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甯桢(33歲,公務員)則通過和兩歲半的女兒一起閱讀英文和華文繪本,讓女兒多接觸雙語。
孟理齊指出,學習母語並不是一場零和博弈,孩子掌握好母語和英語並不純粹是會說兩種語言,語言之間的快速轉換,也是一種可以運用在其他科目的技能。
“我覺得現在很多小孩子都不太喜歡華語,但我們作爲華人,會講華語很重要,也可以通過講華語跟更多人溝通。”
新加坡的雙語政策不只是爲了讓人們學會使用多一種語言,而是要把母語所蘊含的文化、價值觀和曆史,傳承給下一代。
郭詩敏(33歲,營運經理)星期六一早便帶著六歲的兒子和兩歲的女兒參與嘉年華的活動。她告訴記者,爲了從小培養孩子們的雙語會話能力,爺爺奶奶平時會在家中和他們說華語,她和丈夫則說英語。
本地歌手鄭可爲也在對話會上分享說,她會在家中多讓孩子們聆聽華語版的迪士尼歌曲及觀看華語卡通,也陪他們閱讀雙語故事書,從而激發孩子對學習華語的興趣。
他說,自己和妻子在孩子年幼時,通過帶他們看馬來語電影、到KTV唱馬來語歌曲等,培養孩子對母語的興趣。一直到現在,他都會確保孩子每天早上閱讀《每日新聞》(Berita Harian)和《海峽時報》來掌握新聞資訊並提升雙語能力。
雙語嘉年華由新報業媒體信托舉辦,獲李光耀雙語基金贊助。
除了探討如何鼓勵孩子從小在家中使用母語的對話會,首屆雙語嘉年華的活動還包括改編自繪本《小紅箱大夢想》的雙語短劇、雙語政策展覽和多種益智遊戲等。
延伸閱讀 王瑞傑:具有很大價值與競爭優勢 掌握雙語能爲新加坡人帶來新機遇
孟理齊說,我國是多元種族、多種語言的社會,我們的後代不應僅將母語當作一種語言來學習,而不去了解諺語、成語等背後的曆史含義。
總裁張麗琳:新報業媒體致力吸引年輕人 大量投資母語刊物數碼産品
鄭可爲育有三名年齡分別爲六歲、三歲和九個月的孩子。爲了讓他們接觸更多不同語言,她將孩子們送到三語幼兒園就讀,除了英語和華語以外,課程還包含日語。
“我想要讓他們了解,不同國家所使用的語言是不一樣的……學習語言有助于開拓我們的視野,了解不同文化。”
新報業媒體集團總裁張麗琳星期六(4月8日)出席首屆雙語嘉年華致辭時說,母語讓我們和自己的根源相連,同時賦予我們獨特的身份認同,以獨特的視角看待這個世界。
這也是爲什麽新報業媒體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代表組成新加坡社群的不同群體,讓他們與世界連接。集團的母語報章《聯合早報》《每日新聞》(Berita Harian)和《淡米爾之聲》(Tamil Murasu)在實現這一目標方面扮演關鍵角色。
鄭可爲送孩子進三語幼兒園
總理公署部長兼教育部和外交部第二部長孟理齊說,我國是多元種族、多種語言的社會,我們的後代不應僅將母語當作一種語言來學習,而不去了解諺語、成語等背後的曆史含義。
張麗琳說,這些年來,新報業媒體除了是值得信賴的新聞來源,也大量投資于學生刊物和數碼産品,吸引年輕讀者。這包括華文的早報《逗號》和《大拇指》、馬來文的Gen-G和Cilik Cerdik,以及淡米爾文的Manavaar Murasu與Balaar Murasu。
張麗琳說,這場嘉年華紀念建國總理李光耀的百年冥誕,他一生都在倡導雙語,在雙語和母語方面所做的貢獻對我國的發展至關重要。
“隨著科技的顛覆和社交媒體的普及,我們不斷受到挑戰,須尋找新的方式接觸及吸引年輕讀者。我們要很有創意地使閱讀和語言變得有趣,尤其是母語。”例如,新報業媒體爲孩童制作卡通動畫和視頻,並開發手機應用和遊戲。家長可免費下載手機應用“小小拇指”,讓孩子以生動的方式學習華語。
年輕受衆代表了未來,新報業媒體集團須吸引年輕讀者並與他們建立長久關系,才能確保新報業媒體依然是重要的新聞媒體企業。這些年來集團也大量投資于母語學生刊物和數碼産品,以吸引年輕受衆。
“我認爲多了解一種語言,孩子的視野會比較廣,接收資訊的方式也更多。例如她以後能閱讀英文報和中文報,對時事會有更全面的了解。”
總理公署部長兼教育部和外交部第二部長孟理齊博士星期六(4月8日)出席由新報業媒體信托舉辦的雙語嘉年華。他在對話會上答複有關我國是否能不再按照種族劃分母語的提問時說,推行雙語政策是爲了確保新加坡的文化和曆史不會流失。
“我們要確保他們對自己的曆史和文化感到自豪,這必須透過自己種族的母語才能做到。”
一些家長認爲,若孩子花太多時間學母語,他們會失去其他方面的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