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北京的家長,一定都聽說過那個著名的段子:
問:4歲孩子英語單詞量1500個夠不夠?
答:在美國肯定是夠的,在中國(海澱)肯定是不夠的!
我的閨蜜橙子剛剛生完老二,整個人生堪稱脫胎換骨,不僅體重從150減到了100,還傾家蕩産、負債累累的買了學區房,全家五口人浩浩蕩蕩從南四環搬到了段子中的海澱區。
宅家的我無所事事,想跟她聊會兒天,每次她的回複都是:沒空!
看完她的日程安排,我真是傻了眼。人家真的每天行程安排的滿滿當當,就在疫情肆虐的非常時期,學校興趣班都停課的當下,她也給老大安排了滿滿了課程安排。剛上小學的老大也就算了,要知道老二才8個月,也被安排的明明白白,要在家上育樂課和音樂啓蒙課……
不光要上課,3歲前的學習目標都定好了,數字數到100,英文單詞掌握500個……
我開玩笑似的問她:你是不是瘋了?辛巴才8個月大!還是個嬰兒呢!
橙子啪地丟過來一段話:
偉大的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說過一句名言"嬰兒從降生的第三天開始教育,就遲了兩天" 。0-3歲是寶寶神經系統發育最快速的時期,也是人體大腦發育最快的黃金時期,0-1歲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3歲開始發育速度放緩。出生時大腦發育已經完成25%,1歲完成了50%,3歲完成了60%,6歲達到90%。
聊天群裏頓時炸了鍋了,有人問:老大那會兒沒見你這麽雞血啊?
橙子幽幽地發了個歎氣的表情:那時候傻不拉幾的,所以現在後悔死了……
02
以前的橙子,真的是佛系父母的代表了。
她聽信了好多專家鼓吹的“快樂教育”,認爲孩子在幼兒園開心玩就好了,那些知識上了小學,學校自然會教的。孩子要是早早就學會了,上小學就會覺得學習沒勁,反而不願意學了。
本來挺不錯的孩子,硬生生變成了班裏的“差生”,自尊心備受打擊,每天回家都鬧著不寫作業,甚至哭著想回幼兒園去。家長也沒好到哪裏去,天天下了班在家裏輔導孩子寫作業,隔幾分鍾就氣得半死,兩口子輪番上陣,孩子的學習依然很吃力。
橙子掰著手指頭在我面前數“這才小學一年級,還要熬多少年”的場景還曆曆在目。
其實橙子以前是誤解了“快樂教育”,快樂教育的本質是快樂,而不是不教育。
現在小學雖然是零基礎入學,取消了統一考試,但是它對學生的要求並沒有降低。
新部編版語文,共8個單元,每單元3-4篇文章和一個語文園地,總計大約40篇。三個月,每周5節語文課。
拼音一個月就要講完,而且還要熟練掌握。小學一年級讀完,就要求認識至少950個漢字。
一年級的英語一上來就是單詞、句子,數學計算,孩子如果連英文都沒見過,數學基礎都沒有,一上來就會蒙圈。
讓一點基礎都沒有的孩子進了小學,他連數學題目都讀不懂,確實是要坑死娃的節奏。
吃夠了佛系養娃的虧,橙子家的老二斷然不肯再佛系養了。
她偶然間進入了一個“雞娃媽媽”的微信群,用她的話說,“就好像打開了一個新世界一樣”,密集度極高的升學知識點,和群裏熱火朝天的雞娃氛圍,讓她決定老二從嬰兒期就開始雞,絕對要贏在起跑線上。
03
什麽叫雞娃?
“雞娃”這個詞起源于網絡,指的是在北上廣深地區近幾年家長們流行的一種教育方式,意爲 “給孩子打雞血”,不停的讓孩子去學習。換個詞來講,就是勵志。
這些孩子往往出生在中産階級家庭,從小就被父母安排各種培訓打雞血,從語數英到音樂美術等各方面都不能落後。
爲了娃,家長可以流竄于東西南北,周末打著高鐵去上名師的課那都不是事,只要孩子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家長什麽都願意做,什麽困難都能克服。
更厲害的家長,陪著孩子幼升小,從東邊搬到西邊。小升初,從西邊搬到北邊。自己的房子什麽樣怕是都忘了,因爲跟著孩子只能租房。
爲了適應當下的社會,原來打定主意佛系育兒的父母也只能改變育兒方式,加入雞娃大軍。就像橙子說的:“這個同學報奧數,那個同學報鋼琴,你要是不爲娃報點啥班都睡不著覺!就覺得對不起孩子,耽誤孩子了!”
