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中指出,不少街友考慮在哪裏露宿時會選擇附近有餐飲等設施或靠近自己上班的地點,有的傾向到自己較熟悉的組屋區露宿。但他認爲,目前有些地區有較多街友聚集,未必是固定的現象。
根據義工訪問57名街友收集的資料,58%露宿的地點相當固定;40%則經常轉換不同地點露宿。
受訪街友當中,56%說近期內打算繼續露宿街頭;約44%准備申請租賃組屋或在公開市場租房。
統計顯示,45%的街友被發現露宿在組屋底層,以及組屋附近的涼亭和遊樂場等。露宿公園和商業區附近的街友,分別占23%和12%。多數選擇在有遮蓋以及夜間燈光設備較明亮的地點。
報告指出,截至今年3月,由教會、回教堂等機構開放給街頭露宿者的社區安宿處(簡稱S3P)共有22個。這些社區安宿處,與社會及家庭發展部的六個過渡庇護所相輔相成,爲街友提供介入支援,協助他們找到固定住所。
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副教授何光中受訪時說,社會及家庭發展部爲展開這次統計所發動的義工,遠比之前的統計來得多。他相信,最新數據涵蓋了目前本地大多數露宿者。
“要應付無家可歸的問題,一大重點是通過創新的住房安排和援助方案,來應付街頭露宿者的不同需求。”
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副教授何光中受訪時說,不少街友考慮在哪裏露宿時會選擇附近有餐飲等設施或靠近自己上班的地點,有的傾向到自己較熟悉的組屋區露宿。但他認爲,目前有些地區有較多街友聚集,未必是固定的現象。
星期一(4月24日)發布的《2022年街頭露宿者統計報告》指出,爲讓義工在一晚內較全面地涵蓋全島有街友露宿的區域,社會及家庭發展部研究團隊在制定統計範圍時,參考本地和海外街友人數統計方法,也咨詢了社區合作夥伴的意見。
對比2019年的統計,街友人數已顯著減少,至于目前仍露宿街頭的人是否面對較難解決的問題,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陳錦權博士說,目前沒有數據顯示,這些街友面對的問題較難解決。他也會繼續同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合作,進一步了解本地長期無家可歸者所面對的問題。
如果按市區重建局的規劃區來看,加冷、芽籠、紅山、南部島嶼(指步行可抵達的地區如聖淘沙),以及淡濱尼,是最多街友露宿的地區。
有些如墳場、集水區、軍事用地等區域,由于限制進入、缺乏燈光照明或較不安全,沒有列入統計範圍之中。研究團隊最終動員義工走訪190個市區重建局規劃分區共400個統計範圍。
2020年4月至2023年3月,340人從過渡庇護所搬入較固定的住處。至于一小部分貧困的露宿者,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已協助他們住進政府資助的福利院。
多數街友缺乏個人支援網絡,61%過去一年來沒有向任何相識的人尋求幫助。過去一年曾向政府或社區團體求助的街友占53%。此外,近半數(49%)健康欠佳,最常見的病況包括疼痛、血壓不正常,以及哮喘或中風等慢性疾病。
過半街友擬繼續露宿街頭 四成想申請租賃組屋或租房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去年展開的全國街友人數統計顯示,在加冷、芽籠、紅山、南部島嶼和淡濱尼露宿街頭的街友最多。
“街友流動率頗高,有不少人的露宿地點不固定。有必要多進行幾次全國統計,才能觀察出街友選擇露宿地點時是否有較穩定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