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新加坡是一個以華人作爲主體人口的小島國,人口中有74%的是華族,其余還有馬來人和印度人等多種民族,它不僅是是全世界最小的國家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按照國際慣例,一個種族占據主導地位的國家,一般都是以這個種族的語言爲國語。
比如俄語、印地語。
可新加坡恰恰相反,它的官方語言既不是華語,也不是馬來語,更不是印地語,而是英語。
如果你認爲這是親近歐美的必然結果,那就大錯特錯了。
在新加坡建國之初,總理李光耀就說過,新加坡是新加坡人的新加坡,表面上看,這是一句廢話,實際上包含深意。
爲什麽這麽說呢?
這就要從新加坡的建國說起。
1957年到1963年,英屬馬來亞獨立,和沙巴州、砂拉越州合並,成立馬來西亞聯邦。李光耀意識到新加坡想要存活,就必須和獨立之後的馬來西亞合夥過日子。于是,1959年李光耀成爲新加坡總理之後,提議並入馬來西亞聯邦。
終于在1963年,新加坡通過公投,以71%的支持率並入馬來西亞聯邦。爲了繳納投名狀,李光耀當即選擇對境內的左翼人士出手,逮捕了超過113個左翼運動領袖。
但是李光耀的投名狀仍然不夠,對于馬來西亞的執政黨巫統而言,雖然新加坡的加入可以讓馬來西亞的經濟進一步發展,但是也有一個很棘手的問題,那就是當時馬來西亞2500萬人口裏已經有500多萬華人,而200多萬人口的新加坡也是以華人居多,如此一來,馬來西亞的人口結構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甚至馬來人的主體地位都將不保。
而此時,馬來西亞領導人堅定地認爲馬來西亞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而李光耀則宣稱“馬來西亞是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一字之差,意義截然不同,矛盾終于不可調解。
1964年,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將新加坡稅收從40%上調至60%,引爆了新馬矛盾,大量華人上街遊行,抗議馬來西亞政府的不公,最後,爲了避免可能發生的內戰,1965年馬來西亞聯邦通過決議,驅逐新加坡。
從此,新加坡成了一個獨立國家,可也失去了最強有力的支撐。
然而這還不是最痛苦的。
經過公投之後也有一部分馬來人選擇留在新加坡,加上一些印度人,印尼人,新加坡實際上還是那個多種族國家。
有各種民族的地方多少都有紛爭,更別提種族了。
語言不通,文化不同。
馬來人信仰伊斯蘭教,華人或無信仰或信仰佛教,印度人信仰印度教等等。
語言更是天差地別!
原來只是加不加入馬來西亞聯邦的問題,現在整個社會都陷入了混亂之中。
這些問題放在諸如美國這樣的大國都難以解決,更別提一個彈丸小國,搞不好的話,整個新加坡就死在種族紛爭上,成爲周圍鄰國的口中食。
當時占據主導地位是華裔,大約有70%以上,人口的優勢非常明顯,時常跟馬來人發生沖突。
爲了弱化這種矛盾,同時也爲了新加坡未來的發展,李光耀總理決定強化新加坡人的國家認同感,弱化種族之間的沖突。
第一個要做的就是官方語言的認定。
- 華裔認爲,國語應該是華語;
- 馬來人認爲,國語爲什麽不能是馬來語;
- 就連印度人也過來插一嘴,憑什麽欺負弱小群體,既然都是新加坡人,爲什麽不能把印地語定爲國語?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此前大規模的種族紛爭讓李光耀認識到,即便自己身爲華裔,也絕無可能把華語定爲國語,新加坡需要穩定,穩定壓倒一切。
最終,他把英語定爲了官方語言。
同時也鼓勵大家多說華語和馬來語甚至印地語,他們就像繁衍在古老的中國土地上的方言,各自開花。
自此,新加坡空前團結,全民族擰成一股繩,向著下一步進發。
而李光耀對待各國的態度也從來不會一成不變:冷戰時期,他抱緊美國大腿,甚至打壓中文教育,推行全英文教育,而且要求英國和美國在新加坡駐軍,吸引歐美金融資金,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個離岸國際金融港。與此同時,在80年代又開始積極和改革開放之後飛速發展的中國接觸,各種華語學校層出不窮,同時也吸引了更多的中國人前往投資定居。
李光耀的策略成功了。
他把新加坡帶入了發達國家行列,人均GDP高達5.9萬美元,足足是中國的5倍以上,位列亞洲第一;人均收入折算下來,高達每月2.1萬元人民幣。
1969年,李光耀接受英國BBC采訪,面對是否是中國人的質疑時,如此回答:“新加坡人就是新加坡人,不是中國人,也不是馬來西亞人。”
簡言之。
成爲一個獨立的國家的標志,不只是領土,還有認同感。
這是一個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的定神針啊!
END
作者簡介:胖古,曆史愛好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展現曆史的每一個精彩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