北京衛視于2018年攝制的紀錄片《起跑線》中,有一個7歲的北京女孩令人印象深刻。
她的名字叫湯笑嫣。她的家庭,在北京三環內有一套房,一輛車。她的父親做著穩定高薪的工作,母親全職照顧。
和大多數中産階級家庭一樣,她從小衣食無憂、有本錢接受較好的教育。于是湯笑嫣從2歲開始,就已經在上鋼琴班、朗誦班、聲樂班、舞蹈班……在興趣才藝這方面,幾乎是全面開花。
每到周末,媽媽就帶著湯笑嫣穿梭于各種興趣班,光是周六一天,就要上四個,時間安排的滿滿當當,而其實湯笑嫣每周要上十幾個興趣班。
上午9點到10點,是尤克裏裏彈奏課;接著11點到12點,來到聲樂老師家中,練習發聲;下午1點到3點,到朝陽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學習舞蹈;下午還有西班牙語課,2個小時課程,一直到5點下課,這一天才算是結束。
媽媽說,湯笑嫣一歲九個月時,路遇一個海選,她自己登台念了一首唐詩,還唱了一首很完整的歌,結果居然得獎了!所以媽媽覺得,應該在朗誦、歌唱還有舞蹈方面去培養她,因爲她很有表現力。
媽媽認爲,孩子從小培養興趣,靠的是父母的指引。
她生怕孩子的天賦埋沒在自己手裏,這恐怕也是大多數父母都會得的心病。可一周十幾個興趣班,這樣的培養風格,卻也是另一個極端。
你以爲這已經很變態了,但據說在雞血的上海家長面前,北京乃至全國的家長都要甘拜下風。
在雞娃界,沒有最雞,只有更雞。
04
那麽佛系和雞娃,哪個更可取呢?
這個問題想必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
孩子馬上要去幼兒園了,父母如果不關心自己孩子是否訓練過上廁所,不關心自己孩子是否還需要餵飯,而是關心隔壁老王家的孩子能背30首唐詩,會100個英文單詞,但是我家還一首還不會,這樣真的好嗎?
如果你的焦慮來自于身邊其他的孩子報了啥班,自己娃沒有報,其他娃學了啥自己娃只顧著玩,如果你的雞娃就是拿著小鞭子在後面抽,趕著孩子往前跑,那我覺得真不如不雞。
因爲這樣多少都會影響親子關系。即使孩子以後功成名就,成爲人群中的佼佼者,想必也不會多感激你,反而會覺得自己童年不幸,跟父母關系難以修複。
網上有句戲言:成績好的孩子是國家的,成績差的孩子才是自己的。
雖說我們希望孩子成爲國家棟梁,但是也不希望因此跟孩子關系搞僵啊。
教育家葉聖陶就說過:
“教育的本質就是習慣。”
與其父母揮著小鞭子傾家蕩産的玩命雞娃,還不如從小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我認爲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遠比學多少知識來的重要!
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這個沒有課外班可以教,良好習慣就是從孩子小時候,與父母點點滴滴的相處中得到的。
05
哪些良好習慣要從小培養?
學習的興趣
學習興趣是一個人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
爸媽可以通過呵護孩子好奇心、創造愉悅的學習環境、親近大自然等方法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寓教于樂的意思是“玩是學”的一種手段,是讓孩子在玩樂中學到知識。
最重要的是在玩中讓孩子學到什麽,以及如何學到這些知識和能力。
比如我們以爲西方幼兒園的孩子全都放羊,啥也不教,就是讓孩子玩的,絕對不會強制要求必須要學拼寫。
其實呢,作爲拼音文字,英語和法語地區的幼兒園,無一例外都會在幼兒園階段強調拼讀文字遊戲的重要性,這樣做的目標,是爲了能夠讓幼兒在小學之前,就可以閱讀和書寫簡單的文字,然後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
德國幼兒園雖然不教奧數、美術等各種培訓班課程。但是會著重于孩子們學習禮貌舉止,社會公德交通常識,生活常識,培養自理能力動手能力閱讀習慣,希望能讓學齡前兒童更好地過渡到小學生活中去。
這其中包括了對小學某些學科的啓蒙,不過,僅僅是啓蒙而已,具體到實踐中,就是安排一些與這類學科有關的遊戲或者玩具,
英國的早期教育(0-5歲幼兒園階段)的目標就是幫助孩子們ready for school(爲了孩子上小學做好准備)。他們3-5歲階段教的很多內容,包括閱讀,數學,字母等,都是爲了孩子能夠順利過渡到小學階段做准備的。當然形式是需要適合各個年齡段的孩子的興趣和愛好。
總之一句話,國外的幼兒園也不是純玩的,他們的遊戲和場景設計都是有意義的,都在爲幫助孩子到下個階段做准備,只不過他們不會用機械背誦,記憶抄寫計算能方式強行訓練孩子們。
他們在幼兒園培養的是:孩子學習的興趣,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
專注的能力
