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作爲典型的“城市國家”,國土面積只有700多平方公裏,由于島內山脈、水域衆多,實際建設面積遠低于國土面積。目前總人口約597萬,並呈現快速增長態勢,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但交通擁堵的情況卻很少出現,全年堵車時長僅40小時,平均每天堵車僅6分鍾。有研究機構對交通基礎設施的可用性、有效性、方便性、安全性和財政可行性等五個方面測評的結果顯示,新加坡是全世界交通系統最發達的城市。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從規劃先行、政府扶持、市場調節、技術賦能等方面提升交通暢通度,建成了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網。
科學規劃先行,最大限度減少市民交通總需求
面對人多地少、資源緊張、出行需求激增的現實約束,新加坡把科學制定發展規劃作爲改善城市交通狀況的重中之重。從城市發展規劃的角度,制定了帶有環狀和衛星新城的總體規劃,通過快速交通系統將鄉鎮與市中心連接起來,借助大型綜合交通樞紐,連接地鐵、公共巴士、出租車等公共交通工具,這些交通樞紐也是衛星城的中心,很好地服務了衛星城的功能實現。同時,這些衛星城又有效實現了人口分流,顯著降低了市中心的交通壓力。新加坡提出通過完善城市區域功能來緩解交通壓力。新加坡將全國劃分爲5個人口100萬左右的大區,包括了55個規劃區和2個集水區,各級中心依據人口規模和布局配置了商業、學校、醫療、交通等設施,保障了民生問題可就近解決。得益于系統的科學規劃和完善的區域功能,有效降低了市民出行的總需求。從交通規劃的角度,新加坡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政策規劃。一是“智慧出行2030”,願景是構建一個相互溝通、緊密聯系的交通系統。該規劃提出了三個關鍵策略和四個主要領域。三個關鍵策略包括:形成創新和可持續的智能交通解決方案,制定和采用智能交通戰略規劃標准,各系統間建立密切、良好的合作關系和夥伴關系。四個主要領域是感知、互動、協助和綠色,對交通數據采集、大數據分析、信息交付、數據標准、安全等提出了具體要求。二是“地面綜合交通規劃2040”,這是新加坡政府面向2040年提出的交通發展規劃,訂立了三個目標:45分鍾整個城市出行和20分鍾區域內出行,統籌考慮所有交通方式,實現健康生活和安全出行。
滿足出行剛需,建設低價優質高效的公共交通體系
國際公共交通協會主席皮勒·卡爾維特稱贊新加坡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典範”。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改善市民的出行體驗,促進公共交通的可持續發展。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以下簡稱“陸交局”)是陸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主管部門,該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已建成橫跨全島的高速公路160公裏,地鐵輕軌258.5公裏,自行車道120公裏,平均每日發送乘客274.5萬人次;公共巴士345.1萬人次,出租車發送乘客58.2萬人次,乘坐公共交通是絕大多數市民出行的第一選擇。
政府精准調控,持續加大建設投入。對于事關民生出行的剛性需求,新加坡運用政府手段建設了四通八達、網絡稠密、方便易用的公共交通體系。政府不斷加大對公共運輸基礎設施的投資,2022年“陸交局”宣布,政府將繼續投資200億新元用于新建地鐵,投資50億新元補貼巴士服務,並在5年內投資40億新元用于地鐵運營,爲市民提供價低質優的公共交通服務。
