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許不信,新加坡正在成爲東南亞的“首都”,這個小國將主導整個東南亞的未來方向。
新加坡陸軍
作爲一個以華人作爲主體人口的小島國,新加坡遠遠不是看上去那麽簡單,它有兩個“之一”,既是全世界最小的國家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它也有兩個“最”,既是東南亞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也是東南亞華人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
新加坡一戶華人大家族,攝于1904年
新加坡的曆史,簡單來說就是一部華人與東南亞文明鬥爭融合的曆史。
新加坡地緣位置
新加坡最突出的特征只有兩個,一個是小,一個是富。新加坡是“城市國家”的典型,整個國家只有一個城市大小,面積只有728平方公裏,人口只有600萬,放在中國,連許多地級市甚至是縣都不如,然而新加坡的富裕也是舉世矚目的,人均GDP高達5.9萬美元,足足是中國的5倍以上,位列亞洲第一;人均收入折算下來,高達每月2.1萬元人民幣。
新加坡有所謂“花園城市”的美稱,這背後都是新加坡政府強大財政實力的體現
新加坡的地緣位置非常優越,它扼守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馬六甲海峽,但是國土面積狹小、人口稀少成爲了新加坡最大的短板,不過這也是新加坡最大的優勢,所謂“船小好調頭”,新加坡是東南亞唯一一個所有土地公有的國家,而且許多發展政策及時而有效。
連接新馬的柔佛大橋
新加坡是那種小到“全國一個天氣”的國家,卻用和自己體量不相匹配的經濟、政治、文化影響力主導著東盟的發展前景,許多政治評論家都認爲:“新加坡已經成爲了東南亞事實意義上的‘首都’”。
2008新加坡電視劇《小娘惹》,講述了馬六甲地區南洋華人望族黃家的興衰故事
新加坡雖然是一個多元文化、族群並存的社會,但是最重要的文化只有兩種,一種是南洋華人文化,也稱“娘惹文化”,所謂娘惹就是閩南華人與馬來人的混血後代,在今天都泛化成了東南亞華人,2008年新加坡還拍了一部叫做《小娘惹》的電視劇,曾經在中國大陸和港台地區都掀起觀影熱潮;還有一種則是英國文化,也就是殖民時期的遺留影響。
新加坡特色的粽子
可以說,娘惹文化是新加坡的內,是新加坡人的骨血與基因;而英國文化是新加坡的外,是新加坡的政治、立法、經濟等制度的體現。
李光耀發起的新加坡華語運動
值得注意的是,“娘惹”是馬來人對南洋土生華人的稱呼,這些華人雖然在血統上和中國人基本一致,許多傳統文化也一致,許多人祖上大多來自福建、廣東、海南地區。但是他們的後代在南洋土生土長,從未經曆過中國革命和變革時期,已經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
1969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接受英國BBC采訪時,面對是否是中國人的質疑時,如此回答
就像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曾經不止一次在國際社會表示,“新加坡人就是新加坡人,不是中國人,也不是馬來西亞人”。
新加坡人慶祝國慶日,高舉寫著“我們是新加坡人”的英語口號
新加坡別稱“獅城”,因爲在傳說中新加坡曾經住著一只巨大的獅子,但這不過是傳說,東南亞從未發現過獅子。新加坡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淡馬錫”,意思是“海上城”,今天新加坡著名的“淡馬錫投資集團”的名字就來自于此。
新加坡的國家地標性建築魚尾獅
