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任說:“當我們看到原生植物自然地在修複地區生長,形成自給自足的生態環境,計劃就成功了。”
臭豆樹。(國家公園局提供)
除了樹林,公園局也展開海洋和沿海棲息地的修複工作,並把目標從30公頃增加到80公頃。通過不同的保育計劃,多達160種花草樹木物種將受益。
新加坡面積雖小,但正所謂“寸土寸金”,仍有許多可加以善用的土地。國家公園局展開大規模的栽種和保育計劃,讓雜草叢生的荒地長滿原生植物,恢複生機,超過160個物種從中受益。 配合自然保育總藍圖,公園局在2019年推出樹林修複計劃,要在10年內,于中央集水區和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周圍的緩沖園區種下多25萬棵樹。 修複樹林不只是種樹和除雜草,背後的學問和考量很多。國家公園局自然保護處高級署長林良任解釋,當局采取科學方式,評估個別林地的原生和外來物種,再決定如何進行修複。 我國有多個自然保護區,最大的是3043公頃的中央集水區自然保護區,以及163公頃的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這兩個保護區的土地面積雖然只占國土面積的4%,卻涵蓋新加坡原生花草綠植的約40%,自然資源非常豐富。
修複計劃將使多種稀有動物與花草樹木物種收益
打造和維護“大自然裏的城市”(City in Nature)絕非易事,除了公園局等機構的努力,公衆的參與也十分重要。林良任舉例說,當局的雜草清除活動就有許多義工參與,很多是在接受培訓後,領導其他社區義工協助除草。
原本雜草叢生的荒地,經過樹林修複後,變得更綠意盎然。這些小樹長大後,將形成茂盛的原生環境。(國家公園局提供) 延伸閱讀 植物園博物館完成翻新重新開放 百萬樹木運動借助公衆力量 推進我國綠化發展 馬來亞斑鼯猴。(蔡奕雄攝)
自然保護區周圍的自然公園不僅是人們休閑放松的好去處,更是保護核心綠色空間的緩沖區。以中央集水區和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爲例,周圍的春葉、湯申、溫莎、射靶場、海希德、牛乳場、策士納和正華自然公園形成保護網,減少城市發展和訪客活動擾亂保護區內的一景一物。 然而,這些寶貴的綠色空間之中仍有些許雜草叢生的荒地,破壞原生樹林的生態環境。這些次生樹林(secondary forests)地區先前因建設甘榜、種植園等原因而遭砍伐。經過長時間的荒置,非洲薯蓣(Zanzibar Yam)等侵入性強的外來物種大量生長,影響原生植物和動物在那裏的生長,更會破壞土壤的養分。 林良任說,當局可拔除雜草,讓剩余的原生植物能夠自行生長、或種植更多的原生植物,以平衡物種比例。若環境允許,當局也可種植較稀有的植物,增加自然公園內的物種類別,打造更完整的樹林環境。
修複計劃中,將種植臭豆樹(Petai)、猴耳環樹(Greater Grasshopper Tree)和大糖膠樹(Jelutong)等土生土長的“本地樹”。穿山甲、果子狸、喜鳴飛鼠、斑鼯猴,以及和平鳥等稀有動物也會在修複計劃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