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人口老齡化、醫療護理使用率提高,以及醫療通脹,是造成我國醫療開支上升的三大因素。
通過護理效能評估 至今省逾4億元
此外,2013年至2018年,衛生部在長期護理方面的開支,從2億9600萬元增加至7億2300萬元,複合年均增長率爲20%。
財政部在星期三(2月8日)發表的《中期財政預估報告》中指出,醫療開銷上漲是政府開支上升的一個關鍵因素。其中,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使得醫療開銷增加,因爲年長病患較可能出現並發症,在醫療方面需要更多關注,住院時間也較長。2019年,65歲及以上的病患在公共醫院的平均住院時間爲6.9天,比65歲以下病患的3.9天多出幾乎一倍。
此外,政府將確保醫療護理物有所值,例如2015年成立的護理效能評估中心(Agency for Care Effectiveness)會評估新款藥物和治療的成本效能,並與制造商洽談以確保采購價格公平,至今節省的成本超過4億元。去年,政府也推出癌症藥物清單,協助降低藥價。
報告指出,爲了緩和醫療成本的上升幅度,政府將提供妥善的護理服務,如通過早前推出的“健康SG”計劃,把重點放在預防護理,避免或延緩健康惡化,控制醫療開支的增長。
醫療護理使用率更高也推高了醫療開支。首先,國人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通過更多健康檢查提早診斷出疾病,導致慢性疾病的年齡標准化(age-standardised)發病率提升。此外,收入提高以及更方便獲得高素質的醫療服務,都促使醫療護理使用率增加。
延伸閱讀2030年開支將占GDP 20%以上 財政部:須推出開源措施讓收支平衡面臨逆風或維持在GDP總值3.5% 我國儲備投資回報 未來幾年增速料放緩
另一方面,醫學進步讓人們通過新治療方式提升壽命和生活素質,但這些治療費用一般上較高。醫護人員的人力成本不斷上升,也導致醫療開支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