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聲明:本文爲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台“新華號”賬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
榴蓮,當今世界的“巴別塔”。地球上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種植物,能不假思索地把人類撕裂成兩派。
對于非愛好人士來說,聞到味兒都恨不得原地暈倒。
此情此景,真正的榴蓮愛好者,卻只想唱出他們的主題曲:♪♩ ♫ ♬有石猴,有石猴,甯願選擇榴蓮不放手……
更讓人分裂是:雖然表面上說,每100個中國人裏面,吃榴蓮的只占8個。但2019年,中國人卻真金白銀地砸了112億來進口榴蓮,硬是把榴蓮推上了“水果之王”的寶座。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水果分會的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水果進口金額95億美元,其中鮮榴蓮占了16.0億美元,是當之無愧的頭牌。
話說,馬上就到6月,2020年的榴蓮季即將開場,阿信一條新聞閃瞎了雙眼:
今年,中國向泰國定購了2000萬噸榴蓮!
2000萬噸啊!
所以,中國人,究竟是從什麽時候,開始這麽瘋了似的吃榴蓮了?!
榴蓮那麽“臭”,爲啥還要吃?
早在20世紀之初,郁達夫先生曾在《南洋遊記》中寫道:
“榴蓮有如臭乳酪與洋蔥混合的臭氣,又有類似松節油的香味,真是又臭又香又好吃”。
到了21世紀隨著商業、科技和物流的發展,榴蓮迎來了它的黃金時期。而從2010年到2019年,中國的榴蓮進口額更是增長了驚人的700%。
對于喜歡吃榴蓮的人來說,除了甜蜜綿軟的口感,更讓他們難以割舍的,就是那種特殊的香味。
智宏院士曾經講過一個故事:他在新加坡工作的時候,有人買了幾個榴蓮帶進研究所大樓。榴蓮的氣味在中央空調的循環之下很快遍布整個建築,很多人就出來罵娘,後來研究所就禁止榴蓮進入了。
龐大、飛速增長的中國榴蓮消費市場,也刺激著榴蓮育種企業,他們希望盡快找到榴蓮“異味”的來源。
以期降低特殊味道,培育出大家都能接受的新品,讓十多億中國人全都沉迷榴蓮不能自拔。
于是,新加坡人掏出了50萬美元的研究經費專門尋找其中的秘密。2017年10月9日,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新加坡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的科研人員,在《自然遺傳學》雜志上發表研究成果。
他們以最“臭”的貓山王榴蓮爲樣本,首次公開了榴蓮的完整基因組序列,並爲我們揭曉了榴蓮“臭味”之謎。
通過與多個已測序的植物基因組進行比較,研究人員發現榴蓮與可可、棉花親緣關系較近,榴蓮大約是在6200萬年以前從與可可樹和棉花的共同祖先分離的。
而榴蓮具體的起源,很多考證資料顯示且公認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是榴蓮原産地,後來移植到泰國、越南、菲律賓、緬甸、斯裏蘭卡和中國等國,但這個說法目前還存在一定爭議。
值得說一下的是,榴蓮屬已知的約30個物種中,只有9個種是能吃的。
不過,這項研究最引人矚目的是發現了榴蓮“臭味”有關的基因。
雖然榴蓮揮發性氣味的主要成分已被研究得較爲清楚,榴蓮果肉的揮發性氣味中含有約20種化合物,其中含硫類化合物的含量占一半以上,是榴蓮“臭味”的主要來源。
新加坡國家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則希望將這些榴蓮基因組研究成果應用到榴蓮新品種培育上,特別是“無臭”榴蓮的研發上。
目前全球的榴蓮栽培種很多已處于瀕危狀態,榴蓮基因組信息的發現,將有助于榴蓮多樣性保護,同時也將有助于培育出更多的優良品種。
但問題是,在古代,大熱的天,究竟是誰會突發奇想,把這麽有味道的東西帶進中國的呢?
