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6月10日-12日,以“邁向生物經濟新時代:創新、造福人類、可持續發展”爲主題的第十二屆中國生物産業大會將在廣州舉行。與此同時,第三屆官洲國際生物論壇也同時舉行。
自2007年獲批國家生物産業基地以來,廣州市生物産業發展迅速,優質生物藥企形成集聚效應。而作爲廣州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主戰場,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生物醫藥産業産值占比超全市的50%,科學城、生物島、知識城成廣州生物醫藥産業發展的核心區域,湧現出一批“前沿技術”和“隱形冠軍”。日前,南都記者深入黃埔生物醫藥的明星企業,探尋廣州的頂尖科技。
惡性腫瘤(癌症)是嚴重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一大類疾病。今年1月,國家癌症中心發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癌症死亡率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其負擔呈持續上升態勢。根據國家癌症中心最新發布的《2015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我國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爲癌症,平均每分鍾有7.5個人被確診爲癌症。
實際上,早期腫瘤的5年生存率遠高于中晚期腫瘤。“很多腫瘤如果能在早期發現並得到早期治療,其療效遠比中晚期腫瘤的治療效果好”,廣州燃石醫學創始人兼CEO漢雨生坦言。專注于爲腫瘤精准醫療提供極具臨床價值的二代基因測序(NGS),落戶于生物島的燃石醫學成立僅5年就已成長爲行業“領頭羊”,獲批國內“腫瘤NGS第一證”,其多項腫瘤早篩産品已獲突破性進展。而前不久獲得8.5億元的C輪融資,讓漢雨生信心倍增,“期待盡快(將産品)市場化,造福腫瘤患者”。
著眼腫瘤早篩,讓治療“千人千面”
“如果中國和美國的腫瘤患者同時確診了腫瘤癌症,你會發現,中國患者有80%已是晚期,美國70%的患者仍爲早期。”5月14日,燃石醫學創始人兼CEO漢雨生向記者介紹說。據國家癌症中心最新統計數據,目前我國惡性腫瘤的5年生存率近40.5%,與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在他看來,“中國的腫瘤早篩還有待普及”。
在我國,現有的腫瘤篩查方式如腸鏡、胃鏡、B超、核磁等,往往存在不少問題。“一般患者做完所有檢查,要經曆漫長的排隊或預約過程,有的還會伴隨一定的痛苦。”這引發了漢雨生思考,將二代基因測序與腫瘤行業結合,或許會改變行業的既定規則。
他介紹說,“用基于遊離腫瘤DNA的表觀遺傳學基因測序來篩查,表觀遺傳學可以指向具體是哪個器官存在問題。”例如在發現疑似肺癌後,患者再去進行CT檢查,舒適度更佳、結果針對性更強,且成本可以在形成規模效應後得到控制。
然而,“十幾年前還沒有靶向藥時,腫瘤患者通常使用化療的方式來進行治療,效果並不理想。”漢雨生說,以肺癌患者爲例,若盲目使用化療藥,只有25%的患者有一定效果,剩余75%的患者遭了罪也花了錢,仍面臨無效的臨床治療。
2018年7月,燃石醫學創新推出“人EGFR/ALK/BRAF/KRAS基因突變聯合檢測試劑盒(可逆末端終止測序法)”,成爲國內首個獲得CFDA批准的NGS腫瘤多基因檢測試劑盒。據了解,該試劑盒是中國首個基于高通量測序技術(NGS)以及伴隨診斷標准審批的多基因腫瘤突變聯合檢測試劑盒,將用于幫助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精准選擇靶向藥物治療的方式。它突破了傳統檢測一次只能檢測一個分子標志物的局限,實現用一份標本給出國內上市的多種靶向藥物對應的檢測結果,相比現有的檢測方法,單個基因位點價格降低、周期縮短,幫助腫瘤患者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快速尋找匹配的靶向藥。
“這就是精准醫療的本質”,漢雨生說,隨著NGS技術的不斷成熟和越來越多靶向、免疫藥物上市,“原來‘千人一面’的治療方式將進化成‘千人千面’的治療方式”。
積累中國最大的肺癌基因組數據庫
隨著NGS技術在癌症診療過程中的作用愈發明顯,尤其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要求檢測包含幾百個基因的大Panel,臨床醫生也會面臨隨之而來的各種困境和挑戰。例如,如何快速檢索某一類型分子標記物,對既往患者進行分類管理?對患者實現分類管理後,又如何快速便捷地進行專業的生信分析?
