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通過這樣的方式,除了能繼續評估團隊的心理素質,也能整理出要點,讓民防部隊能夠更全面地爲下一次的行動做好准備。
新加坡民防部隊在2013年設立緊急行爲科學與關懷組(Emergency Behavioural Sciences and Care Unit)關注旗下民防人員的士氣和心理狀態,同時主動在發生一些個別事件後,與參與事件的前線人員進行溝通,查看他們的情況。
邱振輝解釋說,小組通過與其他部門如指揮中心或消防局長的合作,時刻查看民防人員是否在出勤後情緒受影響或需要幫助。在發生火患等大型事件後,小組也可能會派人到消防局,通過大家一起發言的方式,讓消防員各自說出想法。
新加坡民防部隊在2023年2月8日,先後派遣68名“獅心行動”隊員前往土耳其地震災區展開城市搜救行動,最終救出兩名生還者,尋獲四名死者。當局也首次在行動中派遣兩名心理學家,協助觀察整個團隊的士氣,以及心理狀態,必要時提供協助。
和前線人員溝通不一定是通過正式的約談形式進行,也可能只是放松地聊天,通過輕松的方式更好地了解隊員的狀況,評估大家的士氣和信心。
小組目前共有18人,包括心理學家、研究人員和全職民防人員。當中,心理學家吳術芸和應急就緒官邱振輝中尉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說,小組想要傳達的信息是:尋求輔導和援助並不代表軟弱,而是願意敞開心扉的堅強表現。
小組就會輔導當事人,通過不同的技巧協助重塑(reframe)當事人的想法,例如借由認知行爲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幫助當事人找出所面對的問題,從而走出困境。
民防部隊在2013年設立緊急行爲科學與關懷組,關注旗下人員的士氣和心理狀態,同時主動在發生一些個別事件後,與參與事件的前線人員進行溝通,查看他們的情況。
她也注意到,國民服役人員對尋求心理幫助的態度越來越開放,遇到困難時也積極和他人溝通。
邱振輝和組員接到消防局長的通知後,便前往消防局與三名救護員溝通。當時三人神情凝重,邱振輝憶述:“我們通過與他們溝通,讓他們更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同時也查看他們是否需要和人交談或發泄情緒。”
一般來說,受影響的當事人平均要經過四到六次輔導,才能看到成效。
與此同時,小組也在疫情期間開始線上輔導,讓有需要者通過線上模式與小組溝通,確保他們繼續得到照顧。
尋輔導求援助是堅強非軟弱
輔導受影響當事人須四到六次才見效
邱振輝說,心理學家的工作是一天兩次與不同的出勤前線人員溝通,查看他們的狀態是否正常等。“我們尤其會關注剛完成任務回來的前線人員,因爲人在異地大家適應的情況可能不同。”
首次被派往海外赈災行動,民防部隊緊急行爲科學與關懷組成員一天兩次與團隊成員溝通,實時觀察同袍搜救的士氣和心理狀態。
每天面對生死的民防部隊前線人員,盡管已受過訓練加強心理素質,但還是需要心理學家適時給予關懷和慰問,以確保他們能隨時保持最佳狀態,拯救陷于危難的民衆。
“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們可能會發現隊友與自己的想法一樣,從而一起面對內在的情緒。”
接下來幾周,邱振輝也不時查看三人的情況,以確定是否需要提供進一步幫助。
此外,邱振輝和組員在過程中也會定時和行動指揮官溝通,讓他們知道小組搜集的反饋,以及哪裏可以做得更好等。邱振輝認爲,心理學家加入行動後,團隊也能在整個行動期間更安心,因爲大家知道若需要找人傾訴,隨時可以找到可靠的心理支柱。
他說:“回來後,我們也分別和參與行動的所有成員溝通,了解他們是否有什麽事務要反饋等。”
吳術芸說,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關注心理健康,小組的工作就是爲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同時也讓大家知道若有需要,能隨時向小組求助。
邱振輝中尉是其中一名隨行心理學家,他說:“在這類行動中派遣我們小組成員,顯示民防部隊時刻關注前線人員的心理狀態。”
她說,一般上接觸到致命事故,或看到有人企圖輕生時,民防人員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症狀,例如不斷回想發生的事、失眠、無法專注工作等。
“獅心行動”土耳其赈災 兩心理學家隨行觀察士氣
2022年12月的某一天,三名民防部隊救護人員爲一名兩個月大的嬰兒急救,但嬰兒最終不幸離世,讓救護員心理都受到影響。
獅心行動團隊在2月18日返回新加坡,但邱振輝和組員的任務並未結束。
“這不代表他們的心理更脆弱,只是他們更願意分享個人情緒和所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