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指出,無論是科技公司或非科技公司都在努力推動數碼化。從長遠來看,本地市場對具備科技能力的人才需求將保持強勁。
我國去年吸引了225億元固定資産投資,創曆來最高。不過由于高利率環境不利大型投資,加上先進經濟體如美國端出更具吸引力的産業政策爭取投資資金,我國今年吸引到的投資估計不如去年。
此外,新加坡積極推動脫碳(decarbonization),經發局在吸引能源密集型的投資活動時將更加謹慎,也可能造成固定資産投資下降。不過,馬宣仁相信新加坡仍有許多優勢可以繼續吸引到投資。他認爲,我國在冠病疫情期間的表現,加強了新加坡“穩定和可信任”的信譽。
其次,許多國家在過去兩年,特別是一些發達經濟體在半導體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領域,推出了非常吸引人的政策來吸引投資。
傅美晶認爲,新加坡在高增長和高經濟增值的領域都有機會。例如電子、宇航和醫療保健方面的先進制造、綠色經濟(包括農業食品)和數碼經濟。
經發局主席馬宣仁醫生在記者會上說:“我們並不預期接下來還有這麽亮眼的數字,特別是2023年。”
美國國會去年7月底通過的晶片法案,爲美國半導體生産和研究提供527億美元(約700億新元)補貼,以加強當地的晶片制造能力。接著在8月通過總值4300億美元的降低通貨膨脹法案,其中爲幹淨能源技術撥出了大約3700億美元預算,推動能源行業轉型和減少碳排放。
馬宣仁強調了三項不利因素。首先,在高利率環境,資本成本增加,許多公司在推進大型投資項目時更加猶豫不決。
回應媒體有關科技公司近期紛紛裁員的詢問時,傅美晶說:“這或許反映了2023年全球整體需求放緩,也可能是世界各地的科技公司在過去幾年非常積極招聘所造成的。”
高利率不利大型投資 今年表現料不如去年
馬宣仁以美國政府通過的《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和《降低通脹法案》爲例說:“這些都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激勵措施,並將和新加坡競爭我們有意爭取的各項投資。”
經發局保持每年吸引80億元至100億元固定資産投資的中長期目標。經發局局長傅美晶說:“我們打算在2023年維持我們的中期目標。由于外部環境的挑戰,我們預計吸引到的投資將落在目標範圍的較低端。”
經濟發展局星期四(2月9日)發布的年度投資數據顯示,去年吸引到的固定資産投資較2021年的118億元增加90.7%,幾乎翻倍。這些投資項目在未來幾年全面落實時,估計可創造1萬7113份工作,每年帶來約206億元經濟增值。
去年的固定資産投資主要來自電子業,占了三分之二左右。經發局指出,我國去年上半年吸引到許多大型制造業投資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