新加坡雖然地處東南亞,但是和中國的關系十分密切,早在三國時期就被中國人稱作“蒲羅中”。元代時期,海運繁盛,中國航海家汪大淵是第一個抵達新加坡的華人,他著有《島夷志略》一書,介紹了許多東南亞地區的風土人情。
汪大淵,南昌人,元代著名航海家,著有《島夷志略》一書,曆經南洋多國,現在認爲其是最早發現新加坡的華人
明清兩朝正式將新加坡稱之爲“淡馬錫”,許多南方地區的中國人因爲土地兼並嚴重,不得不向外移民求生,史稱“下南洋”,足足有上百萬之衆,其中新加坡就是一個重要的移民地。
清朝時下南洋的勞工
新加坡的裏是華人給的,但新加坡的外是英國人給的。作爲一座海港城市,新加坡同時受到東西方多種文明的影響,今天的新加坡74%的人口是華族,其余還有馬來人和印度人等多種民族,這一點從新加坡國旗就能看出端倪。
新加坡國旗,紅色和白色象征團結和純潔,新月象征信仰伊斯蘭教的馬來人,五顆星星則象征廣大的華人
由于地處馬六甲海峽,在英國人到來之前,新加坡已經是一個貿易發達的港口,先後被葡萄牙人、荷蘭人、西班牙人殖民過,不過真正成爲新加坡主宰的還是英國人。
新加坡的萊佛士爵士雕塑,他是第一個抵達新加坡的英國人
1757年,英國殖民者入侵印度,建立起東印度公司,主營茶葉和鴉片貿易,而中國是他們最大的市場和貿易國。可是在當時和中國做生意可不容易,英國人需要一個中轉站,馬六甲在葡萄牙人手裏,印尼在荷蘭人手裏,都不好下手。
東南亞殖民地
18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萊佛士,偷偷進入新加坡,發現這裏是一個天然的深水港,而且還有許多優質的木材,于是他便和當地的土著達成協議,租借新加坡,而萊佛士的租借日也由此成爲新加坡政府承認的“新加坡開埠日”。
萊佛士畫像,他被認爲是新加坡的開埠者
最開始的新加坡,只有1000人左右,大部分是華人船工和當地土著馬來人,然而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蘇伊士運河的開鑿,新加坡的人口逐漸增多,貨運量也一夜之間翻倍。1824年,英國人撕破協議,將新加坡吞並爲英國殖民地。
成爲英國殖民地之後的新加坡,華人反倒成爲了當地的主體人口。當時東南亞已經有上百萬討生活的中國移民,他們絕大部分來自廣東和福建兩省,第一代南洋移民還恪守著衣錦還鄉的願望,他們不認爲自己是南洋人,仍然有很強的中國認同。
早期新加坡華人群體,全部都留著辮子,攝于1900年
對于英國殖民者而言,華人和中國有著很深的聯系,同時又和東南亞土著沒有結盟的可能,于是英國人就重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人,讓他們充當英國和中國交易的買辦,以及統治東南亞土著的中間階層。東南亞華人,事實上就是東南亞的猶太人。
英屬馬來亞
1867年,英國人又擴大殖民勢力,吞並了馬六甲、槟城之後,將它們和新加坡吞並爲海峽殖民地,此後又逐步吞並整個馬來亞,形成了所謂英屬馬來亞,而新加坡也由此升格爲英國人在東南亞地區的殖民總部。
新加坡福建會館
當時整個東南亞都有大量華人,建立了許多華人同鄉會和華人商會,新加坡由于最爲發達,自然成爲東南亞華人的首選之地,很快,華人就占據了新加坡半壁江山。在東南亞民族獨立運動前,華人一度是整個東南亞最爲富裕、社會地位最高的群體。
李光耀,新加坡國父,新加坡第一任總理,廣東梅州大埔縣客家人後代,曾留學英國劍橋法律系
1870年,新加坡的橡膠出口量達全世界的50%,英國人還爲新加坡奠定了政治體制、法律體系和貿易制度,和華人一起把新加坡從一個馬來人的土邦變成了一座國際大都市。新加坡還成爲了海外華人革命基地,曾經是同盟會南洋分部的所在地,建有孫中山紀念館。
此外,新加坡還誕生了當時的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他曾經多次率領南洋華人支援辛亥革命和中國抗戰,建立了新加坡華人總商會,募捐超過4億美元,並且訓練了大量南僑機工馳援中國抗戰。陳嘉庚本人還爲家鄉廈門籌辦了廈門大學、集美大學等多座高校,被我國譽爲“華僑之光”,1961年在北京逝世,算是魂歸故裏了。
