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你囤貨了嗎?
從沒覺得活下去還需要如此多補給品。眼看著外國人搬空超市廁紙,從春節就開始“恐慌性囤貨”的中國人充滿問號。對以食爲天的中國人來說,把冰箱和櫥櫃塞滿食物,才能多一分安全感。
新鮮食材自然是搶手貨,不過吃的是“青春飯”,保質期更長的方便面才是永遠不會變心的“備胎”。2013年到2018年,方便面曾一度失寵,銷量低迷長達5年。就在2019年,方便面銷量回暖。經此一疫,更是成了必囤List榜首。
有數據顯示,春節期間某電商平台的方便食品成交金額增長3.5倍,僅方便面一類就售出了1500萬包。而在某寶平台上,方便食品類目自1月20日以來的銷量也增長了10倍以上。
消費升級下的人,似乎很難對某樣東西長情。而在疫情面前,不能出門的生活回歸到最純粹的需求:有一點安全感地活著。如果說廁紙是外國的安全感,那麽中國人安全感的底線或許只是一碗方便面。
曾有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歌手寫過一首歌,就叫《方便面》:“就算以後你的臉變得像方便面,我還是依然和你泡到永遠,我沒有車,也沒有錢,也不會說誓言,我只有一顆愛你的心能堅持五百年。”
聽起來有正宗的方便面內個味兒。一碗被認爲“沒營養”“沒出息”的方便面,其實也在半個多世紀裏陪著中國人走過沒有車、沒有錢的歲月,也見證過這個國家的起飛。
如今的底線,也曾是尋常人踮起腳才能夠到的“奢侈品”。
尖兒貨
方便面生來就是爲了給人以溫暖。
1945年,二戰剛歇。日本大阪池田車站,餓著肚子的人在拉面攤前排起長隊。路過的一個中年男人看到,腦中靈光一現:“爲什麽沒有一種加入熱水就能馬上吃的速食面呢?”
他抓住了這道光,在家裏辟了個“泡面研究室”——一個在自家後院臨時搭起的不足10平米小屋。花了13年,他在這間研究室裏琢磨出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從包裝上看起來是雞湯味的,其實沒有料包,滋味全靠食客咂摸面餅。
這個男人叫安藤百福,江湖人稱“方便面之父”。
安藤百福在發明方便面的研究室小屋前
此時的日本,正忙著戰後重建。一天工作24小時都嫌不夠,哪裏還有工夫吃飯?方便面的出現成了勞工福音。10年後,安藤百福創辦的日清公司總算推出了方便面2.0版——“出前一丁”。這回是帶調料包的。
出前一丁上市不久後,香港工業家周文軒就到日本參觀了一家方便面工廠。他一瞧,這東西不錯,吃起來方便,味道也不差,索性往香港代購了一批,在自家的南聯工業大廈合作社裏限定售賣,反響極好。
發現商機的周文軒很快就從日本專門買了制面機器,創辦“永南食品有限公司”,生産本土方便面“公仔面”。直到現在,公仔面和出前一丁在香港仍是茶餐廳二虎。
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人口激增。戰後舉家搬到香港的資本家也帶來了資金和技術,可以說當時最時髦的元素彙集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街上是著喇叭褲、松糕鞋的摩登男女,以便捷聞名的茶餐廳、大排檔林立于市,“包夥食”“盒飯”等快餐文化應運而生。
當時的茶餐廳不准開夥煮飯,只能賣三明治,後來又多了一個“方便面”選項。有香港餐廳從業者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有很多雙薪家庭,父母沒時間顧小孩,泡3分鍾就能吃的方便面就成了孩子的口糧。他覺得“某種意義上來說,方便面帶動了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社會”。
差不多也在這個時候,正摩拳擦掌准備大幹一番的內地也開始摸索制作方便面。
