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銘的妻子淩熒敏(30歲,教育學院行政員)說:“我當時懷著身孕,也做不了什麽,只能盡量避免往壞處想,但還是會忍不住哭泣和感到自責,很擔心孩子還沒出生就失去父親。”
中央醫院肝膽胰外科部門主任兼高級顧問吳寶金教授說:“目前在膽囊、結腸和胃部的手術中,微創手術都已經是主流做法,因爲微創手術的優勢顯而易見。然而,涉及肝髒的微創手術過去10年才逐步增加,這是因爲涉及肝髒的微創程序較爲複雜,一般上醫生須進行約150次手術才能完全掌握。”
林文銘夫婦的女兒今年4月出世了。他說:“能健康地陪伴妻子待産,在她生産時握住她的手,並親手爲女兒剪臍帶,都是我此生難忘的。我必須感激所有讓這一切成真的人,包括醫護人員和我的家人,否則我可能無法見上女兒一眼。”
新加坡中央醫院自2019年起就以微創手術進行肝切除,縮短了捐獻者的複原時間、減少疼痛和疤痕,至今已完成了11起手術。
在傳統的肝切除手術中,醫生須在捐肝者的腹部開一個20至25公分的J形切口,以便有足夠空間進行手術。通過微創手術,醫生只需在腹部開個一兩公分的切口就能進行肝切除,並通過恥骨部位一個八公分的切口將所切除的部分肝髒取出。
“我去家庭診所,醫生說情況很嚴重,必須立刻到醫院急診部門,當晚我就被安排住院觀察。隔天醫生就通知說我患了罕見的威爾遜氏症(Wilson’s disease),必須馬上服藥排出體內多余的銅。”
結果,團隊成功通過微創手術,將林文聰65%的肝髒移植給林文銘。林文聰手術後第四天就出院,林文銘則在醫院休養,同年12月出院,目前狀況良好。
中央醫院的研究顯示,與傳統手術相比,接受微創手術的捐肝者的失血量平均減少100毫升、平均住院時間從五天減至四天,術後情況無其他差別。
中央醫院在2006年開始進行一般的微創肝髒手術,2012年將它系統性地列入主流手術,2019年開始通過微創手術爲捐肝者進行肝髒切除。
威爾遜氏病是一種罕見的遺傳病,發病率爲每3萬人一例。這個病使身體無法排出銅,體內銅積累過量後導致肝硬化和精神問題等症狀,嚴重則可能引發急性肝衰竭;如果不進行肝移植,致死率高達八成。對于未演變成肝衰竭的病患,治療法是服用鋅和利尿藥物以促使排銅。
林文銘(33歲,公務員),去年初結婚、搬入新居,並且准備迎來第一個孩子。就在被幸福包圍著的時候,他發現腹部和下肢浮腫,還經常腹瀉和抽筋,並導致失眠。數周後,即去年8月,他去看醫生。
在確定林文聰身體健康、沒患威爾遜氏症後,由超過24名醫護人員組成的團隊于2021年10月14日進行了長達七個小時的活體肝髒移植手術。
中央醫院腸胃與肝髒科高級顧問醫生丁納什(Thinesh L Krishnamoorthy)解釋,一般上威爾遜氏症會在10歲至35歲發病,但至今已知最老的病患78歲,患者一般上是出現症狀後才能夠通過基因檢測確診,病患在接受肝髒移植後就可痊愈。1990年至2004年間,本地共發現九名威爾遜氏症病患,但僅一人完成移植手術。
醫療團隊去年成功通過微創手術,將弟弟林文聰65%的肝髒移植給哥哥林文銘。林文聰手術後第四天就出院,林文銘則在醫院休養,同年12月出院,目前身體狀況良好。
弟弟林文聰(30歲,資訊科技從業員)說:“當時我已做好心理准備要捐肝,爲了他、爲了全家、爲了他的妻子,更重要的是爲了未出生的侄女。”
林文銘的病情快速惡化,兩周後出現急性感染和急性腎衰竭。“我當時很擔心自己快死了。我一直在想,我才剛剛結婚,也快有孩子了,我不能就這樣死去。當時弟弟說要捐肝給我,但他隔年也要結婚,而且手術會有風險,父母可能會同時失去我們兩人。”
以微創手術切除肝 捐獻者快複原少疼痛
一般上,從確定器官捐獻者到做手術需八周時間,包括爲捐獻者做身體檢查、心理輔導和制作3D模型以便策劃手術方案,但由于林文銘的病情危急,中央醫院的團隊以及器官移植獨立審查委員決定協助加急批准程序,讓林家兄弟在三天後就做手術。
哥哥即將成人父,卻確診患上罕見疾病,急需做肝髒移植,否則難以撐過三個月。弟弟毅然捐肝救兄,新加坡中央醫院也協助加快程序,及時挽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