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品途商業評論
十多年來,市場上已經沒有出現過任何一家新的大型科技公司。而在這之前,每隔10年便會有一家新的大型科技公司出現。例如:1970年代是蘋果和微軟,1980年代是美國在線(AOL),1990年代是亞馬遜、雅虎和谷歌,2000年代是Facebook。但是,在2010之後,這樣的情況卻突然終結了。
雖然還是有很多人在創業,但是並沒有誕生一個真正意義上成功的創業公司。而上一次真正創業成功、成長為巨頭的公司仍然是Facebook,如今它已經誕生13年了。
直到2016年,Uber看起來很有希望成為矽谷的新巨頭。但現在,隨著Uber執行長的辭職,Uber的未來不免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除了並沒有誕生一個真正的科技巨頭,在過去十年里誕生的其他科技公司,似乎都與前面提到的巨頭不在同一個重量級上。
2008年成立的Airbnb是僅次於Uber的估值最高的美國科技初創公司,估值為310億美元,但僅僅為Facebook市值的7%。而其他的公司,比如Snap、Square和Slack,它們的估值僅在250億美元至30億美元之間,不到Facebook的5%。
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我近期訪問矽谷的時候,向幾位科技公司的管理者和投資者提出了這個問題。
矽谷公司Social Capital的投資者傑伊·扎威爾(Jay Zaveri)表示:「在1990年代,我看到像谷歌和亞馬遜這樣的公司時候,我的感覺好像是哥倫布第一次從葡萄牙起航。」
「早期的網際網路先驅摘到了掛得比較低的果實。」扎威爾說。它們利用先發優勢占領了利潤較高的市場,比如搜索、社交網絡和電子商務。而當Pinterest和Blue Apron這樣的後來者,想要進入市場時,面對的市場競爭已經變得非常強烈,同時利潤也變得更低。
但缺少巨頭的原因,還不僅僅是這樣。如今的科技巨頭已經變得越來越精明了,它們可以預測哪些公司會對自己的統治地位產生威脅,然後先下手為強。
01.科技巨頭加快了收購初創公司的節奏
Instagram聯合創始人凱文·斯特羅姆(Kevin Systrom)接受了Facebook的10億美元的收購提議,放棄了公司的獨立性。
在矽谷,每個人都知道一些巨頭的沉浮故事,比如像數字設備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太陽微系統、美國在線和雅虎,它們曾是一流的大公司,但是沒有適應科技業的重大轉變,結果折戟沉沙。
風險投資家菲恩·巴恩(Phin Barne)表示,當今的科技巨頭仔細研究了這些公司犯下的錯誤,決心不要重蹈它們的覆轍。
巴恩告訴我,當今科技巨頭(Facebook、亞馬遜、谷歌和微軟)的管理團隊,已經對公司的生存風險具有深刻的了解。
對於Facebook來說,第一個重大考驗就是登上移動平台。
Facebook最開始是一個桌面網站,市場從PC端轉向移動端的趨勢,本來有可能讓公司措手不及,出現像雅虎那樣結果。但扎克伯格認識到了觸摸屏移動設備的重要性,並促使他的工程師把移動應用列為了整個公司的重中之重。
同時,扎克伯格還開展了大量收購活動,把那些在移動設備上表現出色的公司收入囊中。在2012年,他以10億美元收購了員工很少的Instagram。兩年後,他又斥資190億美元購下了簡訊初創公司WhatsApp。
而扎克伯格的所做所為則是借鑑了谷歌的經驗。
2006年,谷歌斥資16.5億美元買下了YouTube,如今YouTube已成為網際網路上最受歡迎的服務之一。除了收購YouTube,更為重要的是,谷歌在2005年收購了一家名為Android的知名手機軟體公司,這為谷歌最終占據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半壁江山奠定了基礎。
通過扎克伯格,和谷歌的事實證明,這些收購行動對於巨頭來說非常重要。目前,在社交媒體排行榜上,Facebook占據了首位,接下來就是WhatsApp和YouTube了,如果不計中文網站的話,接下來又是Instagram了。如果這些公司沒有被收購,保持獨立,那麼它們就很有可能成為谷歌和Facebook的主要競爭對手。但是它們被收購了,各自成為了谷歌和Facebook帝國的中流砥柱之一。
