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本地中風病患逐年增加,四五十歲中年人中風比率顯著上升。
當中,有心房顫動(簡稱房顫)問題的中風患者略增兩個百分點,有其他常見風險因素的中風患者比率保持穩定。
不過,在過去10年,排除年齡結構變化影響得出的中風死亡率明顯下降,尤其在50歲及以上和30歲至39歲病患當中。
2010年,每10萬名40歲至49歲人中,有71.9起中風病例,2020年增至96.1起。每10萬名50歲至59歲人中,中風病例則從218.9起增至248.9起。
迪希瓦解釋,房顫是隨年齡增長而風險增加的常見心律疾病,它給患者帶來約四倍的中風風險。隨著本地人口逐漸老化,房顫發病率會繼續上升,它引發的中風更爲嚴重,導致殘疾和死亡的可能性更高。
在2020年,高脂血症和高血壓仍是主要的中風風險因素,82.9%和81.5%的病患分別有高脂血症和高血壓。有糖尿病、吸煙和心房顫動等風險因素的中風患者則分別爲42.7%、35.2%和19.2%。
“大多房顫病患無症狀,但可通過例行脈搏檢查發現,並通過心電圖診斷。在獲得非常有效治療下,房顫患者的中風風險可減少約60%到65%。”
2010年有735人因中風過世,2020年增至814人;不過,從死亡率來看,2010年每10萬人當中有18.9起死亡例,2020年減至13.3起。病發後30天內死亡率則從10%減至8%,降低兩個百分點。
國立腦神經醫學院(新加坡中央醫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兼高級顧問醫生迪希瓦(Deidre Anne De Silva)副教授受訪時說,四五十歲年齡層中風者比率增加,突顯任何年齡層都可能中風。“對40歲以上的人來說,通過篩查找出三高等風險因素是很重要的。這些病症通常無症狀,不篩查是不會被發現的。”
報告指出,及時獲得溶栓(thrombolysis)治療,也就是使用藥物溶解導致缺血性中風的血栓的病患比率,從2010年的2.6%增至2020年的7.1%。這意味著更多病患在“黃金4.5小時”治療窗口內及時獲得救援。
根據全國疾病登記處公布的最新2020年報告,中風病例從2010年的5890起增至2020年的8846起,10年裏增加約三成。當中,八成病例(約7000起)其實可通過飲食、運動、血壓血糖和膽固醇控制、定期體檢、以及不抽煙等生活方式改變來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