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白波
今年5月中下旬,第六屆中國—東盟青年峰會將在北京大學舉辦。這是疫情以來峰會第一次回歸線下舉辦。第二屆國際青年北京論壇近日舉行期間,與會青年嘉賓、第六屆中國—東盟青年峰會秘書長石馨瑤在接受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采訪時向廣大中國和東盟青年發出了邀請。
石馨瑤是就讀于北京大學的新加坡留學生,今年大三。2018年,石馨瑤參與自己所在高中的項目來到北京大學,被校園裏良好的氛圍和環境深深吸引,便産生了來中國留學的想法。石馨瑤說,中國和東盟的關系日益密切,像當初的自己一樣,隨著疫情緩和,越來越多東南亞國家的青年都希望來到中國、了解中國,融入中國的文化氛圍,進行學習和體驗。
石馨瑤祖籍中國武漢,小時候常到武漢走親戚。2020年,她進入北大讀本科,大一的學習在線上進行。2021年,她終于來到向往中的北大校園,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石馨瑤坦言,雖然新加坡國內有很好的大學,新加坡年輕人也有赴歐美留學的潮流,但她不想隨波逐流,希望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北京是一座千年古都,在曆史文化傳統和現代化發展的融合方面做得非常好。來北京留學,我不僅能沉浸在北京上千年的曆史文化之中,也能目睹北京作爲中國首都,引領整個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進程。”石馨瑤舉例說,在北京的日常生活中,外國留學生可以直接地感受到中國數字化飛速發展的步伐,“剛來北京的時候,我就被這裏的快遞和外賣服務的便捷性震驚了。這是包括新加坡在內的許多東南亞國家需要向中國學習的。”
石馨瑤就讀于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元培學院實行博雅教育,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學生可以用一兩年時間對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進行探索,之後再選擇專業。石馨瑤選擇了社會學專業,她告訴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社會學是一門源自西方的社會科學,但北大在社會科學的“本土化”方面卓有成效,“其實很多西方的理論是無法直接應用于中國,並用來解釋中國自身的社會現象的。在北大,我看到不僅西方理論得到了本土化,還結合中國傳統思想梳理出了更適用于中國的社會科學理論。這樣的工作有助于打破學科內的‘西方中心主義’。”
在這位年輕的新加坡姑娘看來,中國對社會科學的本土化實踐也值得其他國家借鑒。新加坡也有自身獨特的國情和社會文化,在發展中也參照其他國家的理論框架,但更需要的是基于結合主客觀兩方面發展出適合自身的思想理論。從社會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這樣的過程有助于讓社會科學保持多元特性,並作爲科學工具幫助不同的國家了解自身社會,解決社會當中存在的問題。
即將在北大舉辦的第六屆中國—東盟青年峰會主題爲“韌性與潛力:中國—東盟發展藍圖”,中國和東盟各國青年將共同探討中國—東盟合作的議題和方案。石馨瑤介紹,今年的峰會也設置了中國和東盟高校交流的議題。高校之間不同的交換項目可以促進雙方高校的交流,北大就有專門面向東南亞學生的招生項目,有助于在東盟和中國青年間增進了解、建立友誼。
中國優化調整防疫政策後,國際交流和國際青年交流的氛圍正日益熱絡起來。石馨瑤說,很多不同國家的留學生都終于回歸北大校園,大家可以在線下面對面地交流,倍感親切。她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來自加拿大、日本、塔吉克斯坦等不同的國家。通過面對面交流,大家一起上課、吃飯,舉辦中國—東盟青年峰會這樣的活動,便能夠真正認識對方,熟悉彼此,在合作中成爲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