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孩子們剛剛結束期末考試,大家都期待分數早點出來,但有的孩子無所謂,對分數沒想太多。可對有些孩子來說分數可重要了!
南昌有位一年級男孩期末考試前,媽媽說:
“要是這次你能考到雙百,媽媽帶你去旅遊”。男孩想去三亞玩,媽媽同意了。媽媽說:“如果真要考到了,就帶你去三亞玩。”前提條件是,一定要雙百,差一分都不行。男孩同意了。
孩子在拿到成績單的那一刻抹淚哭起來,語文考了100分,因爲數學只考了99.5分,離雙百只差0.5分。媽媽說:
“不能帶你去三亞玩了,但可以到附近玩一玩,下次別再犯錯就行。”
媽媽認爲這算是安慰孩子了,但孩子抹著眼淚用背對著媽媽,心裏滿是委屈。
這樣的做法讓很多網友們覺得做法不對,說媽媽太計較分數了,這樣會傷了孩子的心。
也有網友說做得對,媽媽立場要堅定,言而有信,既然說出來了就要做到,不然會養成不誠信的壞習慣。
關于這件事網上的家長各有各的說法,因爲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想法也不同。
從心理學和教育的角度來看,孩子想考“雙百”是好事,對自己有高要求就會有努力的動力。但是,對于媽媽說的只要孩子考到了“雙百”就帶孩子去三亞玩,沒考到就不能去,這實際上就是獎勵和變相的「懲罰」,看起來像是「邏輯後果」,其實是經過拙劣僞裝的懲罰。
爲什麽這麽說,先來看看僞裝的邏輯後果是怎樣的?
僞裝後的邏輯後果
邏輯後果簡單地說就是:人爲地設置了一個結果,把兩件事建立起邏輯關系,因爲A所以B。如果邏輯後果是用來威脅和發泄憤怒的話,它就不再是後果,而是懲罰。
比如,孩子打翻了牛奶,媽媽很生氣,就不讓孩子吃面包。細細了解“邏輯後果”正確的用法後就會明白,父母很容易懲罰和“邏輯後果”聯系在一起。
真正的“邏輯後果”是什麽?
“邏輯後果”不同于自然後果,它需要成人的介入。家長決定使用哪種後果,取決于它是否能爲孩子提供有益的學習經驗,從而鼓勵孩子學習社會和生活技能。
爲了父母在使用邏輯後果的過程中,能准確地用好用對,而不是以懲罰爲手段,來到到目的,所以我們可以用“邏輯後果的四個R一個H”作爲甄別的准則。
邏輯後果有四個R一個H
第一個R:相關(Related)
第二個R:尊重(Respectful)
第三個R:合理(Reasonable)
第四個R:預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
一個H:有所幫助(Helpful)
我們通過不同的案例來進行分析:
- “相關”是指後果必須是與行爲相關的。
僞裝的邏輯後果:孩子打碎了花瓶,這是一個行爲結果,因此,媽媽不讓孩子看電視。這裏的後果和行爲完全不相幹,所以更像是懲罰。
邏輯後果:孩子把花瓶打碎了,父母引導孩子如何處理打碎的玻璃片,這樣就是邏輯後果。後果和行爲就是相互關聯的,這只是做對了第一步。
- “尊重”是指後果一定不能包括指責、羞辱或痛苦,並且應該和善而堅定地執行。
僞裝的邏輯後果:“下次不要再瘋瘋癫癫了!” 媽媽指責了孩子,這就不是尊重孩子,也不再是邏輯後果了。
邏輯後果:尊重的說法可以是這樣的:“花瓶打碎了,你也嚇壞了吧!下次怎麽玩,可以讓自己更安全,也不會碰到花瓶?”在孩子自己認爲沒做好時,媽媽對孩子表示理解,這樣孩子感受到了被尊重。
- “合理”指的是指後果一定不能包括借題發揮,並且從孩子和大人的角度來看都是合理的。
僞裝的邏輯後果:例如,“我早就跟你說過,不要到房間裏亂跑”。“我早就跟你說過”就是在借題發揮。
當孩子沒做好一件事,他們會內疚和自責,會想做得更好。借題發揮會阻礙孩子在體驗自然後果過程中學習,因此,孩子會停止體驗自然後果,而是把心思轉移到承受或者抵擋這些責難、羞辱和痛苦上。
邏輯後果:不幫忙不救援,對孩子表示同情和理解。
對于家長來說,既要提供支持,又不要援助或過度保護孩子,這樣可以有效地培養孩子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讓他們今後也能夠承受人生的大起大落。
- “預先告知”就是預先讓孩子知道,如果她選擇了某種行爲,將會有什麽結果出現(或你將會做什麽)。
