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給大家分享一下過去老一輩太極高手對骨節的心得體會:
「骨節鬆開。」
「肌膚骨節,處處開張。」
「周身一齊合住勁,且周身骨節各處與各處自相呼應而合,
如手與足是也。
「說合則周身一齊扣合住方佳,至於周身骨節,如左右肘,
左右肩,上下各處名目相合者,各自一切照樣合住。」
「手與足,肘與膝,肩與胯,上下、左右、前後,運轉停
勢時亦各呼應對齊,開則俱開,合則俱合。」
「骨節要對,不對則無力。」
「骨節齊鳴。」
那麼,骨節到底是什麼呢?
生理學之所以把骨頭相連的位置命名為關節,俗稱骨節,
關:重要的轉折點或不容易度過的一段時間,比如關門、關機、難關、關卡。
節:指物體各段之間相連的地方,如竹節,引申的含義是事物性狀發生變化的關鍵點。
骨骼的功能,是支撐人體站立!
怎麼辦?「設置」關節,既能直立不倒,又能自由地活動。
事物都有兩面性,關節在保障人體靈活性的同時,也有一些副作用,那就是它非常嬌氣,很容易阻礙氣血的運行,這其中的機理,就不展開說了,有興趣的可以自行研究。
我們練太極拳,說白了就是為了擺弄、活化關節,哄它開心,在氣血通過時不要進行阻撓。如果還用跨欄打比方,練拳就是降低欄杆的高度,或者把欄杆改造成橡膠的,即便是絆住了氣血,影響也不大。
那麼,我們該怎樣「打點」關節呢?
在練拳的過程中,關節的角度最好保持鈍角,銳角的狀態越少越好。尤其是定式的時候,更要注意。比如:臀部不低於膝蓋,保證膝關節呈鈍角;臂儘量撐圓,保證肘關節是鈍角。保持鈍角有什麼好處呢?想想高速公路為什麼沒有直角和銳角轉彎吧!
儘量擴大關節的活動範圍,尤其是平時活動不到的角度和方向。比如;手做抓握動作較多,手指手腕一般是向內活動,在練拳的時候,就要舒展手指,讓腕關節向手背方向折;腳趾關節一般是向上彎,練拳時就要反其道而行,向下扣地。再比如,胯上的幾個關節活動少,就要通過限制腳和膝蓋來強制開胯。
儘量把肢體放長。太極拳的運動特點之一就是身肢放長。在開步時,腿多向外伸,拉開髖、膝和踝關節。打開手臂時,一定要有意識地向外延展,以便活化肩、肘、腕及手上的小關節。特別提醒丹田沒有感覺的拳友,千萬不要拘泥於沉肩墜肘和一味地放鬆還有一個原則不能違反,那就是無論腿和臂伸展到程度,萬不可繃直。
太極拳中所講的人體九大關節是哪幾個部位
腳:
腳為周身、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九大關節之根基。武禹襄《十三勢說略)曰:「其根在腳……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勁起於腳根」。從太極拳的經典著作中,可見腳在太極拳中的根基作用,太極拳人不可不重視腳的訓練,不可不重視腳為根之地位。習練太極拳必須有一雙太極腳。要雙腳乎松落地,與大地融為一體,不踩力,不抓力,十個腳趾都要舒松。
踝:
腳與踝相接,也叫踝子骨、腳腕子。松腳不松踝管道不通,影響周身放鬆,不能松貫到頂,不能節節貫串松到手指。松腳的同時,踝不著力,有熱脹感,膝部位得到放鬆。從腳松向上,踝部松,節節貫串,周身鬆通。
膝:
滕是太極拳家關注的重要關節。膝之作用在拳術應用中也十分重要,它是大腿與小腿間承上啟下,陰陽變動之樞紐。
膝在拳套路里勢勢負重,各種步法缺膝難成,象坐步、弓步、馬步、歇步等等,還有的拳勢扭動雙膝,常此下去膝關節不堪重負要出毛病。
胯:
松胯是拳家之常識,凡練拳人都注意松胯,也互相提醒松胯。胯不松,兩人較技,措手便輸,這是最好的檢驗。
切忌技擊時閃腰移胯,隨意扭動雙胯,左右旋轉似跳,不能放鬆雙胯,扭動也是僵滯,易受人制。
腰:
拳友接受空腰的理論以後,要解決如何將腰練空的拳法拳藝。首先練拳時不想腰,不要腰。在遇有上下、左右、轉身的動作時,不要以腰帶手腳坐腰轉身,而是以松腳鬆腰解之。轉身時不轉腰轉不過去,請不要轉,以松腳轉身,轉不過去不轉,在重心上找問題。
肩:
在太極拳套路中沒有肩的單獨拳勢,在技擊訓練中,有肩靠一技,外三合之首即肩與胯合。
在太極拳套路中,無肩難以成為拳,每勢每動也離不開肩,肩之重要顯現在拳勢套路之中。拳家在盤拳實踐中深深體會到肩寒全身僵,肩緊全身滯。肩也是呼吸的總「氣門」,寒肩氣上浮,腰緊受制。
