市場營銷意識,精通網絡營銷,他們積極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帶領周圍農民群衆致富,在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大家的努力和各界的支持下,長安區農村正在發生著巨變。
如今,走進長安的鄉村,早已不再是人們記憶中雜亂破落的農村面貌,而是處處幹淨整潔,讓人耳目一新。
青山、綠樹、村舍、花香……這些固有的鄉村元素,再點綴以精心設計的小公園、休憩亭、水景街景、雕塑小品,無處不美景。漫步其中,似乎走入一幅甯靜舒適、和諧優美的田園畫卷之中。
村裏的顔值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條件改善了,美好的鄉村形象就是生産力,帶火了鄉村經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看到了農村發展的潛力和機遇,紛紛回鄉加入到“新農人”的行列。
近年來,長安區加快建設美好新長安,在農村,從收拾農村的“面子”開始,使村莊環境面貌提升,到爲鄉村注入文化內涵,再到促進産業發展、帶動群衆致富增收。不僅要讓房屋成民宿、村莊變景區,還要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在努力實現全域景區化、全域大花園的基礎上,將“生態美”轉化爲“經濟美”,生動诠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也爲鄉村振興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徑。
一村一落皆美景
隨著鄉村面貌日新月異
“新農人”的努力奮鬥
一批新産業 新業態也孕育而生
在長安鄉村裏開花結果
鄉村振興
人人可期 人人可爲
文: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鄭廣輝丨部分文字圖片由長安區政府提供丨編輯:唯手熟爾丨審核:李明真 陳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