僞裝的邏輯後果:「沒有提前告知」比如孩子要帶玩具去學校,媽媽要麽不讓帶,要麽讓他帶,但沒有提前告知孩子帶去後會發生什麽。
邏輯後果:「提前告知」如果你把玩具帶到學校,老師就會一直幫你保管到放學。提前告訴了孩子帶玩具會發生什麽。
- “有幫助的”指的是父母在使用邏輯後果的過程中,是否會提供有益的學習經驗,從而鼓勵孩子學習社會和生活技能。
當一個邏輯後果能將孩子的行爲轉向另一個有用的(有貢獻的)行爲時,它就是有效的邏輯後果,如果遺漏了這四個R一個H的其中一個,就不能叫做邏輯後果了,就變成了僞裝後的懲罰。
而懲罰所造成的四個R,從而看清教育方式的長期效果
生活中,父母教育孩子的許多方法都是注重短期有效,而長期無效的。比如唠叨、說教、打罵和懲罰,看似有效,但無法讓孩子學習到有價值的良好品格和生活技能。
我在給小學生上兒童社會情感課時,班上有個叫滔滔的孩子,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媽媽每天督促他寫作業,後來發現他數學比較弱,每天又會布置更多的數學課外練讓滔滔做。媽媽說:
“你什麽時候把數學成績提升了,我就給你減少數學課外練,沒有提升就一直做下去,直到你提升爲止。”
滔滔很是不願意,但是他拗不過媽媽。他寫作業的速度越來越慢,一段時間過後,發現孩子出現了厭學和嚴重拖延的習慣。媽媽很是苦惱,漸漸才意識到自己的方法出了問題。
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出,媽媽的確希望可以幫助孩子,但是沒想到反而起到了反作用。爲什麽會這樣呢?因爲,滔滔媽媽用的方法就是變相的懲罰,沒有尊重到孩子的意願,這樣的安排也很不合理,對孩子來說並沒有起到幫助,所以,孩子從這個事情中學習到的是用拖延、厭學來逃避學習的壓力和痛苦。
懲罰所造成的四個R
1 憤恨(Resentment)–“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沒有孩子喜歡被大人懲罰,他們內心也希望被大人同等對待,如果感受到自己被威脅,許多孩子都會産生怨恨情緒。
2 報複(Revenge)–“現在他們贏了,但我會扳回來。”
3 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對著幹,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他們的要求去做。”
4 退縮(Retreat)
a、偷偷摸摸–“我下次絕對不讓他抓到。”
b、自卑–“我是個壞孩子。”
盡管父母們會認爲自己的方式不是懲罰,只是想讓孩子爲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其背後的信念就是“我是大人,你是孩子。你要按我說的去做,我是爲你好。”這樣很容易讓孩子感到自己不夠好,從而産生以上四種的其中一種,要麽反叛、報複,和大人對抗,要麽因爲害怕而變得退縮、順從,從而出現自責、自卑的心理。
因爲邏輯後果的目的是爲了停止孩子不良行爲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爲了報複而給孩子造成痛苦。因此,邏輯後果的另一個名稱是轉移孩子的行爲。
所以,邏輯後果並不是處理大多數問題的最佳方式,其實,我們還可以找到更多積極的方式來幫助自己和孩子。
爲了幫助孩子提升學習的能力,達到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和技能的長期效果,遇到問題時,父母該如何引導孩子專注于解決問題的辦法?
首先,學習使用典型的啓發式問題來啓迪孩子的思考
當孩子遇到挑戰時,通常他們比大人更早地感受到了自己哪裏沒做好。這個時候父母的借題發揮和講道理並不是最理智的的方法,而孩子需要的是鼓勵和支持,用典型的啓發式問題來啓發孩子思考,幫助孩子找到有價值的信息,從而發展出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 典型的啓發式問題示範:(How、What)
對于這次考試,你有什麽感想?
