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斯涅克原本是一名普通的作家,后因发现黄金圈法则而名声大噪,这条法则解释了为什么诸多成功人士能够拥有他人无法拥有的感染力。
許多著名的企業家、創業導師都是它的追捧者。比如,喬布斯將黃金圈法則應用到“Apple”上,打造出了一款暢銷全球的移動電子産品。
接下來,我們具體了解一下黃金圈法則。
黃金圈法則中的3個要素
01.What:做什麽?
當我們想要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肯定非常清楚自己要去做什麽。也就是說我們知道自己要達到怎樣的目的,看到怎樣的成果。
02.How:如何做?
我們去完成某件事的方法,也就是如何去做這件事。比如,核彈工廠擁有專利技術、獨特工藝和特殊流程,所以它能夠生産出核彈。
03.Why:爲什麽?
看似我們都知道自己平常所做事情的目的,實則不然。
比如,老師和家長都說好好學習才能找到好工作,那麽“找到好工作”是你要“好好學習”的目的嗎?不是,它只是一個成果而已,僅是你“好好學習”之後的成果,而不是你要“好好學習”的目的。
黃金圈法則裏的“爲什麽”是指:你的目的是什麽?你的動機是什麽?你的信仰是什麽?你爲何而工作?爲什麽其他人需要在乎這些?
概括的說,黃金圈法則的核心是發現事物的本質。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去收集木頭,也不要指揮他們做這個做那個。你只要教他們如何渴望大海就夠了。——《小王子》
正如《小王子》中的名言,收集木材是“What”,造船是“How”,對大海的渴望才是“Why”!
“Why”是撬動一切的根基,以“Why”爲中心,以3個元素爲基石,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模式。
黃金圈法則中的兩種模式
01.大衆模式:由外向內,從做什麽開始
這是一個從清晰事件到模糊理念的過程,這也是大多數人的思考和行爲模式。我們往往只著眼于“做什麽”,至于“爲什麽”要這麽做卻很少有人能答出來。
比如,你向別人介紹自己的職業是水管維修工,如果別人突然問你爲什麽要當水管維修工時,你會不會很懵。
02.非凡模式:由內而外,從爲什麽開始
這是一個從模糊理念到清晰事件的過程,只有那些非凡的領袖和企業才會使用這種思考和行爲模式。
他們的想法都是從“爲什麽”開始,向外擴散的。
對比兩種思維模式,我們會發現“大衆模式”基本不需要思考,直接去做就行。而“非凡模式”卻需要深度的思考自己的目的。
比如,世界上第一家發明Mp3播放器的公司是一家總部設于新加坡的科技公司,這項劃時代的發明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可是現在的人們只知道蘋果公司生産的Mp3最有名,誰還會記得那個新加坡的公司,爲什麽呢?
來看看他們的廣告:新加坡公司說“容量5G的Mp3播放器”,蘋果公司說“把1000首歌裝進口袋”。兩句廣告其實說的是同一個意思,但前者只是告訴大家這産品“是什麽”,而蘋果卻告訴大家“爲什麽”需要它。一個在What層,一個在Why層,結果不言而喻。
不管是個人還是組織,最擅長做的事情總是看到表面、描繪表面、應付表面、操作表面。
但如果我們反其道而行之,從核心出發,使用“非凡模式”來思考問題,由“Why”到“What”,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兩種模式的不同之處
01.理性的闡述事實更適合解釋與說明
當我們由外向內溝通時,人們能理解大量的複雜信息,但不會激發行爲。
比如,在這個人人都講求學習的時代,如果我們想要獲取知識提升自己,第一反應便是多讀書。
我們可能會去買一堆書,每天有空就埋頭苦讀。然而,讀書確實能讓我們收獲到很多知識,但是努力讀書並不會讓我們愛上讀書,這只是一個強迫性行爲。
02.感性的表達想法更適合溝通與說服
當我們由內而外溝通時,我們可以很好的調動情感,直接同大腦負責控制行爲的部分進行溝通。
學會從爲什麽開始,由內而外,改變固有思維。吸引人們的不是你做了什麽,而是你怎麽做。
什麽時候使用黃金圈法則?
學習、商業、溝通…..你會發現黃金圈法則幾乎能夠應用到生活的每個場景中,俨然它是一個底層規律。
對比一下可以發現,西蒙總結出的“Why、How、What”三元素竟然能夠與中國文化中的“道、法、術”對應起來。
但相比于中國傳統的表述,西式模型顯得更加具體形象,便于理解應用。
既然黃金圈法則的內容我們已經知道了,什麽時候該使用它呢?
