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 New Year
新年伊始,新加坡公益界就出了四個項目,對思想、知識和社會起著重要的影響和激勵。
影響思想:
“我們要有怎樣的未來”
勵基金主辦張家衛跨年演講
未來三十年會怎麽樣?到哪裏去找答案?
創辦“十年十國”項目的張家衛教授的第一年,去了美國硅谷,科技是改變世界的關鍵因素,硅谷具備這種力量。第二年他去了英國劍橋,因爲英國是資本主義的啓蒙,可以從中得到啓發。
2021年,張家衛去了中國成都,中國對他來說是既熟悉但又逐漸陌生的國度。他說,中國人精神,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令人欽佩。
2022年,他去了以色列耶路撒冷。住在“上帝之城”的這100天裏,張家衛探索著各個街區,跟各色各樣的人聊天,晚上回到自己的出租屋裏,研讀以色列的曆史、宗教相關書籍。
2023年1月2日,在李曉波創辦的勵基金安排下,張家衛帶著他的思考與洞見來到新加坡,以“信仰·常識·家園”爲主題,辦了跨年演講,以他一貫獨特的視角,條分縷析,從以色列的複國神迹說起,回顧人類的數次重大抉擇,展望即將到來的2023和未來十年。
本次講演幾乎四小時,內容極其豐富,包括:百年不遇的2022、東西方文明的博弈、中國與世界秩序、中國人的自信源泉、科技能否改變世界、中國能否産生世界級企業領袖、第三次世界大戰、中國式現代化的期待與焦慮、新加坡現象與亞洲價值觀等等。
張家衛跨年演講內容很豐富,我們會繼續跟進報道。敬請關注。
影響社會:
佛、道、伊斯蘭聯合頒發度歲金
受惠人數超過1萬3000人
1月7日,由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福利基金、回教傳道協會及道教總會聯合舉辦的第75屆度歲金發放儀式在居士林舉行。衛生部長王乙康出席首輪度歲金發放活動並在現場分發紅包。
圖源: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圖源: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今年的度歲金受惠人數超過1萬3000人,當中約5500位受惠者安排于不同時間前去新加坡佛教居士林領取度歲紅包及新春福袋。
衛生部長王乙康在致辭時表示,保持身心的健康,應從飲食起居開始:健康的飲食,規律的運動,良好的生活習慣,都有益于身心健康;對于年長者來說,和他們建立融洽的關系,給予他們關心、關懷和愛心,就會是最佳的良藥。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林長陳立發)
在致詞中,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林長陳立發感謝社會上善長仁翁的慷慨捐贈,以及衆多義工的傾力付出,使得居士林能夠成就這一年一度的善舉,爲有需要幫助的年長人士送上一份關愛。
此外,居士林職員和義工將分組前往本地50家安老院,爲8000余名年長人士分發紅包,送上新春的祝福。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不但定期幫扶貧困人士,也對學術團體做出貢獻。南洋學會是新加坡曆史最久學術團體之一,南洋學會書庫就設在佛教居士林。
各種學術期刊與專書有一萬多冊,跨越中、英、日等不同語文,歡迎學界人士前往使用。
影響知識:
陳嘉庚基金會籌到130多萬新元
特設職專畢業生獎學金
1月8日,新加坡的陳嘉庚基金會通過40周年慶典晚宴,籌到130多萬新元善款,用以頒發研究生獎學金以及工藝教育學院畢業生獎學金、主辦青少年發明獎、充實先賢館的文獻資料收集等等。
陳嘉庚基金會今年特設工藝教育學院獎學金,每年頒發10份獎學金,每份6000新元,資助工藝教育學院畢業生繼續學習。工藝教育學院類似中國的職專。
陳嘉庚基金會表示,設立工藝教育學院畢業生獎學金的目的,是認可不同階層爲社會所作的貢獻,同時宣揚陳嘉庚重視教育的精神。
本次捐款最多的是蔡天寶和美集團的和美基金,一出手就是10萬新元;其次是黃志華,7萬新元。
(圖源:教育部長陳振聲臉書)
捐款5萬新元以上的包括怡和軒俱樂部主席胡財輝、新加坡福建會館的福建基金、梁佳吉的梁苑集團、宗鄉總會前會長陳奕福、新加坡福建會館前會長陳精毅、宗鄉總會副會長鍾聲堅等。
其他捐款人還有宗鄉總會會長蔡其生、新加坡中國商會會長胡進勝、同安會館主席陳漢棟、新中友好協會會長潘國駒等。
很多社團也給予了捐贈,包括華中董事部、華中校友會、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同安會館、南安會館、武吉班讓福建公會、晉江會館、怡和軒俱樂部、吾廬俱樂部、安溪會館、新加坡濟陽蔡氏公會等。
影響知識:
大法官楊氏家族捐款2000萬新幣
設立三個項目資助法律學習與研究
今天(1月9日)是前大法官楊邦孝逝世三周年。楊氏家族向新加坡管理大學捐贈2000萬新元(約一億人民幣),資助法學院設立三個項目。
(楊邦孝。圖源:SMU)
其中,1000萬新元用于設立楊邦孝援助金,資助來自貧困家庭的八個法學院學生,在本科每年可獲全額學費補貼。
500萬新元用于設立楊邦孝研究生獎學金,每年可頒于12人,吸引年輕法學院畢業生從事法律研究。
另外500萬新元用于設立楊邦孝建設研究基金,讓法學院可以邀請知名法學專家和學者前來新加坡,推進戰略和新興領域的法學研究。
楊邦孝是新加坡獨立以來的第二位大法官。1990年,他64歲時,接受政府邀請,出任大法官,是新加坡司法部門的最高職位,一直到2006年他80歲時才退休。
楊邦孝是李光耀在劍橋時期的同學。李光耀在自傳中說:“楊邦孝的功課怎麽樣,我很清楚。1946年第一個學期的課我沒上,于是向他借了聽講的筆記。那些筆記完整且井井有條,爲我提供了清楚的課程概要。六個月後,我在第一年的法律考試中名列前茅,邦孝也一樣。”
楊邦孝家族爲何這麽富裕,能捐出大額善款?