想想你怎樣才能幫助自己感覺好起來呢?
你從這次事件中學習到了什麽?
你打算如何處理這個問題?
☞ 正確進行啓發式問題需要注意幾個點:
第一,不要預設答案。
例如,這次考試你沒有考到雙百,只要你認真一點,一定會考到的雙百的。(一定會考到雙百,就是一個預設好了的答案,會讓孩子有擔心和被要求的感覺,這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第二,雙方都有煩躁情緒時不適合提問。
等雙方恢複平靜時再來提問,以免情緒開關被觸發,帶來不必要的爭吵。
第三,提的每一個問題要發自自己的內心。
表示同情和理解,接納你的孩子。當孩子感覺被理解和傾聽時,他才會願意作出改變。
爲什麽我要稱之爲典型問題呢?因爲說教很容易,但更像是責備孩子,會讓孩子排斥;而提問可以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從而更容易贏得孩子的合作。
其次,明確問題所在,用頭腦風暴找出解決方案
頭腦風暴就是發揮集體的智慧,大家一起提出建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頭腦風暴的原則是:不指責、不批評、不說教(尊重、平等、互助的原則)。
我的學員小琴是一個二寶媽,有一次帶兩個孩子出門玩,回家時兩個孩子開始爲了誰坐電動車前面和後面發生意見不合,然後開始爭吵。哥哥說妹妹已經坐過前面來,這次該哥哥坐;妹妹不服氣,你是哥哥,該讓著妹妹坐。兄妹兩你一句我一句,差不多爭了好幾個來回,雙方都開始有情緒了。一開始,媽媽一開始有點煩躁,後來想想,打算讓他們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于是就說:
“現在我們花十分鍾來頭腦風暴,對于誰坐前面和後面的問題,大家一起來想想,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我的想法是,我們可以推著車子走路回去。看看你們還想到了什麽方法?”
妹妹說:
“這次我坐,下次哥哥坐,每人輪流坐一次。哥哥你看可以嗎?”
哥哥說:
“要不,我們石頭、剪刀、布,贏了的坐前面,輸了的坐後面。這樣總算公平吧!”
最後,大家一起投票同意采納哥哥的建議。整個頭腦風暴花了不到十分鍾,在大家共同的智慧下,解決了一場兄妹之爭。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又學會了如何應對問題,尋找共贏的處理問題的方法。
最後,學會有效地運用鼓勵
美國當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裏森Toni Morrison說:當他們走進屋來的時候,你是否眼睛發亮?意思是,當一個孩子走到我們面前對你說:“我是一個孩子,我只想有所歸屬感。”你是否能看見這個孩子。
☛看到孩子的優點,而不是缺點
因爲大多數父母看見的都是孩子的缺點和做得不好的地方,卻忽視孩子的內在需求。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爲,其實就是在向大人們說:“我需要歸屬感。”如果大人不了解孩子這個“不當行爲的秘密”,就無法對孩子給予更多的鼓勵。學會有效地運用鼓勵,就可以將孩子的不良行爲轉向積極的方面。因爲,當孩子的失望感消除時,不當行爲的動機就不複存在了。
☛鼓勵孩子努力的過程,而不是表揚做得好的結果
例如,孩子考試沒有考到雙百,可以這樣鼓勵孩子:
“看得出你真的很努力,你已經盡力了!”
“數學99.5分和語文100分,都是你自己努力得來的。”
“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那麽,爲什麽盡量少表揚孩子,因爲,表揚會拿走孩子內在的力量,很容易讓孩子依賴于別人的評價,表揚也像是大人在擺架子,不是尊重孩子。所以,類似這樣的表揚盡量少說:你真棒!你很聰明,你很漂亮等等。
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父母自我的成長和修行,成功地運用所學到的新方法需要時間,更需要練習。對自己和孩子期望太多,難免會感到困惑和沮喪。提醒自己,每次進步一小步,並且循序前進,把錯誤看作是學習的好機會。即便不完美,但會發現,我們和孩子的關系會比以前好多了。
我是@靈動育兒 鼓勵咨詢導師,正面管教導師候選,從事教育工作十八年,我願意將這些年的育兒經驗與你分享,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成長。感謝你的關注!
參考資料《正面管教》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