我們先要了解思考陷入表層的特點。
特點一:焦點外控
高露潔是我們都熟悉的牙膏生産企業。20世紀70年代,它只生産兩種牙膏。靠這兩種牙膏,公司利潤就高得嚇人。
然而,到了2011年,它的牙膏品類暴增到了32種。引起變化的原因並不是人們真的需要這種牙膏,而是因爲外界巨大的競爭壓力。
同樣,在競爭更加激烈的手機行業,各大品牌都在不斷地推出新品,但這些新品“換湯不換藥”,只是在樣式、配置、性能上發生了一些變化。
唯獨蘋果公司不爲所動,它的焦點始終在自己的産品身上,並且只有一款手機,一旦推出就顛覆行業,從而久久維持自身在行業的優勢位置。(喬布斯出走後,蘋果公司的“Why"也淡化了)
總而言之,一定要保持定力,不要輕易地將精力投入到應付表層的變化上去,而要放到裏層穩固核心能力,把焦點牢牢地把控在自己手中。
特點二:表面安好
如果看不到問題的本質或背後的原因,我們就會把焦點放在最表層的麻煩上。只要消除麻煩,表面看起來安好,就相當于把問題解決了,但是從長遠看問題會越來越多。
比如,老師治理學生抄作業這件事就很典型。每次抓到學生抄作業,老師便會火冒三丈,叫家長、體罰、作業加量等處罰措施層出不窮。
將學生處罰完了,學生確實不敢再抄作業。看上去表面安置好了,但問題的根源並沒有解決。
老師只是不讓學生去抄作業了,她卻並沒有幫助學生掌握不會的知識點,幫助學生提高聽課效率。學生雖然不抄了,成績仍然上不去。
消除表面的麻煩,往往直接簡單、見效快,但它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只是暫時掩蓋問題罷了。
特點三:路徑單一
通過表層向裏層看,往往只能看到單一的路徑,而通過裏層往表層看,就是另外一番風景。
比如,《好好學習》中出現過一個案例:公司要在一個高校招聘,派一名實習生到該校去發宣傳海報。
從表層看,實習生只需要把海報發到學生手裏就可以了,這是最爲直接單一的路徑。但是這名實習生很聰明,他認爲發海報不是爲了發完,而是爲了宣傳招聘。
所以他做了以下三件事:
1.到教務處找老師幫忙,把通知發到學校官方QQ群裏。
2.找到學生會相關的負責部門,得到許可後把海報放到了一樓展板上。
3.經過老師同意,把海報貼到了主樓宣傳欄上。
他從“Why”的角度出發,立即得到好幾條新的途徑。事實證明,他們公司的校園招聘會現場確實很火爆。
通過以上三點,我們可以得到:凡是開始追求“表面安好”,只能看到“一條路徑”,或是被外界耍得團團轉,就應該提醒自己啓用“黃金圈法則”了。
使用“黃金圈法則”
從”Why“開始
對于某些事,我們只需要想通一次就可以了,但對于那些需要長久堅持做的事情可能就行不通了。
比如,你想要養成的習慣或想要熟練使用的技能。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曆,某天突然想明白了某件事的意義(Why),然後我們激動地制定計劃,准備大幹一場。但沒有幾天,我們的激情褪去,慢慢走向懈怠。
人是懸挂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韦伯
正是因爲看到了意義,我們才開始充滿激情地行動,但是爲何過一段時間,人們的激情就開始減退了呢?
原因是:如果我們每一天都做一樣的事情,隨著時間推移,大腦會不自覺地把行動的意義進行簡化,從而減輕認知負擔。
但後果就是,大腦關注的焦點從“Why”層轉變到了“How”層或“What”層,行爲動機被偷偷換掉了。有句勵志名言說得好:“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裏的“不忘初心”其實就是“Why”層。
比如,我曾經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加入了一個打卡群。本來我的初衷是提高英語水平,結果卻簡化成了每天往群裏打卡。爲了完成而完成,怎麽會有動力?
絕大多數人每天一睜眼就一頭紮到具體的“How”和“What”中去了,順從習慣、思維定式,沿著別人設定好的路線走,渾渾噩噩地了卻一生,卻很少思考“Why”。
你要知道,大腦爲了回避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這是最根本的天性,而我們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克服天性的過程。
所以,現在從“Why”開始,找到新的自己,從平庸走向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