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群勤說,薪酬津貼多達300億元,是筆大數目,相當于消費稅帶來的稅收的17%。
她因此籲請政府調查因未接種疫苗而失去工作的情況,並考慮給予就業援助或經濟補償等幫助。
何廷儒(盛港集選區)則認爲,冠病期間各相關部門間應更好地協調信息和溝通渠道,避免民衆對檢疫隔離措施産生混淆。此外,當局也應制定路線圖,列明不同限制級別對商界和個人的援助措施。
如果急須在短時間提供援助,則可設立回撥條款,允許政府在危機後,收回之前發放給條件不符公司的津貼,像疫情期間有盈利、疫情後轉虧爲盈,或支付極高薪酬給高管的企業。
潘群勤也強調,站在建設包容社會的立場,個人的選擇和決定都應得到尊重,但一些抗疫政策反而造成一部分人被孤立。例如疫情初期政府明顯偏愛mRNA疫苗,那些選擇接種傳統疫苗者當時無法得到同等津貼。
另外,政府的疫苗差異化措施也過于苛刻,尤其是禁止未接種疫苗者重返工作場所,即使他們的檢測結果呈陰性,這影響許多人的生計。這項措施現雖已取消,但歧視情況並無完全消失。
她舉了新加坡國立大學近期的的招聘廣告說明情況,廣告內寫道:“我們(國大)極力鼓勵申請者全面接種冠病疫苗,以便能成功在國大工作。”
政府在疫情期間發放給企業的薪酬津貼應更具針對性,制定條例收回給予有盈利企業的津貼,同時更應從建設包容社會的立場出發,減少抗疫政策對未接種疫苗者的歧視。
爲此,她建議政府不妨參考其他國家拯救銀行危機的經驗,如以購買股權的形式提供援助,之後在股價回升時脫售收回援助金,同時也應限制高管薪酬。
非選區議員潘群勤星期一(3月20日)在國會辯論《新加坡應對冠病白皮書》時,提出上述兩大建議。她認爲,政府提供給雇主的薪酬津貼應進一步進行區別篩選,尤其是在疫情期間仍取得高利潤或支付百萬元高管薪酬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