1964年,北京食品總廠手工操作用鴨油生産方便面。1970年,上海益民四廠用高壓蒸面油炸工藝做了第一代真正意義上的國産油炸方便面。
上海益民四廠生産的方便面
在當時人的記憶中,一包二兩的方便面要價一角五分錢,裝在印刷精美的紙口袋裏。很多時候孩子只能隔著包裝袋,想象方便的滋味。跟果子面包、北京人民食品廠的甜圓面包比起來,方便面性價比實在不高。
某種意義上,方便面也是“特供”。
中共創始人之一陳潭秋幼子陳楚三在回憶錄《人間重晚晴》中寫過這樣一段經曆:“文革初期一段時間,因爲開會等原因不能按時到食堂吃飯,于是方便面就真成了‘家常便飯’。那時的方便面確實比現在的更‘方便’,調料不像現在花樣翻新,就是一包椒鹽,面是油炸鍋的,打開紙包取出方便面,把椒鹽灑在方便面上,就這樣幹吃,倒覺得很有滋味,用開水泡的反而覺得不好吃”。
80年代,中國方便面生産廠
也有六十年代參與“四清”工作的人回憶,當時在鄉下,工作隊只能偶爾靠從城裏私帶方便面改善夥食。那段時間實行的是“派飯”,工作隊被指派到農民家裏吃飯,按國家規定的夥食標准付給農民夥食費和糧票。
糧票是中國計劃經濟時代的象征。在這一時期,購買方便面也需要糧票。
《遼沈晚報》曾刊登這樣一則故事:當時在東北當老師的王志斌被領導派到北京出差,送行時親朋好友紛紛委托他帶一些方便面回來,“開開眼,嘗嘗鮮”。後來王志斌還是托人找關系,才搞到10斤北京面票,買回10袋方便面,“當時心裏那種喜悅就甭提了”。
方便面就是鈔票
80年代初,上海益民食品廠和北京方便面廠分別引進日本袋裝油炸方便面生産線。到1982年,全國已經有10套日本進口的方便生産線。光1981年一整年,全國生産的方便面就高達6500多噸。
內地方便面一霸“華豐”也是在這時創辦的,直到現在亮黃色包裝的華豐三鮮伊面還是很多80後的回憶,童年BGM之一就是沈殿霞代言的廣告和那句“食華豐路路通”廣告詞。
就在華豐創辦3年後,中國糧油政策就逐步開放,糧油貿易愈發自由,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方便面也不再是只能擺在櫥櫃看的奢侈品。
買得起的人多了,吃的人也多了。
1994年,上海市場上的方便面
有學者研究發現,自從1980年代,全世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增長迅速,個中翹楚就是中國。八九十年代,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爲更多知識青年打開了回城的大門。城鎮企業的發展也吸引了更多人往來務工。浩蕩的“民工潮”開始掀起波瀾,而他們是方便面的忠實擁趸。
面對一片藍海,全國各地都有企業一個猛子紮進方便面市場。山東龍豐、河北華龍、無錫中萃、福建宏發等都出現在市面上。
也有人的夢想在更遠方,想要抵達,就得登上那列綠皮火車。逼仄的車廂,因爲一碗方便面而熱騰騰了起來。
90年代的火車上,乘客在餵孩子吃方便面。
就有人借著這股子熱氣,扶搖而上,挖到一桶金。
想搭個80年代中國大陸改革順風車的台灣商人魏應州四兄弟沒能如願。他們在大陸合資辦廠,投入1.5億新台幣,結果還賠了2000多萬。兄弟四人,只能四處奔波,籌措資金。1991年,四弟魏應行出差時隨身帶了6罐台灣産的碗裝方便面。
他成功引起了全車人的注意。圍觀群衆紛紛打聽,你的方便面咋聞起來比我碗裏的香?
雖然坊間也有另一個版本,說是魏應州在火車吃方便面遭圍觀。不過這都不妨礙兄弟四人掘金。商人的敏感雷達讓魏應州意識到“大陸這麽大,坐火車的人那麽多,方便面的市場該有多大”。
他們調研了一圈北方城市,決定在最後一把梭哈。根據北方口味生産了紅燒牛肉面,並在天津設廠。沒錯,這就是至今仍制霸方便面界的康師傅紅燒牛肉面。
1992 年康師傅第一條方便面生産線
那碗康師傅紅燒牛肉面一看就不是普普通通的方便面。除了有料包,它還有牛肉醬料包,自帶紙質碗和塑料叉子。這在當時不亞于高配版方便面,誰還敢說這是不入流的食物?
