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粉佳人休使老,風流浪子莫教貧,感謝支持青年講曆史。
縱觀曆史,各朝各代的亡國之君都有著傳奇的一幕,例如曆史上最有名的“甲申之變”,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祯皇帝朱由檢在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城後。殺妻,殺子,殺女,一頓屠殺後,自己跑到了故宮後面的煤山上,上吊自殺了。
常言道,“就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堂堂的大明皇帝爲何會淪落到如此地步。畢竟李自成的叛變不是一天兩天,眼看支撐不住爲何不跑?如果說曆史上的棄城逃跑案例,其實曆史上還是有很多的,唐朝的安史之亂,唐玄宗跑到蜀地,宋朝的靖康之恥,遷都臨安。先例有很多,爲何崇祯皇帝偏要選擇與大明王朝共存亡?到底是誰逼死了崇祯皇帝?
一調不過來的救命稻草——關甯鐵騎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每當念起文天祥的詩,心中頓時就會感到心情澎湃,基情滿滿。同樣提到大明王朝的天子禦國門,君王死社稷,心中更是不由得充滿了敬畏之情。從明朝亡國之君,崇祯皇帝朱由檢自殺吊死煤山,這件事來看,果然雖未亡國之君,卻不失帝王之儀。
李自成起兵造反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難道崇祯皇帝就沒有想過逃跑嗎?當然想過,年紀輕輕的誰不怕。其實當時,明王朝還有一根救命稻草,它就是關甯鐵騎,這至支大明王朝的精銳部隊。如果把這支部隊調過來去鎮壓李自成的部隊,那絕對是綽綽有余,一點毛病都沒有。但是這支部隊沒法調過來,爲什麽?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爲這支部隊有它自己的任務,那就是抵禦長城外的後金,也就是後來的清朝。
此時的努爾哈赤也是蠢蠢欲動,如果把關甯鐵騎調過來,就相當于放棄了山海關以外的大片領土。二是因爲吳三桂父子以及朝中大臣的刁難,其實早在幾個月前,崇祯皇帝就多次召見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想要調他們的關甯鐵騎守衛京師。吳襄開始拒絕原因是祖宗之地,寸尺不讓。
後來崇祯皇帝好說歹說,首都都沒了,還談什麽祖宗之地。說吧,把軍隊調過來需要多少軍饷。吳襄說想要調軍隊最少需要一百萬兩銀子。乍一聽,一百萬兩,不多啊,對于一個世界上的第一大國的明朝來說,這又算得了什麽。但是今非昔比了,連年的征戰,各種天災人禍,已經掏空了明王朝的家底。
沒有錢咋辦,當然皇帝也不是吃幹飯的,沒錢找錢,怎麽找,衆人募捐,說白了就是集資,國庫沒有錢,那就大臣們自掏腰包。不過這場由皇帝從上到下的募捐活動,最後卻成了一場鬧劇。爲啥呢?大臣都哭窮,沒有錢。反正就是沒有錢,那能怎麽辦。
據有關史料記載,有些大臣在都在家門口,貼上了“毀家纾難”的字條。什麽意思,就是告訴你,我都要賣房了,真的一分錢都沒有了。這些每日花天酒地的大官們真的沒有錢嗎?當然不是,李自成打入北京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這些達官顯貴,土豪士紳們要錢,從皇親國戚開始。
依次排開,內閣大臣,尚書等開始捐款。按照等級劃分,不同的官職交的錢也不一樣。不交錢就是一頓揍,最後光白銀就有7000萬兩,每個大官家中的地窖裏都藏著幾十萬兩。那麽這些大臣爲什麽這麽麻木不仁,李自成都打到家門口了,都不願意出錢,爲國家解難呢?我們下面再說,事情到這,想要調關甯鐵騎的想法,因爲無法湊出百萬軍饷,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
二遷都南京屢遭反對——皇帝很無奈
因爲無法湊齊調關甯鐵騎的軍饷,也就沒有軍隊可以拱衛京師,保護京師的安全。但是兵貴神速,李自成的大軍連克太原,大同等重鎮,明朝軍隊潰不成軍,李自成大軍勢如破竹。眼看就到北京城下了,形勢越來越危機。難道崇祯皇帝這就准備等死了嗎?當然不是,其實當時還有一個辦法,可以緩解危機,不至于亡國。
這個方法不僅崇祯想到了,而且大臣們也都想到了。那就是遷都南京,其實當時放棄北京,遷都南京,有很多有利條件,完全可以避免亡國。首先軍事布局,李自成軍隊主要分布在山西,陝西這一塊,像河南,山東這些南邊地區,基本沒有起義軍。其次,當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的時候。