陳嘉庚,祖籍福建廈門集美,橡膠大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華人首富以及華僑領袖,周總理稱之爲“華僑之光”
1942年,日軍入侵東南亞,用不到100天的時間就占領了新加坡,2萬英國守軍投降,許多新加坡華人抗戰力量無力抵抗日軍,日本人隨後發動了新加坡大屠殺,3萬華人死于非命。
1942年,新加坡英國守軍投降
英國人不經激烈抵抗就放棄了新加坡,致使新加坡的華人非常不滿,甚至在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都懸挂當時的中國國旗慶祝,而拒絕承認英國人的統治。很快,新加坡人開始了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道路。1946年,英國被迫解散海峽殖民地,給予新加坡自治權。
1983年英、日合拍電影《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講述了二戰時期,東南亞戰俘營裏的英軍戰俘的故事
進入20世紀50年代之後,英國人更加意識到自己遲早要走,與其被趕走,不如自己走。1958年,英國承認新加坡自由邦的獨立地位,允許其頒布憲法。在這樣的情況下,1959年新加坡開始了第一任總理的選舉,一個對于新加坡曆史舉足輕重的人物出現了。
1959年,李光耀在新加坡就職總理。李光耀是新加坡第一任總理,在他的領導下,新加坡邁入了現代的社會
他就是李光耀,一個中國廣東客家人的後代。李光耀的祖父李雲龍在清朝末年只身闖蕩新加坡,賺了點錢,在英國人手下做事,和印尼華僑的女兒結婚;李光耀的父親李進坤則是殼牌石油的員工,但是好吃懶做,後來抛妻棄子回中國去了。1923年李光耀出生,他由母親撫養長大,從小養成了剛毅自強的性格,而且很會讀書,高中時考入了萊佛士書院,接受純正的英式教育,但同時他也自學中國文化和華語,二戰時期還學了日語。
李光耀曾經被國際社會認爲是最具影響力的東南亞領導人
李光耀不同于其他新加坡華人領袖的一點是,他沒有任何固定的政見和立場,雖然親近英國,但知道英國是殖民者;雖然同中國友好,但也知道新加坡不是中國的附屬,他身上集中體現了一個優秀的小國領導人的所有品質,左右逢源也好,長袖善舞也罷。
李光耀家族全部都是和南洋華人望族通婚
1949年,李光耀從劍橋大學法律系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當時的英國不允許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在英國工作,于是李光耀放棄了成爲一名律師的想法,回到了新加坡。他在新加坡和馬來亞共産黨接觸,投身獨立運動,對于李光耀而言,什麽意識形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新加坡的利益。1954年,李光耀成立了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決心推動新加坡的獨立。
青年時期的李光耀
1957年到1963年,英屬馬來亞獨立,和沙巴州、砂拉越州合並,成立馬來西亞聯邦。李光耀意識到新加坡想要存活,就必須和獨立之後的馬來西亞合夥過日子。于是,1959年李光耀成爲新加坡總理之後,提議新加坡並入馬來西亞聯邦。
馬來西亞聯邦地圖
對于李光耀這樣的實用主義政治家而言,什麽民族情感和意識形態都是虛的,當時的新加坡只是一個沒有什麽資源、人口和國土面積的小國,一旦獨立將被馬來西亞團團包圍,只有並入馬來西亞才能獲得更多的資源、市場和國防力量,甚至李光耀還可以借助華人的力量競選馬來西亞聯邦總理。
東姑·阿都拉曼,馬來西亞第一任首相,被稱爲“馬來西亞國父”
