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女孩子們爲了讓自己變得更美、更漂亮,幾乎從頭到腳把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進行了精心打扮,說到“從頭到腳”,首當其沖的就是發型,發型與發飾不僅能大大提高女子容貌的美豔,而且不同的發型還能夠體現出不同女子的年齡、性格等等。
在中國古代,女子對于發型的打扮也很看重,在不同的朝代,也演變出了各種各樣的發型。今天就爲大家盤點中國古代女子發型的變遷史,帶大家領略中國曆史上不同朝代女子的發型美和古典美。
先秦時期
舊石器時代
在舊石器時代,那時候的人們過著極其簡樸的穴居生活,每天都在花費心思去尋找食物,根本沒有想著去打扮自己的心思。因此在舊石器時代的人們,通常是披散著頭發。而“發妻”這一詞彙,便是由此而來。男子遇到了自己中意的女子,便會拿起棍子將她擊昏,然後拖到自己的洞穴中,與自己“結婚”,這也就是“洞房”的來源,而此時這位女子便是男子的“發妻”。
新石器時代
到了新石器時代,人們有了勞動的工具。在勞作的時候,披散著頭發會十分不便,軒轅黃帝的王妃——方雷氏,受到魚骨的啓發,發明了梳子。此後人們用梳子將頭發向後梳理,再綁起,這就是“束發”,也有一些人將頭發挽在頭頂紮起,這叫做“髻”。
青銅器時代
夏、商時期,就出現了用銅制作的梳子和發簪,到了戰國後期又出現了整理頭發的工具:梳子與篦子,這兩樣東西大多由竹子制成,梳子的作用是整理頭發,而篦子的作用是去除發垢和頭發上的跳蚤的蟲卵。
秦漢時期
秦朝時期
秦始皇掃滅六國,國家統一,在那個方方面面都要講究大一統的時代,女子的發型也開始趨于統一。當時社會最流行的發型是垂髻和墮馬髻。而在貴族婦女中盛行的發型是九鬟仙髻,九鬟代表著頭發環環相扣,如果環數越多,就代表這個女人身份最尊貴。
漢朝時期
而在漢朝時期,女子的發型變成了單環發型和垂雲式發型,還有對稱式。漢朝女子發型種類繁多,甚至高達數十種:淩雲髻、垂雲髻、迎春髻、神仙髻、望仙鬟髻、參鸾髻、黃羅髻、三角髻、三鬟髻、雙鬟髻、瑤台髻、墮馬髻等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型經過演變,逐漸形成了靈蛇髻和十字髻。其中靈蛇髻是曹丕之妻甄姬設計的,在《彩蘭雜志》中記載,一次甄姬正在梳頭的時候,看見院子裏面進了一條綠蛇,靈感一現仿照盤蛇的形狀設計了出來,由于美觀和新奇,越來越多的女子也開始跟風效仿,于是靈蛇髻流行開來。
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受到民族大融合的影響,這個時候傳統的樸素審美發生了改變,由樸素逐漸轉變爲了華麗,女子則喜歡在自己的發髻上裝扮一些華貴的裝飾品。更是出現了很多奇特發型,在《宋五行志》中記載,當時劉宋時期,有很多女子把頭發分爲三辮,在高高的拉環盤起來,稱之爲飛天髻。可謂是當時的殺馬特造型。
唐宋時期
唐朝時期
唐朝初期,身份高貴的婦女通常喜歡將發髻加高,到了唐朝中期,又流行出一種類似漢代墮馬髻的發型——倭墜髻,這種發型模樣類似低垂的薔薇花,一時間引得衆多女子裝扮。倭墜髻的制作方法通常是將頭發從兩鬓梳向頭部後面,然後向上掠起,在頭頂上挽成一個或兩個向額前方低下來的發髻。
由于唐朝時期,日本每隔幾年就派出“遣唐使”來到中國學習,因此很多文化都傳播到了日本,包括服飾、習俗、妝容等,還包括現如今日本女性在重大節日中穿和服時,所搭配的發型便是源自于唐朝的倭墜髻。
除了倭墜髻,在唐朝晚期,還流行一種叫做鬧掃妝髻的發式。白行簡曾在《三夢記》中描寫:“唐末宮中髻,號鬧掃妝髻,形如焱風散。”
宋朝時期
宋朝基本沿襲了晚唐風格,但是貴族女子梳高髻,平民則梳低髻。由于貴族女子特別愛高髻,但還嫌不夠高,到了南宋時就出現了假發,用來填充自己的高髻,以此使得發髻更高。1975年在福州南宋黃升墓中出土了高髻的實物,而這種高髻中卻摻雜了其他人的頭發,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假發”。
元明清時期
元朝時期
在元朝時期,由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下,貴族女子發型和漢族女子大爲不同,貴族婦女發型帶有本民族特色,而漢女們則保持原樣不變,元貴族婦女戴著高高的“罟罟冠”,漢族女子的發型依舊多變,而且多爲爲承襲唐宋時期的發型。
明朝時期
明朝初期,“桃心髻”是當時比較流行的發式,頗受社會婦女青睐。這些愛美的女性通常將頭發梳理成扁圓形,再在髻頂飾以精美絕倫的花朵。隨著時間的流逝,又演變爲金銀絲挽結,並且將發髻梳高,髻頂還用珠玉、寶翠等一些東西來進行裝飾。
清朝時期
到了由滿族人統治的清朝,貴族女子的發型又發生了重大改變。“兩把頭”(高粱頭)是最常見的款式,在康熙之後,又出現了一種滿漢文化交融的發式——“一字頭”、“架子頭”等等。因爲貴族發型比較複雜,又太費時間,到了清朝晚期,就出現了“大拉翅”,也就是旗頭,直接戴在頭上,省去了打扮的時間。
到了現在,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女子發型也逐漸更加多樣化,有傳統的中國辮、西方的大波浪、日韓式的燙染等等衆多發型。古往今來,追求美對于每一個女人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發型的塑造更是受到女性朋友們極大重視。
大家更喜歡哪一個朝代的發型呢?歡迎的大家評論,說不定您的評論就被您樓下的托尼老師看見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