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海鮮食品供應商秉承科技發展理念,繼成功把自動化融入傳統手工業,實現規模化生産後,又通過數碼轉型,進一步提高産品質量。
同協國際(Thong Siek Global,簡稱TSG)總裁林曉思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公司創始人于上世紀80年代在日本考察後,決定改用自動化生産,讓當時TSG的生産力大幅提升,從海鮮食品行業中脫穎而出。此後,企業一直注重科技生産力的發展,並在2017年通過新加坡企業發展局接觸到工業4.0後,開始向數碼化生産轉型。
不過,數碼化的推廣沒有想象中的順利。林曉思說:“與能立竿見影減輕員工工作量的自動化相比,數碼化的實施就真的需要些時間了。”
企業通過數碼技術,掃描每一個生産環節的産品條形碼,對産品層層把關。這不僅可以將責任落實到人,還能及時發現漏洞,減少浪費。
林曉思說:“采用數碼化前,每個崗位的工人都要手寫所有環節的産品序列號。每天都需專人將記錄的號碼打入電腦。這樣不但費時費力,還提高了人爲出錯率。例如,在調味時忘記加鹽,因沒有即時發現,最後煮出的整鍋魚丸報廢。”
這兩年中,爲了有效推進企業數碼化,TSG組織專業團隊,並直接由副總裁林曉菲主抓。
現在,TSG正著手將數碼化深化至企業的整體運營管理。
TSG副總裁林曉菲說:“如果自動化提升了我們的生産力,那麽數碼化則加強了産品的質量監控。”
對于企業這些年來使用工業4.0的投資回報,林曉思說:“企業的每筆投資基本都在四年內回本。內部的投資指標是每花15萬元,可以省一到兩個人。”
林曉菲解釋說:“初期,數碼系統的設計和流水線之間不能無縫銜接,很多細節必須在使用中改進。這看似容易,但企業花了足足兩年才完成二者磨合。”
與流水線不能無縫銜接 數碼化推廣不順耗時兩年
林曉思說:“通過條形碼采集的數據,可以更精確地了解庫存,並通過銷售情況去計劃原材料的采購以及生産線的調配。待項目完善後,這些都可以由系統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