注意總是和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同時發生。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注意品質,將直接影響他的感覺、知覺、記憶、想象和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會影響他做事的效率,許多孩子上學後學習困難,就是因爲注意力沒有發展好。
因此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注意是學習的大門。所以,訓練孩子的注意力是家長的重要責任。
如果孩子沒上過任何文化課,從沒老老實實端端正正的坐過30分鍾。一旦上了小學,突然讓孩子坐在教室裏堅持一節課不亂跑,對孩子和老師來說都是一種煎熬。
所以在孩子的幼兒時期,就要試著訓練孩子能夠安靜地坐30分鍾,堅持完成一些手工,構建,閱讀等活動。這是一個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根據孩子的年齡來逐漸地加長坐著完成一些安靜活動的時間。
孩子如果真的享受手中在做的事情,是會忘記時間流逝的,自然也不會有坐不住的問題。
時間管理的能力
電影《穿Prada的惡魔》的主角原型,美版《Vogue》主編Anna Wintour是時尚圈的“守時”標杆。她的女兒Bee Shaffer接受采訪時說,自己從母親身上繼承的最大特質就是“准時”——“我真的不懂爲什麽大家這麽愛遲到。”
如果你自己在平時就不大能有效、守時地安排時間,或是每天吃完飯就葛優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到睡覺,卻要求孩子六點半寫作業,七點半練琴,八點做英語聽力,在孩子眼裏真的是很難有信服力。
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就不會管理好時間。所以幼兒時期,父母就應該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時間觀念。
年幼的孩子也需要一張時間表,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來制定這個時間表,開始是一些最基礎的生活常規,生活中每一件重複的事情都可以放在這張表裏,比如起床、吃飯、玩玩具、出去玩、睡覺等。要考慮孩子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睡覺,還要考慮給孩子安排哪些活動,每個活動的時間有多長,比如,出去玩多長時間?看多長時間電視?讀多長時間書等等。
生活常規表的重要作用是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養成規律的生活。等孩子大一點後,比如3歲,這張表就可以添加一些學習型的內容,5歲以後就可以讓孩子試著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這不僅能夠讓孩子學會安排自己的時間,管理自己的時間,還爲上小學做了很好的准備。
自控力
提到自控力的時候,父母都覺得奇怪,這麽小的孩子需要培養自控力嗎?這不是成年人應該做的事情嗎?
其實,孩子能忍著不要吃那麽多糖,能在規定的時間上床睡覺,就是在培養自己的自控力。
喵姐曾經在《成長型養育》中講過,美好的人生就是由各種好習慣組成的,按時吃飯的習慣,按時睡覺的習慣,按時起床的習慣,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吃蔬菜水果的習慣,做運動的習慣,講衛生的習慣,講禮貌的習慣等等。習慣的養成跟大腦的運作規律有很大關系,大腦中有一個區域是獎勵系統,利用獎勵系統我們可以把我們期望的行爲固定下來。
在培養孩子好習慣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原則是:父母把希望孩子做的事情與好的體驗和感受聯系起來,這樣大腦中的獎勵系統就會引導孩子不斷地去重複這樣的行爲,喚起大腦中“我要做”的力量。
自控力影響著我們人生的方方面面。要保持身材,就要抵住美食的誘惑;要專注學習,就要屏蔽遊戲的誘惑;要正直誠實,就要抵禦欲望的誘惑。沒有自控力的人,是不會擁有真正成功的人生。人在小事上隨心所欲,注定在大事上一事無成。當一個人具有了自控力,才能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壓力、處理沖突和人際關系,在學習和事業中才會更加成功。
你想想,如果孩子從小就養成這些好習慣,擁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極好的專注力,再掌握好學習方法和時間管理的能力,加上極強的自控力,這樣的孩子你只需要輕輕推他一把,給他提供後備支持,何愁需要你去雞呢?何愁孩子會不優秀呢?
所以說,與其帶孩子無休止的上興趣班,全家比拼雞娃,還不如從小培養讓孩子受益終身的好習慣,讓娃自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