訓練鬆肩不是短時間可奏效的,要天天注意鬆肩,盤拳勢勢鬆肩,在陰陽變轉鬆腰的同時也應鬆肩,一招一式肩松沉不著力。在預備式時,雙肩從夾脊左右意松至肩,然後雙肩下松。經常注意動則鬆肩,可以達到鬆肩之目的。
肘:
太極拳要求鬆肩、垂肘,肘自然下垂,垂肘,肘不著力就是。太極拳修煉中以垂肘為佳,練拳垂肘,日久,肘自然下垂,有「一肘松到腳,巨力難進身」之說。象「十字掌」、「金雞獨立」等勢,手高舉過頭,肘形上提,但仍有下垂之意,不可著力。
腕:
太極拳的腕骨均應鬆開,腕應靈活,還要虛松,不能著力。以松腕取勝,腕有力全身受制。
腕不能孤立鬆柔,要配合鬆肩,垂肘,展指松腕。指不展腕不好松。垂肘,展指松腕,先展指,手鬆開,腕自然舒松。
手:
以太極手修煉太極拳。按拳理拳法的要求,練家的手應為「形於手指」、「妙手空空」,舒掌展指,指關節也要節節鬆開。
在中手的運用變化多端,分為拳、掌、勾、爪、指等五類,五類手法中,演變出百餘種用法。太極拳手法有四:掌、拳、勾、指。
太極拳骨架和關節的妙用
太極拳作為一種古老的拳術,不僅因為它在技術上保留了跌,打,摔,拿兼施並用的手段,而且還在練習方法上對人體各大關節進行嚴格的訓練,從而達到太極拳一動無有不動,節節貫串,勁起腳跟,完整一氣的要求。通過這種訓練,充分體現出太極拳剛柔相濟的特點。
大家知道人的全身由二百多塊骨骼組成,而其中最主要最重要的有十三大關節,即上肢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身體軀幹的脊椎關節。下肢的胯關節,膝關節,踝關 節。只有讓全身十三大關節同時協調運動起來,才能達談到發勁乾脆,化勁乾淨的效果。而達到這一效果,就必須對各大關節進行專門訓練。
第一腕關節
腕關節是全身最靈活的關節,也是在技術中發揮最大作用的關節。其他各關節運動須在腕關節引導下才能完成,因此它的靈活程度的大小,就直接影響我們技擊水平的高低。
那麼如何對它進行訓練呢?陳鑫說太極拳唯「開合」二字,又說「一處有一處開合,處處各有開合」,那麼腕關節上同樣存在開合。什麼是腕關節的開合呢?那就是順逆纏。通過順逆纏的一往一來,就形成開合。同時在順逆纏中,分清五個手指的作用。順纏由小指領勁開始,逐步過度到大指。逆纏由大指領勁開始逐步過度到小指。這就是我們在練拳中對於手腕上的動作必須分清順逆纏,必須分清五個指頭的關係,並從拳式中抽出一二式,如懶扎衣等等,專門對順逆纏絲進行訓練,只有這樣才能在推手中真正體現出掤,捋,擠,按,采,列,肘,靠八門勁別。
第二 肘關節
肘關節在上肢關節中其靈活程度僅次於腕關節,但其打擊力遠比腕關節大。武諺說「挨十手,不挨一肘」,因此只要加強其靈活程度的訓練,就可以讓肘關節發揮出更 大的打擊作用。那麼如何對肘關節進行訓練呢?如何體現八門勁別中的肘勁呢?陳式太極拳術語中對肘有寬面窄面之說。窄面即肘尖,寬面即指除肘尖之外的部份。 根據壓強原理,窄面打擊兇狠,如穿心肘。寬面打擊柔和,如退步壓肘。除寬窄面外,又分上下左右前後六面。其動作路線與腕關節一樣,分為順逆纏,以達到肘開 合的目的,而最重要的是要墜肘沉肩,即在練拳時,時時刻刻注意肘的下墜,保持肘不貼肋,肘不離懷。
陳式太極拳又講究五弓合一,五弓之一的手弓,即腕肘肩等關節組成,而肘為弓把。只有在練拳與推手時腕肩對稱,肘關節除了下墜之外,微向外澎漲。通過這樣的勁路,讓發出來的勁力才能完整,而肘關節也就充份體現了輕沉兼備的特點,因止拳式中的退步壓肘,倒捲肱,肘底捶,六封四閉等動作,須專門抽出訓練,以幫助肘關節達到順逆開合的目的,彌補手出隅後,肘作為第二度防線的功用。
第三肩關節
肩 關節是上肢關節最不靈活,但同時也是打擊力量很大的關節。陳式太極拳術語中「有俯肩一靠破銅牆」之說,至今仍然留有充分體現肩關節威力的迎門靠,與通過迎 門靠變化出來,用肩關節進行的拿法,跌法,因此要發揮肩關節的作用,就必須對肩關節進行專門訓練,使其能協調腕肘關節的運動,而發揮其功效。
肩關節的運動,首先強調沉肩墜肘。通過沉肩拉開肩關節,通過沉肩去掉自身拙力,而產生太極勁, 這就要求我們在練拳和推手時,隨時注意沉肩。每式動作完成後,以手領勁肩微微地往下一鬆,以檢查自己肩關節是否做到了松沉的要求,同時在練拳中,肩部特別 不能妄動,有些人在練拳中常常以肩的晃動,來表示自己的拳法練得很柔和,其實這是一種病象,因為肩與胸存在開合,這種妄動,恰恰打亂對肩的拉開的順序,在 肩需要開時無開,需要合時無合,因而是必須克服的。