從鄭和的便便說開去……
魯迅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士。但對于不愛吃榴蓮的人來說,第一個吃榴蓮的人,那就叫想不開。
論氣味,榴蓮的味道比得過爛蔥、馬拉松之後的運動襪、嘔吐物或者臭鼬噴霧。不喜之人認爲其氣味不堪,新手吃貨能循著這嗆人的味兒挑選出熟果。
臭雞蛋的生化攻擊有多令人難忘,那麽榴蓮就有多麽從生理上讓它們不可原諒。
在他們看來,這坨黃黃的、軟乎乎的物體,應該交給專業的貓貓填埋師進行處理:
面對這種氣味過于“芬芳”的水果,第一批來到東南亞的華人編了段子:說鄭和下到南洋後,在一個樹下拉了便便,之後不久這樹就結出了果,也就是榴蓮。
但傳說只能是傳說。其實,曆史上,對榴蓮的最早記錄,來自跟隨鄭和船隊下西洋的一位叫馬歡的人,他精通多門語言,是隨隊翻譯,並寫下一本《瀛涯勝覽》。
在書裏,他寫到:
“有一等臭果,番名‘賭爾焉’。如中國水雞頭樣,長八九寸,皮生尖刺。熟則五六瓣裂開,若臭牛肉之臭。內有粟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塊,甚甜美好吃。中有子可炒吃,其味如栗。”
《瀛涯勝覽》中有關榴蓮的記載
賭爾焉大概就是榴蓮的英文Durian的音譯。在馬來語中的意思是“帶刺的果子”,恰是榴蓮的外貌特征。雖然段子不可信,但可以確定的是,鄭和的船隊就是中國曆史上第一群吃到榴蓮的人。
雖然鄭和船隊第一個吃到榴蓮,但他們卻沒有將榴蓮帶回來。
大概率是因爲,從中國的傳統觀念來看,水果就應該清淡和芳香。除了外形怪異,會被誤認爲是暗殺皇帝的武器之外,渾身散發的濃烈的特殊味道,也可能是阻礙榴蓮進入中國的一大障礙。
除了濃烈的怪異氣味,榴蓮難以進入明代的中國市場,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中國的氣候也很難栽種榴蓮。
榴蓮是一種典型的熱帶植物,所需要的終極條件就一個——熱。然而,在明王朝的轄區之內,還真的難以找到適合它生存的方寸之地。
所以在明清的數百年間,中國人對榴蓮都保持了相當的“冷靜”和克制。
中國榴蓮市場:一場泰國和馬來西亞的隔空競賽
至于榴蓮是什麽時候被帶入中國,已經找不出實際的可考證據。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今無論是對于東南亞各國來說,向中國出口榴蓮可是一個上百億的大生意。
但泰國仍然是目前唯一允許將整顆鮮榴蓮直接出口到中國的國家,在占據了中國榴蓮市場占據著壟斷地位。
受疫情影響,泰國關閉了健身房,于是在清邁,一家榴蓮店請來健身房教練性感助陣賣榴蓮。
而其他兩個主要的榴蓮生産和出口國越南和馬來西亞,分別只能通過邊貿小額貿易、冷凍榴蓮果肉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
這主要是出于安全、衛生等方面的考慮,整顆榴蓮的汙垢和蟲害風險使得中國對于榴蓮進口十分小心。
而泰國的榴蓮有著成熟的生産、加工、運輸體系,榴蓮在落地之前就會被采摘下來,經過清洗、消毒、包裝後通過邊境運至中國,整個過程不超過120個小時,確保了榴蓮的新鮮、安全。
而和中國不接壤,且沒有完善的榴蓮消毒、運輸體系的馬來西亞,直到2018年,馬來西亞的帶殼整顆榴蓮才可以直接進入中國,但也必須是在-80至-110攝氏度之間冷凍不少于1小時的榴蓮整果。
從正規渠道來說,中國市場上的榴蓮之爭主角是泰國榴蓮和馬來西亞榴蓮。
泰國榴蓮現有200多個品種,普遍種植的有五六十種,而引進中國的只有金枕頭、青尼、幹堯,其中金枕頭占了80%以上。
馬來西亞榴蓮的品種更加豐富,已注冊代號的就有200多個,目前引進國內的品種只有貓山王(D197)和蘇丹王(D24)。
因此,細分到品種,主要是泰國金枕頭和馬來西亞貓山王之爭。
在馬來西亞,據說還有一種被稱爲“樹上黃金”的稀有榴蓮——黑刺榴蓮。
黑刺榴蓮的來源,是因爲某種變異,在榴蓮外殼的頂部長出了一根黑色細刺,它氣味清淡,甚至能吃出一種優雅的奶香味。
圖:《水果傳》
它的種植條件極其苛刻,導致産量十分稀少,它獨特又豐富層次的風味贏得了衆多美食家的味蕾。
圖片來源:《水果傳》
這是連蔡瀾都難抵禦的美味,他還曾專門去到馬來西亞産區槟城,就是爲了吃上一口黑刺榴蓮。
據說,在馬來西亞,還流傳著“只能吃掉落的榴蓮,不可人爲采摘”的說法。
所以品嘗新鮮榴蓮,人們還會特地在“吃之前摔一下”,這是模擬了樹熟跌落的過程,口感才會好。
圖片來源:《水果傳》
當榴蓮裏沉甸甸的果肉,在外力作用下,與果殼分離,才會開始慢慢發酵,果肉變軟,香味開始散發。
一般來說,跌落後的榴蓮,2、3小時就會發酵充分,果實散發出濃郁的香氣。
看到這裏,也許不少小夥伴會問,在中國9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爲啥我們自己不種産榴蓮呢?
這個問題吧,還要從1970年代開始說起,那時候相關科研單位就進行過嘗試,但由于種苗嫁接、改良等方面原因,最終沒能成功結果,也因此一度不了了之。這曾令業界普遍認爲,海南的土壤及環境,也並不適宜榴蓮生長。
並且,榴蓮樹的栽種比較困難,榴蓮樹從栽種到挂果大概需要七八年的時間,並且一棵榴蓮樹的占地面價較大,這樣的話單位面積的産量就比較低。
雖然通過現代科技,可以解決上個世紀難以解決的問題,但是,要真正培育出成規模的“國産榴蓮”還有相當一段的路要走。
隨著榴蓮消費逐漸成爲了一種潮流,榴蓮也開始具備了某種社會化符號的意義。
在馬來西亞,擁有一個榴蓮園不僅是一項有利可圖的投資,同時也是一種聲望的象征。而在新加坡,不吃榴蓮是一種“社交絕症”。
Anyway,也沒有必要那麽較真,不管愛不愛吃榴蓮,請做一顆榴蓮,不去討好所有人。
推薦閱讀:
來源:新華號 中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