1963年,新加坡通過公投,以71%的支持率並入馬來西亞聯邦。爲了繳納投名狀,李光耀當即選擇對境內的左翼人士出手,逮捕了超過113個左翼運動領袖。
但是李光耀的投名狀仍然不夠,對于馬來西亞的執政黨巫統而言,雖然新加坡的加入可以讓馬來西亞的經濟進一步發展,但是也有一個很棘手的問題,那就是當時馬來西亞2500萬人口裏已經有500多萬華人,而200多萬人口的新加坡也是以華人居多,如此一來,馬來西亞的人口結構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甚至馬來人的主體地位都將不保。
馬來人,即馬來西亞的主體民族,信仰伊斯蘭教
東姑堅持“馬來西亞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而李光耀則宣稱“馬來西亞是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矛盾終于不可調解。1964年,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將新加坡稅收從40%上調至60%,引爆了新馬矛盾,大量華人上街遊行,抗議馬來西亞政府的不公。
1964年,馬來西亞爆發了華人大遊行
當時整個東南亞地區的華人本質上都不親近所在國,他們相對富裕,聚族而居,和猶太人一模一樣。在印尼的挑撥離間之下,馬來西亞政府徹底失控,對境內的華人采取了驅逐和打壓政策,最後,爲了避免可能發生的內戰,1965年馬來西亞聯邦通過決議,驅逐新加坡。
新加坡《南洋日報》的報道
決議通過當天,李光耀當即失聲痛哭,他後來將其稱爲“新加坡曆史上最黑暗的時刻”。
1965年,當馬來西亞聯邦國會通過驅逐新加坡的決議後,新加坡領導人李光耀淚灑當場
新加坡獨立之後最嚴峻的問題是經濟,因爲新加坡的資源實在是少到無可救藥,過去的繁榮是因爲英國人把大量資源從馬來亞、印度、中國源源不斷地輸入新加坡,而如今,新加坡只能自己過日子了。李光耀明白,新加坡要想走下去,就必須依賴國際資本。
新加坡填海造陸
李光耀決心把新加坡打造成爲一個離岸國際金融港,爲此,新加坡必須要滿足四個條件。第一,穩定的社會秩序。新加坡是東南亞政權最穩定、社會法制最完善的國家,不管是不是外國人,只要在新加坡犯法,就會被執行“鞭刑”,沒有任何商量余地,還有就是新加坡一直被戲稱爲“李家坡”,因爲李光耀家族一直把持著新加坡的政權。
新加坡警察被譽爲是“全世界最優秀的警察模板”
第二,左右逢源的態度。新加坡是典型的實用主義國家,李光耀本人會說英語、馬來語、閩南語、粵語、客家話、普通話、日語等多種語言,每一種語言都有相應的場合,比如他會在英國說純正的英式英語,在新加坡講帶有馬來口音的英語,在華人面前講中文,在印度裔面前講印度的方言。
第三,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立場。冷戰時期,中國還是很落後的,因此新加坡只能緊緊抱住英美的大腿,李光耀甚至打壓中文教育,推行全英文教育,而且要求英國和美國在新加坡駐軍,以防馬來西亞和印尼入侵。但是隨著中國強大,李光耀又大力推行華語教育,甚至要求所有新加坡人必須要會說兩種語言——中文和英語。
馬來西亞華人的文化基本和中國大陸同步,連漢字都是用的簡體中文
第四,絕對自由的金融投資制度。新加坡本質上就是一個信仰李光耀思想的精英華人團體主導下的國際自由金融港,國際貿易和投資就是新加坡的立國之本,這一點和中國香港很像,但是新加坡雖然小,但它是一個國家,80年代跻身“亞洲四小龍”之後超越中國香港。
從70年代開始,新加坡靠著美國和英國的投資飛速發展,越南戰爭爆發之後,新加坡成爲了美軍的東南亞後勤中心,大批西方跨國企業將亞洲總部放在新加坡,比如殼牌石油、德州儀器、飛利浦、可口可樂等等,這爲新加坡日後的制造業和電子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越南戰爭
