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公子、娘惹粽、肉骨茶、沙茶面……他們與新加坡原來有個共通點。是什麽共通點?想到了嗎?
是的,他們都與閩南文化息息相關。
意公子,本名吳敏婕,閩南廈門人,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她創立的藝術科普平台“意外藝術”有2800萬粉絲。意公子今年剛受委爲中國全國政協委員。
娘惹粽,是閩南風味粽子傳至東南亞之後,與本地文化結合而創新。
肉骨茶,是新馬一代漳泉和潮汕人士獨創的餐飲。
沙茶面,則是東南亞風味“沙爹醬”回傳到廈門之後,與當地飲食結合而形成廈門的特色美食。
新加坡是華人爲主的國家,華人占全國人口四分之三,而廣義閩南文化的福建人、潮汕人合計,則占新加坡華人的半數以上。如果說新加坡華人文化的基礎是廣義閩南文化,應該不爲過。
應該說,閩南文化在新加坡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閩南文化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的“閩南文化”特指漳泉一帶,而廣義的閩南文化則包括漳泉、潮汕、海陸豐、海南、台灣、東南亞等地。
兩天後,6月24日,“閩南文化在新加坡”國際研討會將華麗登場。
這應該是新冠疫情之後,新加坡舉辦的第一場大型的中華文化國際研討會。
主辦方是新加坡廈門公會。
新加坡絕大多數華人會館都是在移民初期成立,第一要務是照顧在新加坡本地同鄉或同宗的福利,同時考慮造福鄉梓。
新加坡廈門公會則不一樣。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日寇大舉侵華,席卷華北。到了1938年5月10日,日軍在廈門五通登陸,大肆屠殺村民;5月13日,廈門全境淪陷,廈門保安隊、各炮台守軍全部殉難,民衆在戰火中死傷多達三四千人。
(廈門島淪陷于日寇之手。圖源:網絡)
此時大量邑人逃亡,其中,一些有志之士深感國仇家恨,義憤填膺,南來新加坡之後商討抗敵大業,于是成立新加坡廈門公會,謀求救鄉救民。因此,廈門公會成立的第一要務,是服務鄉梓,同時考慮照顧在新加坡的同鄉的福利。
今年是新加坡廈門公會成立85周年,爲慶祝華誕,廈門公會舉辦一系列活動,包括三場閩南語講演會口才班、“會館·青年·未來”研討會,以及中秋博餅晚會,還有11月11日的盛大慶典晚會。
正因爲閩南文化在新加坡的影響力,早在研討會之前的幾天,所有500多張門票已被索求一空,不再接受報名。
怎麽回事?一般這麽火爆的場面只有在明星演唱會、國慶慶典、房地産開盤這類活動才會出現,怎麽現在連文化類的研討會也這麽火爆了?
一個因素是閩南文化的吸引力,另一個則是因爲大咖雲集。
例如:柯木林,新加坡著名曆史學家,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學術委員會主任。
例如:意公子,人人皆知,我們就不必多加介紹了。
例如:丁荷生教授,著名漢學家,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前主任。
例如:許源泰副教授,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副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級研究員。
又例如:丁宏海,湘靈音樂社社長;廈門大學曾玲教授、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前副會長黃婉彬副教授、新加坡福建會館名譽理事、“老福建”陳建存、馬來亞大學的林德順博士……
還有綽號爲“福建女孩”、大力推動閩南語學習的新加坡網紅王依婷。
本次研討會對話主席是南洋學會會長、“新加坡眼”董事經理許振義博士;司儀是黃金月。
確實是不少大咖。
更爲重要的,是他們的講題,涵蓋的範圍廣,而且細。
例如意公子,她要講的內容是閩南人的信仰與文明。
柯木林要講的是他對新加坡閩南文化的認識。
林德順要講的是“肉骨茶的文化淵源與發揚”。
黃婉彬要講的是“廈門人眼中的峇峇娘惹”。
曾玲教授則是從廈門學者的角度來談新加坡廈門公會。
等等。
本次研討會的大軸則是祖籍廈門的曾士生,他將給全場作總結發言。
曾士生祖籍廈門,曾擔任新加坡蘇州工業園開發公司首任總裁,後來在新加坡多個部門擔任政務部長。
這麽強大的陣容,這麽精彩的內容,卻一票難求,是不是覺得很惋惜?沒事,“新加坡眼”特意准備了全程直播,而且在微信和Facebook上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