除了谷歌與Facebook,亞馬遜也採取了類似的策略。
亞馬遜在2009年購買了網上鞋店Zappos,次年它又收購了Quidsi(Diapers.com的母公司,一家提供母嬰用品的網站)。
巨頭們通過前期的積累,積極地在擴展新的市場。如果在新的市場中,發現潛在的競爭對手,巨頭就會直接收購它們。同時,巨頭們越來越善於控制和鎖定網際網路基礎設施中的關鍵位置,早期網際網路公司用來進軍大眾市場的途徑,現在基本已經被巨頭們封堵死了。
當然,也有一部分公司會拒絕被巨頭收購,而這時他們所要面對的則是來自巨頭們的「報復」。
02.拒絕收購的公司 會面臨並不公平的商業競爭
Snapchat的 CEO 伊萬·斯皮格爾在2013年拒絕了扎克伯格30億美元的收購提議,然後在2017年讓Snap上市。
Facebook做出的回應就是推出很多類似於Snapchat的功能。 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在去年推出了類似於Snapchat的「故事」功能。在六個月後,Instagram上「故事」的日均活躍用戶人數已經超過了Snapchat本身。
Instagram還推出了一款Snapchat式的濾鏡,讓人們可以在自拍照中加上兔耳朵和狗耳朵。來自Instagram的競爭給Snap的股價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Yelp執行長傑里米·斯多普爾曼(Jeremy Stoppelman)也拒絕了谷歌和雅虎的收購提議,在2012年將公司上市。谷歌的對策也是模仿這款產品,開發了自己的本地評論服務。斯多普爾曼認為,谷歌利用其在搜索市場上的主導地位,開啟了一場並不公平的競爭。
斯多普爾曼在6月的一次採訪中告訴我說:「谷歌對分發渠道施加了影響,埋沒了自然搜索得出的結果。 Yelp頁面在谷歌搜索結果中的數量進一步下滑,導致Yelp更難吸引到新用戶了。」
雖然Yelp本身在美國已經很有人氣,面對這樣的不公平競爭,依然可以在本土茁壯成長。但是斯多普爾曼認為,谷歌的這些做法卻阻礙了Yelp在海外的擴張。
除了上訴兩個在面對不公平競爭中,依然堅持自己發展的公司外,也有一部分公司無法承受競爭的壓力,在最後選擇賣身給巨頭公司。
例如:Quidsi就曾經拒絕亞馬遜的收購提議。在拒絕亞馬遜的收購提議後,亞馬遜馬上便發動了價格戰爭,把自己網站上的尿布產品全面降價,來吸引消費者購買。
據《商業周刊》的布萊德·斯通(Brad Stone)寫道:「Quidsi的高管們根據運費信息和寶潔的批發價格做了一個計算,發現亞馬遜的尿褲產品在三個月內虧損了1億美元。作為一家風險投資支持的初創公司,Quidsi是無法承受這種損失的,於是他們在2010年把公司賣給了亞馬遜。」
這樣的競爭威脅,也是獨立初創公司賣身給巨頭的一個強大誘因。
03.對於現在的創業者來說 需要更多的資源才能獲得成功的機會
Lyft的執行長洛根·格林花了數億美元與Uber爭奪市場份額。
在網際網路早期,試錯成本更加低廉,使得讓雅虎、eBay、谷歌和Facebook這樣的經典網際網路初創公司,只需要少量資金就可以推出產品,幾年內就可以實現盈利。
Floodgate公司的投資者邁克·馬普斯(Mike Maples)說:「Facebook的扎克伯格擁有一個巨大的優勢,普通人要創業,壓力很大,而扎克伯格只需要對各種想法進行一些嘗試就行了。」
扎克伯格2004年創立Facebook的時候,經營網站並不需要花太多錢,哪怕是擁有數百萬用戶的網站。所以扎克伯格能夠迅速實現盈利,而隨著Facebook的持續增長,該網站賺了很多錢,因此擁有了大量的資金,可以用來收購其他公司,或者開展新項目。
但近年來,情況已經有所不同。
投資者意識到,主導市場的科技公司的利潤非常高,因此他們也願意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源來確保自己的初創公司成為垂直市場的主導者。而諷刺的是,這使得所有初創公司極難打開市場,也讓初創公司的商業模式難以跑通,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難以盈利。
