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樣的穿著很多中老年人都很熟悉,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都有在衣服和褲子最容易磨損的肩膀,膝蓋,屁股上打補丁的生活記憶。
上世紀50年代國際上開始流行一種新面料,那就是的確良,在六七十年代,的確良逐漸進入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由于的確良和傳統的棉布相比挺拔不皺,易洗易幹,質地堅挺,經久耐穿,而且色彩豔麗,不易褪色,因此穿著的確良的衣服成爲那個年代的時尚,而如今已成爲很多中老人難忘的記憶。
“的確良”這麽名字是一個外來語,這種面料是由美國公司生産的滌綸纖維,所使用的英文名字叫Dacron,到了中國就被翻譯成爲“的確良”。
當年的確良的良也被寫成涼爽的涼,據說這種面料穿在身上看上去非常涼爽,但後來人們發現的確涼一點也不涼,一出汗就會粘在身上,但是人們一致公認這種面料除了不涼爽外,其它的優點還是實實在在的,所以就把涼爽的涼改成良好的良了。(所以的確良和的確涼都是正確說法。)
衣服發展曆史
人類最早是用各種草葉樹皮遮體保溫,到後來從各種植物中分離纖維制成織物,自古人們的穿著都跟各種纖維有關。
與天然纖維那悠久的曆史相比,化纖纖維的曆史就要短很多,1904年英國公司利用粘膠法實現工業化生産,也是世界上首次大規模生産化學纖維。
在上個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卡羅塞斯用石油聚合成了兩種高分子材料,它用其中的一種材料制造出了一種新的纖維,這就是尼龍,這種像蛛絲一樣細,像鐵絲一樣強,像絹絲一樣美的纖維在1939年實現了工業化生産,很快就被制成各種紡織品,例如尼龍襪子就是最早普及的民用産品。
而英國人用卡羅塞斯發明的另一種高分子材料紡出了另一種纖維,後來又被美國公司購買了專利取名叫Dacron,並開始大量生産,並且出口到世界各地。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80,90年代纖維迎來了爆發,一大批各種纖維從技術轉化成産品。
中國人做衣服的面料最早是絲和麻,在宋代之前只有絲綿的綿字,沒有棉花的棉,棉花是在宋朝從邊疆傳入中原的。
新中國成立以後由于人口衆多,耕地有限,吃飯穿衣都要靠土地種出來,從1954年起中國開始發放布票。
由于當時以糧爲本的基本國策就決定了棉花種植需要讓位于糧食,所以棉花總是不夠用,要解決老百姓的穿衣問題就要靠人造纖維。
1958年我國自主研發的尼龍在上海誕生,這是我國最早的合成纖維,但當時的尼龍受限于技術,不管是染色還是穿著都不是很好,所以並沒有大規模的用于服裝面料。
人造纖維
由于天然纖維産量有限已經不能滿足人類的需求,所以科學家就發明了人造合成纖維,人造纖維主要分爲兩大類。
一種是再生纖維,是用木材,蘆葦等天然原料,通過化學反應方法做成的。
再生纖維又叫人造絲,它跟棉麻等天然纖維有很多是相同的,都容易被染色,都是以植物爲原料經過化學加工而成的紡織纖維,再生纖維織物具有吸水性好,透氣,不耐拉扯等特點,主要品種有粘膠絲,可做服裝,被套等産品。
另一種叫合成纖維,是從石油中提煉合成的,受原料和工藝的影響,合成纖維的發展速度和發展空間遠遠超過了再生纖維。
圖片來源:pixabay
合成纖維是以石油爲原料,經由人工方法合成的,所以也屬于化學纖維內的一種,合成纖維非常的堅韌,易幹,不易起皺,也不易與化學藥品發生作用,常見的合成纖維有綿綸,腈綸,滌綸等。
滌綸又叫聚酯纖維,自從被發明出來後,就是所有合成纖維中使用量最大的一種纖維,滌綸具有很多優良的紡織性能,用途廣泛。
它可以純紡織造,也可以與棉,毛,絲,麻等天然纖維和其它化學纖維混紡交織,織成花色繁多,堅牢挺刮,易洗易幹,可穿性能良好的織物,滌綸具有較高的強度和彈性,因此堅牢耐用還抗皺,像酸,堿等化學品對其破壞性都不大,
圖片來源:pixabay
隨著制造化纖的石油資源的不斷減少,人類開始尋找可代替的聚酯纖維,例如使用塑料瓶可以制造衣服的再生滌綸紗,用廢棄的七十多只礦泉水瓶,短短幾小時就能做出一件衣服,既環保又節省了很多能源。
塑料瓶是怎麽做成衣服的呢
首先將塑料瓶經過挑選,清洗,最後全部打碎,變成指甲蓋大小的塑料碎片,打碎的瓶片被倒入機器中,通過280攝氏度的高溫將其熔化,抽條,把這樣子的塑料條子切碎之後就會形成一顆一顆晶瑩剔透的顆粒。
將這種顆粒再次倒入機器中,再次高溫熔化,從機器另一端可同時抽出120條的聚酯纖維,每一條直徑只有頭發絲的1/10,非常的細。
通過機器將這120條的聚酯纖維纏繞成一條粗線,這就是紗線,無論外觀還是品質都和原油提煉制造的聚酯纖維一樣,之後通過織布機做成布料,最終做成衣服。
在沒有的確良的年代裏,人們對穿衣的記憶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而自從有了的確良以後,原本衣服上常見的補丁漸漸的變少以至于看不見了,的確良對中國人來說是舊穿衣時代的終結,是新穿衣時代的開始,更是一代人的時髦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