新加坡的一切都來自它的地緣位置,1968年之後,新加坡開始爲國際金融服務,1978年之後全面放開外資管制,成爲日本在東南亞最大的經濟合作夥伴,搭上美國、日本的經濟快車。與此同時,在80年代又開始積極和改革開放之後飛速發展的中國接觸。
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
新加坡的國策之一就是和外國政府合建工業園區,擴張自己的經濟版圖,比如1994年和中國合建的蘇州工業園。目前,新加坡有170多個外國工業園,被新加坡稱爲“瞭望塔經濟”。新加坡最大的優勢就是金融資本多,簡單說就是有錢,其他的都很缺。
新加坡填海造陸
爲了吸引投資,新加坡就得需要良好的國際形象,花園城市戰略就是如此出台的,新加坡爲此前前後後花了超過500億美元。新加坡全國遍布空中花園、林蔭大道,街面上幾乎沒有任何垃圾和塗鴉,空氣清新指數甚至比許多未開發地區還要好。
新加坡
在新加坡,吐痰、扔垃圾、塗鴉、貼小廣告、吃口香糖等行爲並非只是罰款了事,甚至是要接受刑事處罰的,而且決不讓步,1993年一個美國公民在新加坡塗鴉,被判鞭刑,連總統克林頓親自求情都沒用,硬是執行完畢才放回美國。
但同時,新加坡也是世界上最依賴美國的國家之一,新加坡太小,幾乎沒有任何戰略縱深,是唯一一個允許美國軍艦駐守的東南亞國家,而且新加坡所有的戰機都停放在美國,由美國空軍培養飛行員,這就是新加坡的國防體系,所謂“新美聯合防禦”。
對內新加坡最爲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他的公屋政策,新加坡全國土地都由國家擁有,太小不能搞房地産。1960年建立了建屋發展局,征用大量土地,建設公共組屋,到2020年,新加坡政府建設了超過140萬套組屋,可以讓新加坡90%的人口都住得起現代化的公屋,新加坡政府的政策可以說是恩澤千秋。
新加坡組屋
對了,新加坡由于地處熱帶,多雨潮濕,整個國家的人行道都有遮雨回廊,出門甚至不需要帶傘。當然,新加坡雖然是個國家,但也就一個城市大小,所以這一切都可以滿足,對于一個大國而言,就不太實際了,新加坡的第一要務只是建設好自己的城市。
然而,新加坡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政府能力,客觀上已經成爲整個東南亞的“首都”。新加坡事實上是華爾街在東南亞的分部,是全球海外華人的熱錢集散地,富裕自然不用多說。它最主要的關系國只有兩個,美國和中國,東盟只是新加坡背後的大市場。新加坡現總理、李光耀之子李顯龍就說:“新加坡的未來,必須要考慮和中國以及美國之間的關系”。
李顯龍
新加坡作爲全球海外華人的銀行,客觀上成爲了東南亞的瑞士銀行和東南亞的華爾街,和在中國香港一起承擔著海外華人資本流動的中心城市。李連傑、張勇、鞏俐等有巨大影響力的華人,都喜歡在新加坡給自己留一手。
張勇,海底撈創始人,出生于四川簡陽,目前是新加坡首富,但他的資産主要來自中國大陸
2020年到2022年,大量中國人在新加坡購房,新加坡資産流入3390億美元,創下曆史新高。但對于東南亞而言,新加坡的定義就更爲複雜了,不止是金融中心那麽簡單。目前,東盟可是有6.25億人口,3萬億美元GDP的大型市場,但卻沒有一個類似首都的城市,新加坡就此成爲這一個“首都”。
新加坡代表東盟一方面放棄美國的東南亞戰略,一方面卻又對接美國的亞太戰略,同時還對接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新加坡每年還會出台一個《東盟發展戰略》,所有外來集團要在東盟落腳,都必須去新加坡開個總部。新加坡一直是東南亞的金融賬房,還爲東盟出台各種政策。國家體量小,但是經濟體量大,所有東南亞國家都離不開新加坡。
然而,新加坡也遇到了一個從未遇到的問題,那就是中國正在日益崛起,新加坡作爲一個華人國家,也作爲一個東南亞國家,又該如何調整和中國的關系戰略,這就是新加坡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