第四 脊椎關節
脊椎關節是整個人體中,最重要關節,同時其骨節運動程度的大小,直接關係到太極拳藝術的高低。陳式太極拳術語中有「氣貼脊背,力從脊發「之說,可見脊椎關節的重要性。
脊椎關節就是我們所說的五弓之一的身弓,也是最重要的弓。它的弓梢以頸椎第一節為準,下以尾閭骨最後一節為準,中間以丹田對應之命門為弓把,整個脊椎運動是 呈斜向圓弧運行。那麼如何掌握脊椎關節的運動呢?這就要求我們練拳時上以百會領勁,虛虛領起,下起尾閭,形成一個上下對拉之意,這樣就可把脊椎拉長。但僅 僅拉長是不夠的,因為沒有脊椎關節為主宰的胸腰開合,那就失去了太極拳的」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的要求,因此在練習拳中,除了上下對拉之外,還需令胸腰如 九曲珠無微不至。加強胸腰的開合運動,這樣日久就可以做到氣貼脊背,力由脊發。
第五胯關節
王宗岳《太極拳論》中有雙重之病未悟,必於腰腿求之。這其中腰腿實則指胯而言。陳式太極拳術語說」往返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也仍是指胯而言,就是說在一進一退,左顧右盼之中,需要通過胯來更換一次虛實,這樣才可做到進退自如,在散打實戰中出奇制勝。
下肢的虛實是通過胯來轉換的,上肢的輕重則也是通過胯來轉換的,上下相隨也是以胯為中心,可見胯也是人體上下運動的總樞紐。 陳鑫說「變換虛實需留意」,充分說明胯在整個螺旋運動中的樞紐地位。陳式太極拳對胯關節的訓練。是在練習中要求胯關節進行襠走下弧的運動,通過襠走下弧, 逐漸拉開胯關節,同時要求在每踢腿,每收腳,每出腳中做到曲膝松胯,身體下沉,而不導至身體上浮。陳氏太極拳說「虛實開合,起落旋轉」,可以包括整個太極 拳,而其中精義又實在是一個胯。
第六 膝關節和踝關節
膝關節是全身最難予以拉開的關節,同是也是比較靈活,而且打擊力量很大的關節。如能靈活運用,往往能出奇制勝。陳氏太極拳中有撞膝,頂膝,扣膝,跪膝等幾種 用法。膝關節與胯關節其實不可分,腰襠運動中的扣膝圓襠,就是說膝要扣,而襠要開。膝關節除了要互相對照之外,向上還應虛虛對準自己的手肘,以形成上下對 稱之意。
對膝關節的訓練,並無特殊的方法,只有通過長期的,大量的練拳,並在練拳中做到曲膝松胯,扣膝圓襠,才可能真正拉開膝關節。
踝關節是人體直接接觸地面的關節,也是人體自身巨大力量的來源。陳式太極拳有「勁起腳根」。只有勁起腳根,通過腰襠的轉換,以手領出,這才是完整一氣的太極功。其功夫純者可以發人丈外,同時踝關節向上與手腕關節虛虛照應,達到上下相隨,足隨手運的要求。我們這裹所說的踝關節,是包括足趾在內的大總成,與手腕關節一樣也需要分出順逆纏。其由大指領勁逐步過渡到小指為逆纏,由小指領勁逐步過渡到大指為順纏,練拳中尤須分清。
以上所談十三大關節,基本上包括人體的主要部份,而且也可視,可感,較易為人所接受。但是如何把這十三個分開的關節連在一塊,以達到一動無有不動,節節貫串,周身完整一氣的要求呢?
陳 鑫說「一舉動,周身要輕靈」。例如起勢到金剛搗椎,這一勢未起勢時,身體直立,頭虛虛領起,含胸塌腰,沉肩墜肘,雙膝微屈,待手領起後,身體螺旋下沉,而 勁起腳根,以手領之,脊椎微微斜向轉動。這樣每一勢都參照練習,日久就可以達到一動無有不動的感覺,但尤需注意的是,不能只是氣沉丹田,因為貴在意,不在 氣,在氣則滯。氣以直養而無害,因此又說太極拳是一種意識拳,除了掌握好十三大關節運動外,還需通過鍛練,使自己的意識「活似車輪」,而身法「立如平 淮」,這樣練拳就可事半功倍,而取得滿意效果。
以上這篇文章,不但可作為檢查自己拳架的的尺子,而且裹面還可找到很多重要的概念,譬如,節節分家要注意的地方,胯在腿虛實轉換時的重要性(不是簡單的一腿蹬一腿曲的重心轉移),等等,都值得我們參考。
更多運動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運動大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