南京還保留了一套完整的政府機構,什麽六部,督察院,凡是北京有的,南京都有。再次,雖然說北方的大明正牌軍隊被打得七零八碎,潰不成軍。但是南方還有將近一百萬的正規軍。所以說崇祯皇帝,遷都南京,輕輕松松還占據大半江山,不敢說平定李自成,但是分庭對抗還是可以的。
問題來了,爲什麽崇祯皇帝沒有遷都呢?畢竟是皇帝好面子,遷都逃跑這種話怎麽能由皇帝來說呢。一來不符合祖宗禮制,二來不僅自己挂不住面子,而且還要背個棄守陵寢之名。遷都是肯定要遷的,不過不是從皇帝嘴裏說出而是從大臣提出,于是就上演了一出大臣請求南遷的大戲。
首先崇祯找到的是內閣大臣陳演,告訴他在早朝的時候說出來這件事,然後他在禦筆一揮,按章程規定一走,南遷就妥了。私下裏崇祯還暗自派人打探這一路的情況,做了很多准備,結果第二天,陳演叛變了,堅決不南遷,死守北京城。有人說了,皇帝說了都不算嗎?沒錯天下是姓朱,但是朝廷的決策,內閣還是占有很大話語權的,群臣都不同意。
皇帝他也沒招,難道就沒人跑出來,拍個馬屁,附和一下嗎,還真是沒有人。當皇帝當到這種地步,也真是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了。這就可以與我們上一個問題連接起來了,爲什麽朝中大臣沒有一個人願意,捐錢湊軍饷,保衛大明。爲何大臣們都不同意崇祯皇帝南遷,這其實都與崇祯皇帝的性格有很大原因。
三大明王朝的悲哀——性格缺陷的崇祯
崇祯皇帝之所以會把君臣關系搞得很僵,在亡國,這種緊急關頭都沒人願意幫助他的原因,就是因爲他的性格缺陷。曆史上但凡是亡國之君,都不會有什麽好的名聲,但崇祯皇帝卻恰恰相反。如果明朝不亡國,沒准還能拿個傑出皇帝獎。
崇祯自打登基以來,就像他的名字朱由檢一樣,他真的很節儉,龍袍打了很多補丁還在穿。他的皇後也是一直都穿著粗布衣服。政治上,一上台就清除了大宦官魏忠賢及其黨羽,爲東林黨人平反,而且勤務政務,不癡迷丹藥,不好色畢竟老爸是那麽死的。而且還沒有前面幾位老祖宗的特殊愛好,所以崇祯皇帝既談不上明君,也算不上昏君。
崇祯皇帝性格不好,原因是啥,皆是因爲成長經曆的原因。母親劉氏是一個比宮女才大一個級別選侍,地位卑微,在崇祯三歲時,就病死了,也有史料說惹皇帝不開心,被殺死的。父親朱常洛也僅僅做了一個月的皇帝,就死了。哥哥天啓皇帝朱由校做皇帝不行,做木匠卻是技術一流。
這兄弟兩也沒什麽感情,誰知道年輕的朱由校打著打著家具就死了。還沒留下皇子,這才在他的弟弟中選了一個最大的崇祯皇帝朱由檢。自幼父母雙亡,生活環境明刀暗箭無數,在加上突如其來的皇位,這個少年承擔的太多了。
我們都知道的崇祯皇帝生性多疑,明朝大將袁崇煥在不問青紅皂白的情況下,被他冤殺。還有就是崇祯皇帝不願意承擔責任,而且對于那些在戰場上拼死拼活的將軍士兵,只要打了敗仗,就是一句話作戰不力。一出事就殺大臣,敗了就作戰不力,在位期間內閣六部的官員換了不知多少位,擱誰誰心不寒。沒人同意南遷就是大臣怕擔責任,沒人捐錢,是因爲心都寒了。
其中崇祯最致命的性格就是意氣用事,李自成曾給崇祯寫過信,心中寫到,兩種解決辦法,一割據山西,陝西兩省,封他爲王,二兩百萬兩銀子,同時還爲他平定叛亂,抵禦後金。如果能實現當然是好的,結果大臣們不是不說話,就是與他對著幹,好好的機會白白浪費了。
就是這種情況下,還不至于亡國,因爲有一個叫李邦華的人提出將太子送到南京,來延續大明朝的香火,不至于一鍋端,雖然並非良策,但卻是個權宜之計。不過因爲多疑,殺掉袁崇煥,自毀長城後的崇祯又因爲多疑殺死了大臣李邦華。
1644年4月24日下午,李自成下令攻城,內無強將,外無援軍,其結果可想而知。統治了中國長達276年的大明王朝滅亡了,最終崇祯皇帝殺死妻子兒女,自殺在煤山之上。據說崇祯死後屍體在大街上扔了好幾天,原來的大臣們都躲得遠遠的,好像不認識一樣,這結局卻是挺悲慘的。
崇祯:"朕非亡國之君,爾等皆亡國之臣"、"諸臣誤我",這句話看似在推卸責任,但卻是也有一定的原因。到頭來還是崇祯皇帝自己逼死了自己,大明王朝的滅亡,也並非某個人的錯誤,而是沒能逃脫王朝興衰的循環。不過看到崇祯皇帝留下的遺言時,還是挺讓人欣慰的,“甯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這或許是無法挽救亡國的無奈,或是一個帝王最後的心聲吐露。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青年講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