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颜渊》中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一諾值千金,承諾就要守信,這是爲人之本,諾而無信,就得不到別人的信任。
何況一紙契約在手,既然應下了那麽便要堅守。
在電影《鬥牛》中黃渤飾演的一個抗戰時期一小人物牛二,他獨自一人堅守一紙一契約六七年之久。
他面對一次次困難,他去而複返,只爲護著那答應別人照看的一頭奶牛;孤獨堅守,留在老地方很多年,只怕回來找牛的人找不到。
他其貌不揚、膽小如鼠和貪生怕死,但是他爲了那一張被迫簽下到契約,一守就是很多年。
故事的開頭一個山村經過血腥的掃蕩,全村只剩一個老鄉和一頭奶牛,其他村民全都被日本人給殺害了。
而這個幸存的老鄉叫牛二是這個村裏的一個破落戶,那頭奶牛則是國際友人捐贈給八路軍給傷員提供營養的。
由于日軍的突襲,八路軍緊急撤退,臨行時不得不把奶牛托付給村民們照看,但是奶牛與村裏的牛不一樣,一看就是外來的,村民們都怕給自己帶來災難,于是通過抓阄選擇養奶牛的人。
寡婦九兒幫牛二抓阄,最後這個重任落到了牛二頭上。
牛二起初不願意養,但村長以把九兒嫁給他爲條件說服他,就這樣照看奶牛的任務牛二就接下了。
人人都求自寶保,沒有誰願意淌那趟渾水。
牛二孑然一身,無牽無挂,何況村長還把九兒許給他,他便簽了那份契約。
這承諾一推二就,就定下了。
大難臨頭各自飛,何況一個村子只剩了牛二一人。
誰又還會記得那個承諾,硝煙中醒來只想著離開吧。
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面對曾經許下的承諾,他的選擇又是怎麽樣的?
戰爭的無情,使得村裏的村民都橫屍遍野,只剩下牛二和奶牛幸存。
牛二本打算帶著奶牛走,可是奈何它一直原地不動,這時又有一批鬼子進村,奶牛叫了兩聲驚動了鬼子,牛二爲了自保就逃走了。
逃到山上發現自己兜裏的那一紙代養奶牛的契約,他在再三的內心掙紮下還是決定回去救奶牛。
他在山村的小巷小洞間穿梭,他躲著靜候時機,但是看到鬼子安的炸彈有人誤闖,一瞬間就上了天,他怕了就又一次逃了。
但是想到答應了的事就要做到,他回憶著自己接到這個任務的場景,還是再一次鼓足勇氣,再一次來到奶牛的面前,他正准備帶它走,可是它如倔驢般不挪動,牛二最後被鬼子發現且被抓,險些喪命,這時一支八路軍路過對鬼子進行了掃蕩,並迅速撤離,牛二與奶牛得救。
好像在人類的道德體系中,誠實守信的理念是最重要的基本理念之一。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遵守承諾就像深入靈魂的烙印。
亦或是那麽有一刹那牛二覺得那奶牛是他與九兒唯一的聯系了,他想護著它吧。
危機重重,他突破自己膽小畏懼心理,幸得幸運遇見八路軍。
牛二就想著帶著奶牛度日子等待八路軍回來領奶牛,可是又有一群逃難的人出現了,牛二本來好意接濟這群因爲鬼子而逃難的人,他擠奶牛的奶給他們喝,可是奈何人太多了又很久沒吃飯了,所以根本不夠。
奶牛由于一直不停的被擠奶已經生病了,而逃難的人並不適可而止,還想殺了奶牛吃肉,牛二自然是不同意的。
逃難人中的郎中裝好人把難民們遣走,他便騙牛二說可以醫治奶牛讓他去取藥。牛二本來還高興著去了,可是一想不對跑回去郎中和幾個難民已經准備殺奶牛,正在牛二寡不敵衆時,奶牛被刀劃傷驚擾了,奶牛發狂般掙脫了繩索。
奶牛跑到了之前鬼子在周邊布滿地雷的塔樓上,牛二也在那裏找到了它。
郎中和難民們就打算再一次抓奶牛,可是觸碰了地雷,就這樣他們都被炸死了。
牛二再一次守護了奶牛,他便帶著奶牛去他以前山上挖的洞。
戰火紛飛,人群四處逃亡,饑餓吞噬人心底最後的善良。
可是牛二他一直堅守心中那座堡壘,他不越雷池,他只是個普通人,盡全力力去守護那個諾言。
看著看著奶牛或許是他最後的陪伴了,他恨救了一群不知好歹的人。
奶牛也像通了人性,或許它也知道牛二的守護了吧。
承諾一開始不必動聽,只有行動夠真就行。
影片的結尾是,他在那裏等著八路軍回來領奶牛,一等就是六七年,等來了中國人名解放軍,他激動的跑上去拿出契約書,歸還奶牛,但是軍人也不認識契約中的隊長,因爲已經過去了那麽多年,便替那個八路隊長把奶牛贈送給了牛二。
牛二還讓那名軍人給他寫了“牛二之墓”四個字,便帶著奶牛回到山上的洞,打算終其一生與奶牛相伴不再下山。
平凡而樸實的人,或許有些一根筋,但是就是這樣簡單的心思在如今社會已經很難找到了。
人際關系最重要的就是真誠,不如果沒有把握就不要輕易許諾,答應了別人就一定要做到,不要讓你自己的話變爲“一文不值”。
一紙一契約,最純樸的堅守。
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做一個爲自己語言負責的人,成爲一個誠信者。
圖片來源|《鬥牛》劇照
作者|君羽
自由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