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室內的高科技儀器提高了工作效率,外勤人員每回到伊蚊肆虐區,就可以用便攜式蚊子發射器在高層組屋釋放更多蚊子。
環境局與多家合作公司在過去七年裏,研發並起用了大量科技儀器。例如定時孵化器(Timed Egg Hatching Chamber),可在節省90%用水的情況下將蚊子的孵化量提升20倍;高密度養殖系統(High-density Rearing Racks),在節省空間的同時將蛹化量提升80%;至于幼蟲計數器(Larvae Counter),它的計算幼蟲數量的速度比人工快130倍,目前可在一小時內數50萬只,可減輕人員的工作壓力並提高准確率。
相對而言,新加坡雖是防治骨痛熱症的“優等生”,但是由于氣候濕熱、城市化進程快,以及釋放雄蚊的程序繁瑣,因此滅蚊工程依然任重道遠。
爲了擴大伊蚊絕育試驗計劃的實施範圍,環境局和科技公司合作,結合蚊子生物學、物理學、工程學和人工智能技術來開發自動化機械,提高繁育和釋放雄性伊蚊的能力。如今,環境局每周可繁育這類雄蚊的量數已從200萬只增至500萬只。
延伸閱讀 今年來病例超過2700起 我國或再有一波骨痛熱症感染高峰
環境局2016年推出伊蚊絕育試驗計劃,繁育並釋放攜帶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的雄性伊蚊。雌性伊蚊同這種雄蚊交配後,所産下的卵不會孵化,從而抑制伊蚊的數量,達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用自動化設備計算伊蚊幼蟲數量、將雌雄伊蚊分類等,國家環境局通過一系列新科技,增加攜帶沃爾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數量,同時減少人力需求,提高控制伊蚊的工作效率。
伊蚊絕育試驗計劃目前已進入第五階段,重點是研究可持續的伊蚊防控措施,而不是單單噴灑可能對生態環境有影響的防蚊煙霧。釋放攜帶沃爾巴克氏菌的雄蚊對環境沒有影響,也符合我國持續發展的宗旨。
此外,爲了確保在杜絕骨痛熱症的同時居民不被過多的雄蚊侵擾,當局繼續通過捕卵器(Gravitrap)等器械,每周檢查放置在各區的捕卵器所捕獲的雌性伊蚊數量,從而確定要在各區釋放多少雄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