其實,楊邦孝在出任大法官之前,是本地銀行的高管,年薪比總理還高。
李光耀曾在1976年請楊邦孝出任最高法院法官,但楊邦孝當時是華僑銀行的副主席, 婉拒了這個提議。
1989年,李光耀再次遊說楊邦孝出任大法官。李光耀對他說,你已經登上新加坡最大銀行的最高職位,在那裏付出心血只能讓數千名雇員和更多股東受益。出任大法官的話,卻能使執法工作追上時代,造福整個社會和新加坡的經濟。如果楊邦孝答應的話,就必須先在最高法院擔任法官一年,重新融入法律界,然後才能出任大法官。
當時楊邦孝在銀行的年薪已是200多萬新元,而法官年薪不到30萬新幣,即便是總理的薪水,也只有100多萬。不過,在考慮了一個月之後,楊邦孝答應了李光耀。
楊氏家族本來就是新加坡本地的公益大戶。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就是以楊邦孝的叔叔爲名。2005年,楊潞齡基金曾捐出一億新幣給新加坡國立大學,推進醫學院的發展。而促成這次捐款的關鍵人物,正是時任大法官的楊邦孝。
同樣,新加坡國立大學楊秀桃音樂學院,也有楊氏家族的大筆捐贈。楊潞齡基金先後給音樂學院捐贈了5000萬新幣,所以音樂學院以楊潞齡的小女兒楊秀桃命名。楊秀桃的姐姐楊秀雲和楊邦孝,曾參加楊秀桃音樂學院的開幕慶典。
新加坡公益有悠久曆史
在新加坡本地,公益與服務社會有悠久的光榮曆史。
1820年,本地馬來先驅奧馬·阿裏阿裕尼(Syed Omar Bin Ali Aljunied)捐錢建造伊斯蘭教堂,三年後,1823年,他貢獻了一塊土地,支持建造聖安德烈座堂,是最早跨族群、跨信仰做公益的之一。
1828年,薛佛記創辦了恒山亭,後來才有天福宮、新加坡福建會館的成立,以及道南、愛同、崇福、南僑、光華諸校的建立。
1844年,陳笃生、陳金聲在珍珠山合辦平民醫院,後來成爲今天的陳笃生醫院;1955年陳六使創辦南洋大學;1963年,連瀛洲發起創辦義安學院。1980年,連瀛洲捐贈半數家産,設立連氏基金。今天,連家第三代的連宗誠已接掌連氏基金,並兼任“亞洲慈善”Asia Philanthropy Circle主席。
李光前1952年成立李氏基金,致力公益和慈善。同年,印族慈善家比萊(P.Govindasamy Pillai)捐贈大筆資金,設立拉馬克裏斯南傳道會,也對馬來亞大學和安微尼亞山醫院做出大筆捐贈。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社會服務涵蓋的範圍也與時俱進,從早期的修路造橋、施醫贈藥、創校辦學等等,大大地擴大了。例如,黃祖耀家族成立的黃氏基金除了用來幫助弱勢群體、扶弱濟貧之外,也致力推廣華文華語及華族文化的發展,並加強社區凝聚力及促進社會聯系;蔡天寶成立和美基金,致力文化與藝術、健康與保健、教育、社區與社會福利的發展;來自中國的新移民李曉波成立勵基金,致力鼓舞人心,影響生命。這些都是新時代社會服務的好例子。
服務社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些人又出錢又出力。這種奉獻精神,令人敬佩。還有一些社區領袖,他們花在社區服務的時間和精力,甚至比花在自身事業上的還多。
這就是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精神,能做到這點,就達到“仁者”的境界。
見賢思齊,他們是我們崇敬的對象,也是學習的榜樣。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