更重要的是,癌症診療過程牽扯非常多的患者、醫院、醫生的隱私信息。漢雨生思索著,“如何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彙聚多位醫生的力量,組成多中心研究之下的類似分子標記物罕見案例隊列,爲未來的患者診療提供更爲強有力的證據”。
因此,燃石醫學開始連接外部數據,打造基因組大數據生態圈。“將藥廠、醫生、患者等納入進來,共享生態圈價值。”漢雨生舉例稱,藥廠在新藥臨床試驗時需要招募一批特定的患者,“如果基因突變在人群中的發生概率低,患者招募就費時費力,影響新藥研發的速度。” 而生態圈中有大量的日常監測數據,能快速匹配藥廠對患者的招募需求,同時也能滿足藥廠精准營銷的需要。此外,對于醫生和患者來說,“醫生能做學術研究,患者也有機會免費參加新藥臨床實驗”。
目前,燃石醫學針對腫瘤患病人群的不同癌種及不同臨床階段,自主研發了超30個檢測産品,已覆蓋全國400余家醫院,並積累有中國最大的肺癌基因組數據庫。
30多家VC曾說“NO”,今成“融資王”
投資或創業,曾是漢雨生面臨的職業分岔路。在協和醫科大學獲細胞生物學碩士學位後,漢雨生放棄了保送博士,選擇離開實驗室以逐夢“改變生命”。2005年,他加入美國生物科技公司BioTek Instrument,並晉升至中國區總經理。即便如此,漢雨生也有迷茫期,轉而繼續攻讀MBA。兩年的深造讓他看清了去路,不再繼續做職業經理人,“要麽投資,要麽創業”。
幾經思量,MBA畢業的漢雨生加入了北極光創投,專注醫療領域的投資。接觸的創業企業多了,他發現,由于創業初期的疏忽,很多公司在商業模式和團隊運營上留下嚴重短板。而背後還有一個“創業時機”的規律,“太早進場就不是先驅,而是先烈;太晚進場,機會就沒了”。
然而,燃石醫學的誕生並不順利。2013年下半年,公司開始融資,原以爲在北極光創投的經曆能讓融資相對容易,“但結果30多家VC都對我說NO”。漢雨生感慨,彼時腫瘤基因檢測在中國仍處于早期階段,“很多投資人看不懂這個行業,不敢貿然投入”。不僅如此,團隊組建也成問題,“盡管提供了很好的崗位,仍不能吸引當時知名二代基因測序公司的候選人”。可漢雨生堅信,眼下是最適合的時機,“沒有人才我們就自己培養”。
2014年,燃石醫學獲得北極光創投和聯想之星的4300萬元A輪融資,公司順利成立。隨著越來越多的靶向藥物進入國際市場,並在中國上市,二代基因測序慢慢變成一個剛需市場。燃石醫學以強大的專業技術與團隊迅速脫穎而出,引得多家知名投資機構青睐。今年2月,燃石醫學宣布獲得由GIC(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領投,濟峰資本、招銀國際、禮來亞洲基金、紅杉資本等跟投的8.5億元C輪融資。
廣州的開放與創新讓我們落戶于此
“高科技行業招人很難走出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不然很難吸引到高端人才。”與衆多創業者一樣,漢雨生深知落戶地的重要性,而廣州與之契合的,正是與生俱來的開放與創新。
燃石醫學選址于廣州國際生物島,漢雨生很是欣喜,“園區二期的環境、樓層的高度和面積,對我們做實驗室來說都非常合適”。但初創時,由于二代測序技術的腫瘤基因檢測尚未發展起來,市場認可度極低。在2014年至2015年期間,燃石醫學主要做市場教育工作,“我們的銷售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漢雨生很感激,廣州在體制機制上的開放與創新,給予了公司諸多支持與包容。
如今,燃石醫學的業務涵蓋腫瘤患病人群檢測、癌症早篩早檢、腫瘤基因組大數據生態圈等三大領域。近年來,公司業績收入逐年翻倍,腫瘤二代基因測序市場份額占據近三成。漢雨生透露,“在中國主流的超大三甲醫院裏,80%以上都會使用燃石的産品”。
“燃石”二字的寓意也在不斷顯現,“象征公司是一塊從天而降的隕石,如同7500萬年前恐龍毀滅時,古老的物種滅絕,新生的物種誕生並繁榮,重塑地球生態圈”。漢雨生希望,燃石推動腫瘤檢測治療模式的重塑,讓腫瘤不再是“不治之症”。
采寫:南都記者 莫郅骅
設計:林泳希
圖片: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