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學習,母慈子孝,一說學習,雞飛狗跳。雖然是句調侃,但也戳中了無數家長心中的痛點。
本來,寒暑假孩子在家沉迷手機,無心學習就讓不少家長焦心,又加上突如其來一場疫情,延遲複工,推遲開學,更讓家長揪心。
各學校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通知,讓學生們在家上網課。看看熊孩子們上網課的情形,父母們欲哭無淚:
"一個窗口上網課,一個窗口玩遊戲,我手中的晾衣架愣是沒忍住!"
"整天手機不離手,懶散的樣子讓我心碎。"
"多少次不眠夜,我獨自望著窗外,默默流淚。"
焦慮的父母,不愛學習的孩子,成了家庭不能承受之痛。
我與兒子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來自一位朋友的哭訴:
早晨,我早早起床做好飯,等兒子起床。因爲老師要求7:30學生開始早讀,可他8點都還沒起床。我推開門叫他,他不耐煩,叫我不要管他,翻個身繼續睡。
不管了,我氣呼呼地上班去了。過了一陣,老師打來電話:"你家孩子怎麽沒上化學課呢?化學老師指名讓他回答問題,他那邊沒有回應。"
給老師賠完不是,我再次打電話催他起床,這時,已是10點左右了。
下午,我抽空回家,一探他上網課的究竟。當我悄悄推開他的房門,看見他打遊戲正在興頭上,電腦裏還響著老師講課的聲音,眼睛根本不朝電腦上看一眼。。我氣不打一處來,狠狠地批評他,他竟然摔門而出,我心都碎了。
晚上,11點過了,還不見他放下手機睡覺,苦口婆心的勸說如隔靴搔癢。更讓人氣憤的是,我從他的qq聊天中,得知他天天問同學要作業答案。
我質問他爲什麽要抄答案,他說打遊戲沒時間寫作業。我聽到這話就來氣。于是,我與他的戰爭由爭吵升級爲摔東西,但最後都是我敗下陣來。
高二了,多麽關鍵的時期,他還這麽不懂事。什麽時候他才幡然悔悟?什麽時候他才懂我的良苦用心?
疫情期間,這樣的戰爭,幾乎天天上演。孩子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而感到委屈,父母因孩子不爭氣而痛心。父母與孩子本是血濃于水的摯愛親人,因爲孩子的學習問題,親子矛盾加深,彼此傷害也愈深。
最親的人,傷你最深。
近日,余杭新橋一對父子因爲孩子寫作業的問題,驚動了警察。
去年放寒假,劉先生夫妻倆從河南老家把兒子接到身邊,想好好陪伴孩子,打算開學再送孩子回去。因爲疫情,原計劃被打亂,孩子繼續留在父母身邊,和其他同學一樣在家裏上課。
有一次,劉先生外出歸來,看見兒子在玩遊戲,而作業根本就沒動。劉先生要求兒子先完成作業,但兒子不理,一心一意玩遊戲。劉先生一氣之下,拔掉網線。
遊戲被中斷,兒子火氣上來,與父親爭吵。在爭吵過程中,兒子不小心把爸爸的手機摔在地上。劉先生被徹底激怒,打了兒子兩巴掌。
兒子迅速跑到廚房,拿起水果刀沖回自己的房間,把門反鎖。劉先生夫妻倆怎麽勸說,兒子都不應聲開門。劉先生情急之下選擇報警。
最後,在民警的協調下,父子倆才解開誤會,互相道歉。
幸好這位父親保持理智,果斷報警,才將這場危險及時解除。否則,可能後果不堪設想。
下面這個家庭發生的悲劇,令人扼腕。
山西長治和平醫院的李大夫,因爲讀初三的兒子學習退步,不肯上學,與兒子時常發生沖突。
前一天晚上,李大夫與兒子又發生激烈的爭吵,因爲擔心孩子出事,李大夫的丈夫晚上在兒子的房間休息。
然而,丈夫起床後,發現李大夫已經跳樓身亡。
希望孩子能學習好、分數高,這是家長們的普遍期待。但是,並非所有的孩子都會滿足家長的期待。父母因此焦慮、恐懼、甚至情緒崩潰,父母與孩子之間常劍拔弩張。這已經是一個非常尖銳的社會問題了。
究其根源,父母應該負主要責任。父母的虛榮心和攀比心,讓孩子挫敗;父母過分看重成績,過度說教,剝奪了孩子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父母失控的情緒,讓孩子內心崩潰,無力學習。
思路決定出路,父母不妨換一個角度去看問題,說不定,跟孩子就冰釋前嫌了。
如何與孩子和平相處?