專車市場就是這麼個情況。在這個市場上,Uber和Lyft打了很多年的價格戰,Uber為此燒掉了數以十億計的美元,規模較小的Lyft也耗費了數以億計的美元。而現在,在送餐市場上的情況也有些類似,一些公司花了數以百萬計的美元來吸引顧客。
除了需要花費大量的資源,另一個變化則是:初創公司用來吸引用戶的平台,越來越多地被控制在了巨頭手中。
Yelp的斯多普爾曼告訴我,Facebook的發展採用了這樣一個舉措:「把你的電郵地址給我,我會發送電郵,邀請你的朋友嘗試Facebook。那麼Facebook是否允許別人在它的平台上這麼做呢?當然不行。他們會說,『付給我們4美元,我們就會幫助你勾搭一個用戶,而我們可以在這個過程中賺取一筆不菲的佣金。』」
因此,雖然從科技的角度來說,建立網絡服務的成本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低,但新公司還是花費了大量的費來吸引潛在用戶,這已成為了一個常見問題。而這筆錢的大部分流入了谷歌和Facebook的腰包。
04.移動應用類的創新機會已經非常有限 創新的本質正在改變
特斯拉是一家矽谷公司,但它並不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
雖然現代初創公司會面臨各種挑戰,但毫無疑問的是,如果一家初創公司擁有真正革命性的大眾市場產品,那麼它就會找到一種方式來觸及客戶。
但我認為,我們之所以還沒有看到任何新的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出現,那是因為創建大型的、賺錢的網際網路公司的機會是有限的。
幾個月前,高價榨汁機Juicero初創公司在網際網路上引發了群「嘲」。這種為超級富人打造的小設備竟然獲得融資,這似乎是一個跡象,表明投資者要找到具有大眾市場吸引力的產品很不容易,轉而把目光對準了更加小眾的市場。
Juicero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即使是產品更加主流的網際網路初創公司,如Snap、Square和Pinterest等,也不可能像蘋果、亞馬遜和谷歌在早期那樣具有革命性了。
以前也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在1950、1960年代和1970年代,半導體製造業的創新呈爆炸式增長。但最終市場穩定下來,少數大公司——英特爾、三星、高通——主導了市場。但「矽谷」的創新並沒有停止;它只是發生在了矽片以外的東西上面。
在1980年代,像微軟、Adobe和Intuit這樣的好公司誕生了,它們的業務是為PC製作軟體。這些公司如今仍然很賺錢,就像英特爾一樣——但是如今台式電腦軟體初創公司的空間已經很小了。
那麼在應用和在線服務領域,我們可能也會達到類似的臨界點。在網絡瀏覽器或智慧型手機上,你能做的事情已經所剩不多,也許像谷歌和Facebook這樣的公司已經牢牢控制了該領域最重要的幾個市場。
但這並不意味著矽谷的創新就會停止。與過去20年我們所看到的創新相比,未來的創新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
以特斯拉為例。在某些方面,它就是一個經典的矽谷公司。它總部設在帕洛阿爾托(Palo Alto),雇用了大量的程式設計師,開發從觸摸屏介面到自動駕駛軟體的各種東西。
但從運營,和生產等其他方面來看,特斯拉和「傳統的」矽谷公司卻很不相同。例如:蘋果是在中國製造iPhone,而特斯拉卻是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弗里蒙特經營其汽車廠。Uber和Airbnb避免成為汽車和房屋的所有者,而特斯拉卻花了數以十億計的美元在電池廠上。
所以,即使像谷歌、Facebook和亞馬遜這樣的老牌霸主繼續主宰著網絡服務市場,這並不意味著它們將繼續成為科技創新的領導者。
相反,創新可能會以截然不同的方向轉向其他領域——例如電動汽車和送貨無人機,而不是智慧型手機app上。我們已經習慣了把矽谷、網際網路和創新當作一回事,但是下一波創新可能會和我們看慣的景象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