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裕華居民陳家全(47歲,制造業技術專員)都會把打包盒和飲料包裝等物品洗幹淨晾幹,才投入藍色回收箱。他在廚房垃圾槽上方,放了個紙箱收集可回收物品。
名爲“Bloobox”的家用回收箱由環境局和新加坡理工大學合作設計。
鳳山、三巴旺西、淡濱尼北、楊厝港和裕華的居民,可在接下來一個月,從放置在區內的自動派發機,免費領取家用式回收箱。國家環境局將在這一輪試點分發計劃結束後,從明年3月起開放讓全國其他地區的居民領取。
他說,起初他和同學的想象過于天馬行空,剛開始的設計太過複雜,以致箱子上沒有空間能印回收再循環的信息。導師提醒他們“最理想的設計應從簡著手”,加上時間緊迫,迫使他們專注地設計一個易于使用和生産,能鼓勵人們再循環的箱子。
分發活動星期六(11月26日)開始,直到下個月23日。
三名新工大可持續基礎設施工程學(陸路工程)的學生,法勒(Ralph Faller,25歲)、盧雪莉(25歲)和汪永勝(22歲)在有業界經驗的教職人員指導下,完成Bloobox的設計。
組長法勒告訴《聯合早報》,他們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完成設計和確定原型,包括進行調查和專利檢索。
藍色回收箱四成物品 被垃圾廚余弄髒無法再循環
公衆可以上網gowhere.gov.sg/bloobox查詢領取家用回收箱的地點。當局將在較遲時候,公布其他地區的領取詳情。
目前,藍色回收箱收到的物品有多達四成因被垃圾和廚余弄髒而無法再循環。我國的目標是最遲在2030年,把整體回收率提高至70%。去年的整體回收率爲55%,住家回收率僅13%。
派發家用回收箱是環境局正確回收運動的一部分,目的是鼓勵公衆先把可再循環的物品和一般垃圾分開,再拿下樓投進藍色回收箱內,減少汙染問題。
這個可折疊的藍色方形塑料箱,中間可放置隔板,把一般的紙張、塑料、鐵和玻璃回收物品與電子垃圾分隔開來。箱子能裝最多五公斤的物品,可重複使用。箱外印有標簽教導公衆分辨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物品。
環境局在這五個地區的民衆俱樂部和指定地點,例如鄰裏中心、居民委員會和組屋底層放置了自動派發機。公衆只須掃描新加坡國民身份證或外國身份證(FIN card),或輸入身份證號碼,就可以取得回收箱,每戶家庭限領一個。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周六上午,在裕華民衆俱樂部爲家用回收箱主持推介儀式。
傅海燕也是裕華區議員。她受訪時說,推出家用回收箱的用意,是爲了改善本地的回收基礎設施,方便每戶家庭回收物品。
“在試行階段,我們會在五個地區分發6萬5000個家用回收箱,從中吸取經驗,再把派發活動擴展至全國。希望每戶家庭都有一個回收箱,提醒大家再循環的重要。回收是我國零垃圾總藍圖的重要環節,以減少須焚化的垃圾,進而延長實馬高垃圾埋置場的壽命。”
環境局和新工大 合作設計家用回收箱
他認爲,新的家用回收箱以塑料制成比紙箱耐用。他希望人們可以養成好的回收習慣,不然每次看到他洗幹淨的物品被別人丟的垃圾汙染,都會感到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