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使用中醫中藥養生。那麽你們在使用中藥的時候,知道中藥有一些注意事項嗎?
中藥講究六種“發物”要忌食
看中醫時,大夫會囑咐病人忌食“發物”,理由是“發物”會加重病情。那麽“發物”究竟是什麽,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中醫認爲,食物之所以能防治疾病,是由于它本身特有的性味所決定的,這就是食物的“食性”。如果不懂食性,對某些特殊體質的人或患者,食性就會誘發舊病,或加重已發疾病,或削弱藥力,這是食物的“發性”,也就是民間所說的“發物”。多了解發物和忌口的知識,能夠避免很多由飲食不當引起的不良後果。
日常發物一共分六種
1
動火發物
能助熱動火、傷津劫液,如煙、酒、蔥、蒜、韭菜、油炸物等。發熱口渴,大便秘結的人不宜食用,高血壓者應忌口。
2
動風發物
多有升發、散氣、火熱之性,能使人邪毒走竄,如茄子、木耳、豬頭肉、雞蛋等。有荨麻疹、濕疹、中風等疾病者不宜吃。
3
助濕發物
多具有黏滯、肥甘滋膩之性,如糯米、醪糟、酒、大棗、肥肉、面食等。患濕熱病、黃疸、痢疾等病者忌食。
4
積冷發物
多具寒涼潤利之性,能傷陽生寒,影響髒腑運化,如冬瓜、四季豆、莴筍、柿子等。脾胃虛弱的人要慎食,過食會造成胃虛冷痛、腸鳴腹瀉。
5
動血發物
多有活血散血之性,能動血傷絡,迫血外溢,如羊肉、菠菜、燒酒等。月經過多、皮下出血、尿血等人忌食。
6
滯氣發物
如大豆、芡實、芋頭、薯類等。這些食物多具滯澀阻氣、堅硬難化之性,積食、諸痛者不宜食。
發物之所以會導致舊病複發或加重病情,一是因爲其中的動物性食物含有某些激素,如糖皮質激素,若超過生理劑量,可引起感染擴散、潰瘍出血、癫痫發作等。二是其所含的異性蛋白,易成爲過敏源,如海魚蝦蟹會引起或加重荨麻疹、濕疹、牛皮癬等。三是刺激性較強的食物,如蔥、蒜易導致炎症傷口難以愈合。
想要更快的治療疾病,使中藥發揮大的藥效,我們不僅要對症下藥,還要在吃藥的時候做好忌口,以上爲大家介紹了常見的六種發物,希望大家要注意。
如何服用中藥有講究
服用中藥能否奏效,除了處方是否對症,還得講究服藥的方法和時間。因爲在不同的時間服藥,藥物療效差異很大,所以合理選擇服藥時間,才能發揮中藥的佳療效。
1
清晨服藥
清晨空腹宜服用具有滋補作用尤其是滋補腎陽的藥物,在早餐前服用,以利于滋補藥物的充分吸收;治療四肢血脈病的藥物也宜空腹服用,可使藥物迅速進入胃腸,並保持較高的濃度而迅速發揮藥效;利水滲濕藥、催吐藥均宜清晨空腹服用。
2
下午服藥
下午或入夜宜服用瀉下藥(如大承氣湯)。瀉下藥“乃當日巳午之後,爲陰之分時下之。”(巳時:即上午9點~11點,午時:即上午11點~午後1點),其他醫家亦都認定瀉下藥不宜在午前服用。
3
睡前服藥
一般在臨睡前15~30分鍾,宜服用鎮靜安眠藥、滋陰養陰血藥。入夜是髒腑功能低的時候,如在此時服用滋陰進補藥,就如雪中送炭,效力倍增。
4
隔夜服藥
宜服用驅蟲藥,一般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1次,以利于藥物的充分吸收,便于將蟲體殺死排出體外。
5
餐前服藥
一般在飯前30~60分鍾服藥。治療病位在下(腸道、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的疾病,宜飯前服用,以使藥性下達,因爲在空腹狀態下,藥液能直接與消化道黏膜接觸,較快地通過胃進入腸道,從而較多地被吸收而發揮作用,不致受胃內食物稀釋而影響藥效。
6
餐後服藥
一般在飯後15~30分鍾服藥。治療病位在上(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疾病,宜飯後服用,可使藥性上行。健胃藥及對胃腸道有刺激的藥物(如甘露消毒丹等),宜飯後服用,這樣可減少藥物對胃腸黏膜的損害;毒性較大的藥物,也宜在飯後服用,以避免毒性藥物吸收太快而發生不良反應。
7
餐間服藥
即在兩餐之間服藥,避免食物對藥物的影響,治療脾胃病的藥宜餐間服。中藥服用不但要講究適當的服藥時間,還要講究服藥次數和藥物的溫度,這樣才會取得佳的治療效果。
8
服藥溫度
大多數中藥宜溫服,發汗藥須趁熱服下以助藥力,而清熱藥好放涼後服用。但也要根據個體的差異自行掌握,如果平素脾胃虛寒,或者年老體弱,還是溫服比較妥當。
總之,如何服用中藥要根據病情和藥物的性質來確定,以盡量發揮藥物的預防、治療作用,減少不良反應。
服用中藥前後1小時左右可以喝水,但好不要喝咖啡、牛奶、豆漿或茶等,以免中藥成分與茶鞣質、咖啡因及蛋白質等發生化學反應,影響中藥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