據當時媒體報道,1993年初,廈門一位經銷商爲了買康師傅,專程飛到天津住了一個月,每天上午9點准時到工廠下訂單。因爲拿到就是賺到,出了廠區大門,加價30%就能出手。
1994年,剛建廠兩年的康師傅就賣出去2億包。到了1995年底,康師傅火爆到即便批發商們拿著成捆現金,在廠區門口等5個小時也買不到一包面。
康師傅的紅燒牛肉面搶去了所有風頭,這讓比它早進入大陸的統一很不痛快。既然康師傅主打務工人員,統一決定調轉目標,把眼光放在“下一代”。1999年,統一請了廣告公司,專門制作了水浒傳卡片。從此,吃面集卡成了90後不可或缺的童年記憶。
小浣熊卡片
不要小看卡片的力量。這一記直接打中很多孩子的收藏愛好,畢竟誰小時候不愛集幾盒橡皮、本子呢?據說,光是靠當年利潤,統一就建起了一座辦公大樓。
眼見著同行起高樓,更多國外方便面進入中國市場,諸如新加坡“幸運”,印尼“美廚”和“營多”。還少不了的是日本“出前一丁”,這下時髦男女也能學著港劇裏那些精英男女“下碗面給你吃”了。
《家有兒女》中,吃方便面當早餐
嗦著方便面的民工和盤算著卡還差幾張的小學生大概想不到,他們吃的泡面不僅能蓋起大樓,還能換到戰鬥機。
1992年初,中國從俄羅斯引進第三代戰鬥機蘇27。這對中國空軍來說,是極爲重要的采購。尴尬的是,當時的中國囊中羞澀,買戰鬥機不亞于一筆巨款。于是中國跟俄羅斯打個商量,看能不能用貨款結算。
彼時蘇聯剛解體,俄羅斯各種物資緊缺,樂得接受。于是,方便面就成了不二選擇,一方面國內當時方便面産業火熱,另一方面,俄羅斯也需要方便面做軍糧。最終,中國用20萬箱方便面換了架蘇27戰鬥機。
一度因口味偏香辣,不合胃口,俄羅斯還提出退貨。隨即中國又附贈海鮮醬,可以說售後服務一流。
如今在非洲一些地方,方便面也還是身份的象征;在美國監獄,方便面也是堪比香煙的“硬通貨”,人稱“油炸黃金”。大佬們用中國方便面換取衣服、香煙、洗床鋪等服務,也可作爲賭球玩牌的籌碼,甚至可以換到可卡因。
方便面的中年危機
方便面不香了,只在突然一瞬。
據統計,方便面的高光時刻在2012年。這一年,全球方便面銷售突破1000億包,其中中國大陸占了440億包,也就是說每人每年要吃掉34包方便面。從這一年開始,方便面銷量逐年下滑。
財經作家吳曉波在《一包方便面背後的中國改革》中這樣分析方便面危機的原因:消費升級和“農民工紅利”的消失。
隨著口袋飽飽,人們對肚子飽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吃得健康且豐富,而光是“油炸”這一項,就讓方便面挨不上健康食物的門檻。很多人也許都有瞞著父母偷偷吃方便面的經曆,吃完還要特別留意通風、漱口。
《請回答1988》中,“拉面”是大家最愛的食物
業內還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康師傅和統一從來沒有想到過,打敗方便面的,並不是另一家方便面企業,而是外賣”。這兩家纏鬥了幾十年的方便面巨頭,被日益便捷的互聯網服務各打五十大板。
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如今,當同事們接過包裝體面的外賣,而你帶著方便面去接一壺熱水的畫面簡直不可想象。即便是在旅途中,也有不少精致的豬豬女孩、男孩們也開始嘗試自備日式清新風格的便當,或是看起來仿佛自歐美空運而來的三明治。
搖搖擺擺跨越車廂接熱水泡面絕非一個Newboy該做的事兒,甚至網絡上還頻頻掀起對在車廂吃方便面的討伐。
原有的方便面死忠粉也在越來越少。
吳曉波介紹,從2011年開始,中國農民工總量增速持續回落。2015年,李克強慰問農民工,親手爲他們泡方便面。他泡的是老壇酸菜面,開水一下,香氣醒來,他對農民工說:“這是家鄉的味道”。事實上,隨著農村不斷發展,越來越少人願意離開家鄉。
電影《懸崖上的金魚姬》中泡面場景
一路拼殺出頭的方便面企業肯定不會坐以待斃。近些年,方便面口味看得人眼花缭亂,還有了不少被瘋狂吐槽的,比如聽起來就暗黑的抹茶味,還有被嫌棄一生的香菇炖雞面……
主打健康的方便面也層出不窮,買賬的人不知幾何。
比起擁有濃厚湯底、華麗配菜的方便面,伴著方便面長大的80後、90後卻更汲汲于追求上世紀的古早方便面。哪怕是一樣的包裝,一樣的口味,滋味已經不再。這一刻,奢侈的不再是方便面,而是“小時候的那個味道”。
即便如此,我們還是需要方便面。它是簡單的過往,也給當下安定。對幾代人來說,方便面見過他們各種模樣,無論是年少幼稚還是疲憊不堪。所以也不用害怕在它面前現形。
那些平日裏要小心掖進面子之下的狼狽,只待方便面的熱氣一蒸騰,再厚的油彩也融了。
只要還能泡上方便面,你沒那麽糟,生活也還沒那麽壞。
1.《60年“方便面”的繁華與落寞》,《健康報》2018年8月31日,第008版
2.《方便面60歲,從輕奢到垃圾食品》,龍源期刊網
3.《一包方便面背後的中國改革》,吳曉波
4.《一年賣出400億包,中國方便面市場迎來又一春》,《商業人物》
5.《我國方便面生産的現狀和展望》,上海益民食品四廠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