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團隊張嵚
比起常被美國找理由“拿捏”的老鄰居墨西哥來,同是美國的“老鄰居”,北邊的加拿大與美國,關系卻看上去無比和諧。別看加拿大地廣人少,駐軍更是稀少,但其與美國接壤的漫長國境線,卻長期處于不設防狀態。別管美國在全世界如何怼天怼地亮肌肉,對身邊這“不設防”的加拿大,卻是從不越雷池一步,兩家規規矩矩的守著邊界。這“和諧”一幕,放在現代國際關系史上,著實是個神奇場面。
如此“和諧”,當時不是因爲彼此天生的好感。恰恰相反,在美國建國初期時,面對還是“英屬殖民地”的加拿大,那真是咬死對方的心都有。能從這麽大的仇恨裏走過來,也主要因爲一場血的教訓:1812年戰爭。
1812年戰爭,又叫“1812年英美戰爭”,美國人又稱之爲“第二次獨立戰爭”,放在加拿大這邊,又將其稱爲“美加戰爭”。雖說叫法不同,這場戰爭的“劇情”,卻是把這幾家全卷進去:英美這一對兒當時的“老冤家”,在北美大陸大打出手,加拿大,更是這場戰爭的主戰場。
爲什麽要打這仗?一來是英美兩國的積怨:美國獨立戰爭後,美國雖然贏得了獨立,卻也成了英國的眼中釘。而十九世紀初,也恰是“日不落帝國”英國如日中天的年頭,憑著強大的海軍和廣闊殖民地,英國不斷挑起事端。當時實力弱小的美國,除了要執行近乎“霸王條款”的對英國貿易協定外,英國軍艦更可以隨時隨地查扣美國商船,登上美國商船抓捕美國船員。僅1807至1810這三年,被英國無端抓捕的美國船員,就有六千多人。
而每當遇到類似情況,當時的美國政府,除了外交交涉外,最多也就是對英國實行毫無效果的“經濟制裁”,基本都是息事甯人了事。可美國國內的怒火,卻是一憋十多年。“開戰”的聲浪一年高過一年。年輕一代的政客們,好些都摩拳擦掌,巴不得立刻與英國打一架。
如果單看這個原因,加拿大似乎是“陪綁”。但事實上,當時作爲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也是這場戰爭的“火藥桶”。
美國人恨加拿大,那是在獨立之前就恨:1774年時,作爲美國前身的“十三殖民地”,就想把加拿大魁北克省一口吃掉,變成“第十四殖民地”,不料一場戰爭,卻碰得頭破血流。到了十九世紀初,美國國力高速發展,還四處“刨地”。向西蠶食印第安領地,向南迫近佛羅裏達,但要論最惦記的,依然還是物産豐富的加拿大。
尤其是在當時美國的執政者眼裏,別看英國是個巨無霸,可這英國統治下的加拿大,卻是一盤唾手可得的肥肉:這裏地廣人稀,軍事力量不足,照著1812年卸任的美國前總統傑斐遜的話說,占領加拿大就是個“向前推進的問題”。好些美國政客更是樂觀估計,只用肯塔基的民兵,就能橫掃整個加拿大。甚至加拿大人不會做什麽抵抗,百分百熱烈歡迎美軍。
宿仇加身邊的“誘惑”,美國的開戰念頭,自然是越發強烈。而1812年,又是個看上去極好的開戰年份:這年的英國困于拿破侖戰爭,大部分精銳都被牽制在歐洲本土,駐紮加拿大的英軍只有5000多人,嚴重的鞭長莫及。所以這年的英國,也是盡力避免戰爭,還主動給美國示好,解除了對美國的各項制裁。可信心爆棚的美國,已經全然不顧了——1812年6月18日,美國正式向英國宣戰!
當然,說是隔空朝英國“宣戰”,美國下手的對象,卻是身邊這看上去弱不禁風的加拿大。
以開戰時的雙方國力對比說,英國自然是壓倒性優勢。但以動用兵力來說,傾國之力的美國,賬面優勢卻十分明顯,美軍投入了一萬兩千多人,是駐加拿大英軍的一倍多,後續擴軍到三萬五千人。但陸上力量有限的英國,先在海上給了美國當頭一棒:英國海軍擁有絕對優勢,美國海軍除了打打遊擊,基本無力交戰。1812年底,英國就封鎖了德拉瓦河和奇薩比克灣,1814年時,整個美國海岸都被封鎖,英軍得以長驅直入,是年8月24日攻克華盛頓,美國總統麥迪遜倉皇逃跑,白宮也被英軍一把火點了。
而比起這奇恥大辱來,美國更沒想到的,就是在加拿大戰場吃的血虧。
1812年戰爭爆發後,美國就經底特律進攻加拿大,卻被當地英軍一頓暴打。沒占著加拿大的土地,反而把底特律都給弄丟了。而被美國政客認爲將“熱烈歡迎”他們的加拿大老百姓,卻自發拿起武器抗擊美軍。加拿大的“英裔”“法裔”“土著”幾大民族聯合起來,紛紛加入到與美軍死磕的行列。戰爭的後幾年,英軍一半以上的兵源,都是加拿大民兵。
當然,隨著戰事的推進,加拿大也沒少吃虧。比如1813年5月,美軍也曾長驅直入,占領了加拿大首府約克(今天的多倫多),幾乎把當地洗劫一空。但戰略要地卻還牢牢控制在英軍手裏,雙方隨即陷入了拉鋸。而在整個加拿大戰場上,“英裔”與“法裔”的加拿大人大量參軍。印第安土著也組成武裝力量,與英軍加拿大民兵一道圍堵美國西路軍——別管昔日有什麽矛盾,大家可勁的揍美軍!
如此掐了幾年,打到1814年時,雙方終于陷入了僵局:鞭長莫及的英國力不從心,“主場”作戰的美國也無力再戰。12月,英美雙方簽訂《根特協議》,結束了這場無意義的戰爭,各自回到了原先的疆界。而昔日雄心勃勃要“一統北美”的美國人,也不得不重新審視加拿大這個“鄰居”:靠武力征服加拿大?不現實!不征服?正在高速發展的美國,頭頂上怎麽能有這麽個敵人?那就坐下來談談吧。
于是,又是經過了三年來回磋商,美國與當時加拿大的“宗主國”英國,終于締結了《拉什—把根特》協議,這份協議裏,雙方規定了在美加邊境五大湖區的艦船軍隊數量,在這邊雙方血戰過的地方,英(加)美雙方的艦船數量不得超過四艘。以這樣一份空前的裁軍協議,美國放棄了對加拿大的擴張,兩個長久的死敵,實現了兩個多世紀的和平。
也同樣因爲這場戰爭,空前團結的加拿大各族裔,民族意識空前覺醒,凝聚力空前加強。而隨著美國在十九世紀又經曆南北戰爭,調整對外政策的英國,也順應潮流,將加拿大升級爲自治領。這以後,雙方也繼續遵守著這份協定。正如加拿大政府官方網站所說:“如果美國1812年至1815年的入侵成功,加拿大就不存在了。”
這場面,看看後來美墨戰爭裏,被美國痛打的墨西哥,對比很明顯。
國家之間,持久的和平,親密的“和諧”,哪是來自好感,相反卻來自一個國家團結一致的硬骨頭,更靠多少流血犧牲換來。這看似依然“親密”的美加關系,就是對其中道理的诠釋——無論大國小國,唯有團結自強,才可換來真正的和平。
參考資料:張獻華《加拿大美國不設防邊界探源》、周少青《1812—1815美加戰爭對加拿大建國的影響》、肖華鋒《關于1812年美英戰爭的性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