1. 學會放手,把學習還給孩子。
從小學開始,父母幾乎天天叨叨作業,一旦孩子成績有起伏,父母就會緊張,就會去指責、要求、命令孩子,給孩子各種施壓。孩子學習的自覺性和樂趣早早就被父母消磨殆盡。
久而久之,孩子會誤認爲,自己是爲父母學習:我學習,是看你們的情分;不學習,是我的本分。父母的行爲一旦令孩子不滿意,他就會拿學習要挾:我不給你學了。
把學習還給孩子,讓他在學習中經曆困難、挫折,錘煉他的毅力,獲得戰勝困難的勇氣。孩子會從中獲得成就感和樂趣,養成他終生學習的習慣。
不要怕孩子走彎路,有時,彎路才孩子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爲,父母要無條件相信、鼓勵孩子。你不相信也得相信,因爲孩子最終會獨立于社會。
龍應台的書裏寫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既然這樣,何不學會慢慢放手,鍛煉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當孩子不想學時,你可以告訴他:"你什麽時候想學就學吧,因爲人生是你的。"
2. 調整情緒,接納當下。
哪怕有情緒,父母可以表達自己的憤怒,但不要憤怒地表達。
例如孩子上網課玩手機,可以這樣跟孩子溝通:"兒子,我看見你上課還在玩遊戲?媽媽感到很生氣,之前我們約好的上課時把手機放外面。你需要媽媽幫助嗎?"
正面表達你的心裏需求,比起指責、挖苦、諷刺,可以避免很多的不愉快,還能改善親子關系。
當父母憤怒地表達時,孩子接收到的,是父母的負面情緒,而不是父母說了什麽。一個充滿負能量的孩子,是無力學習的。
況且,一個假期不學習,孩子就會毀了嗎?未必。其實,摧毀孩子的,不是作業、不是網課,也不是遊戲,而是來自父母的負能量。
關于成功,常言道:條條大路通羅馬。如果每一個孩子,都必須要經曆高中大學研究生博士,才可能成功,那是不符合這個時代的要求的。
我們這個時代,是條條大路都可以通成功的。李子柒就是一個例子,她向我們證明了一種可能:不讀大學,也能成大才。
哪怕孩子不能成大才,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健康快樂的普通人也不錯。事實上,大多數孩子就是一個平凡的人,這就是赤裸裸的現實。父母們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
3.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的行爲對孩子起潛移默化的作用,終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孩子是你的一面鏡子,你什麽樣,孩子就什麽樣。通過孩子,父母首先要反思自己: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做到沒有?把關注點放在父母自己身上,先搞定自己,努力改變、完善、提升自己。孩子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英國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說:"如果你自己都不准備有所成就,你也不能期望你的孩子去做什麽。"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孩子很愛吃糖,把好好的牙齒吃成了蛀牙。媽媽再三阻止,孩子不聽。這位媽媽就帶著孩子去求助一位哲人。第一次去,哲人什麽也沒說。過了一個月,媽媽又帶孩子去請教。這位哲人對孩子說:"吃糖對牙齒不好。"
孩子的媽媽很不解,問哲人,這麽簡單的一句話你上次爲什麽不說。哲人說,因爲上次我也在吃糖,這一個月我把糖戒了,才對孩子這樣說。
教育部長陳寶生說:"要孩子做到的,家長首先做到;要孩子不做的,家長首先不做;家長做不到的,絕不強迫孩子做;孩子想做的,家長要理性地引導孩子。"
疫情期間,孩子的種種頹廢或放縱的行爲,父母要理性對待,智慧引導。用耐心和愛心,潤物無聲,化去劍拔弩張、硝煙彌漫的僵局,代之以平和、安甯、溫馨、幸福。
魚遊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每個生命都有適合自己的領地。
父母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多一份耐心。相信孩子一定有他自己綻放的季節。
待疫情散去,和孩子一起迎接春暖花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