注重市民需求,完善公共交通系統。新加坡將市民需求作爲發展公共交通的第一要務,采取多種方式吸納民意,體現共建共治共享。一方面,開展意見征詢,精准優化調整。議員通過每周兩次的選民接待日和每半年覆蓋選區每戶家庭的家訪,收集出行建議,了解市民需求,適時優化公交布局,調整站牌設置、停靠站點、殘障人士設施,目前約90%的公共汽車站都有休息座和遮擋篷;有針對性拓寬自行車專用道,規範共享單車的管理、使用、停放;在人車矛盾突出的路段,調控信號燈時長、修建過街天橋等。另一方面,動態分析數據,給予專項補助。新加坡公共交通理事會享有公交定價權,會定期追蹤每個家庭的公交支出與收入比例,運用大數據分析,動態調整公交票價,確保其處在合理區間。同時,給予低收入群體更多專項補助,資助老人、學生、低收入員工、殘障者等群體。過去5年,新加坡公共交通系統的運營成本上漲了60%,票價卻下降了2%。
合理設計布局,提升市民出行感受。不同公共交通方式之間的換乘特別方便,公交站和地鐵站的銜接非常緊密,主要有兩種布局:一種是公交站和地鐵站“背靠背”,即行人從地鐵站出來再往回走兩步就能到達公交站牌;另一種是“臉對背”,即地鐵站出口直接面對公交站,乘客換乘沒有裏程負擔。另外,新加坡還有多個一體化建設的“綜合交通樞紐”,整合了地鐵、公交、輕軌等多種交通方式,乘客可在樞紐內直接換乘。
運用市場化手段嚴控私家車數量
基于國家發展的現實,新加坡政府清醒地認識到自駕車是奢侈品,不能搞平均主義,需用市場化方式進行調節,爲此自2009年起建立了汽車所有權許可和稅收制度,嚴控私家車總量,逐步降低車輛年增長率。擁車成本的不斷上升和公共交通系統的日益完善,使更多市民放棄了擁有私家車。
購車人定期競拍擁車證。新加坡政府規定,私人買車須先競拍取得擁車證,擁車證的使用期限爲10年,發放數量由政府根據交通情況和道路容量控制,購買價格則完全通過競拍由市場供需決定。前幾年,擁車證的價格在3萬至6萬新元區間波動,近年受供需和通脹影響,擁車證已上漲到每張11.5萬新元。
增大車輛購買稅費額度。購車相關稅費主要包括汽車所有權費、額外注冊費、轉讓費、進口稅等。額外注冊費根據車輛基礎價決定,總價越貴的車,額外注冊費越高。由于新加坡本地並不生産汽車,購車者還需繳納進口關稅以及消費稅,分別爲車價的20%和7%。這些政策累加的結果使得新加坡的購車成本之高在全球少見。以1.6L的豐田卡羅拉爲例,在新加坡購買一輛需 7.6萬美元,而在同等收入水平的東京只需 3萬美元,倫敦是2.4萬美元。高昂的用車成本使得新加坡的人均機動車保有量僅爲每百人9輛,遠低于東京的18輛和倫敦的31輛。
增加私家車使用費用。對于擁車人,新加坡增加了汽油費、停車費、電子道路收費、保險費、維護費用、路稅等。汽油費居世界前列,1L汽油約合1.61美元,與注重碳排放的歐洲國家相比,價格也屬全球第一梯隊;市內出行采用ERP系統計費,對在規定時段進入市中心商業區的車輛進行收費。目前全島有上百個收費閘門,覆蓋各大高速公路和主幹道。車輛每次進入控制區都要收費0.55新元,收費標准依車型、日期、時段及道路實時狀況而調整。據統計,在ERP系統的運營時間內,每天進入控制區的交通流量減少了20%至24%,行車時速明顯提高,道路暢通度顯著提升。
推進大數據賦能,構建全方位高水平的智能交通格局
新加坡2014年就提出了建設智慧國的發展願景,其中智慧交通是重點環節。在新加坡的城市交通系統中,隨處都有大數據的助力。正處于測試階段的“早鳥計劃”鼓勵錯峰出行,市民早高峰前乘車可享受免費,大數據監測並實時評估該方案對緩解擁堵的有效性。巴士等候服務利用基准數據設定巴士進站等候時間,根據等候時間是否達標對巴士運營商予以獎懲;推出的多款手機應用程序,爲乘客和駕駛員提供精准的路線規劃服務,便于規避擁堵路段。在出租車管理方面,推廣應用了出租車預召系統,在出租車停靠站運用站點熱感應技術,以測算乘客排隊人數多少,爲出租車精准調度提供技術依據;加快新能源汽車普及,新加坡政府提出到2030年新購車和出租車全部是新能源汽車,建設不少于6萬個充電點;推進自動駕駛技術和道路測試,目前已有10家當地和國外公司開展相關測試,預示了未來城市交通發展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