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三國演義》中記載劉備三顧茅廬時曾經向諸葛亮的仆人自報家門,稱“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求見臥龍先生。”這一段並非是小說家言,曆史上劉備在此時的官職確實如文中所言。在這一段略顯冗長的頭銜中,我們不難發現包含了官職、爵位、執掌三重信息。在戰火連天的東漢末年,劉備可謂是亂世英雄,這些頭銜都是他白手起家,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成果,既是榮耀的象征也是地位的標志。東漢政府雖然衰微,但是傳統的政治秩序依舊得到了保留。官銜代表等級,爵位突出身份,執掌決定權力。每一重頭銜都彰顯了他在大廈將傾的東漢政壇中所扮演的角色,決定了他未來的前進道路。而這些官職在東漢的地位究竟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來。
亂世英雄劉備的官場履曆
漢代是中國制度建設的草創時期,中國最早的文官制度就是在這一時期有了較大的發展。西漢時期,國家上層以三公諸卿爲核心架構,地方上以太守和王國相作爲封疆大吏。官員允文允武,大夫掌兵、侍中披甲的情況屢見不鮮,將軍多以種類繁雜的名號冠之,僅代表職務。東漢時期,三公的地位有所下降,地方上刺史的權力不斷上升。靈帝時期黃巾軍戰亂頻繁,刺史的威權不足,有多人死于亂軍之中,靈帝于是采納劉焉的建議重新設置州牧,地位在刺史之上。軍制方面也初見規模,據《後漢書》記載:“將軍,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骠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又有前、後、左、右將軍。”到了東漢末年由于戰亂的需要,各地刺史牧守基本上都會享有將軍的稱號,以便于組織軍隊平叛。
劉備原本是劉姓皇族的沒落宗室,已經失去了王侯的貴族身份。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在郡中任官,所以說劉備也是家學淵源的官宦子弟。適逢黃巾軍起義,劉備毅然從軍走上了仕宦之路。《三國志》記載劉備在三顧茅廬之前的履曆爲:
“靈帝末,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
後至下邳遇賊,力戰有功,除爲下密丞。複去官。後爲高唐尉,遷爲令。爲賊所破,往奔中郎將公孫瓒,瓒表爲別部司馬,使與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紹。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
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謙遣使告急於田楷,楷與先主俱救之。謙表先主爲豫州刺史。
建安元年,先主領徐州。袁術來攻先主,先主拒之於盱眙、淮陰。曹公表先主爲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
呂布自出兵攻先主,先主敗走歸曹公。曹公厚遇之,以爲豫州牧。
生擒呂布。先主複得妻子,從曹公還許。表先主爲左將軍。”
從劉備的履曆當中可以得知,劉備的升遷主要是以軍功爲主。從縣尉、縣丞——縣令——王國相——刺史——鎮東將軍——左將軍。幾乎是一級也沒有錯過的穩步提升,不僅將官員秩級升了上去,還實現了從地方官到中央官的轉變,成爲了中央大員的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
劉備得以成爲左將軍是因爲和曹操共抗呂布,最終協助曹操誅滅呂布,和曹操一起回到了許都受封。這一階段是劉備首次進入中央,也是和曹操之間相對良好的時期。曹操十分器重劉備,出則同輿,坐則同席。曹操也在後來發出了感慨雲:“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這些都是史書所載,並非是小說家戲言。那麽,曹操真的放心授予劉備實權、重權嗎?答案如何,就要從劉備的官職頭銜說起。
首先是左將軍,如筆者前文所述,左將軍是漢代“前、後、左、右將軍”之一,位比三公。這一官職在西漢就已經出現,掌握軍權,一般是由皇帝最信任的外戚擔任。西漢元帝時期,後宮馮夫人之父馮奉世(字子明)憑借軍功出任左將軍,诏曰:
“左將軍光祿勳奉世前將兵征討,斬捕首虜八千余級,鹵馬、牛、羊以萬數。賜奉世爵關內侯,良邑五百戶,黃金六十斤。”
孝元皇後王氏兄弟王商憑借外戚擁立之功出任左將軍,《漢書》記載:“王商爲外戚重臣輔政,擁佑太子,頗有力焉。元帝崩,成帝即位,甚敬重商,徙爲左將軍。”由此可見,西漢時期的左將軍有指揮作戰的權限,並且可以參與中央朝政。
到了東漢時期,左將軍一直也掌有兵權。董卓入京之後,爲了進一步穩固權力,將弟弟董旻冊封爲左將軍。《後漢書》雲:
“以弟旻爲左將軍,封鄠侯,兄子璜爲侍中、中軍校尉,皆典兵事。”
除此之外,東漢最著名的左將軍就是靈帝時期的名將皇甫嵩。皇甫嵩是靈帝時期的名將,平定黃巾軍之亂的功臣,同時也是曹操、劉備等人當年的頂頭上司。靈帝中平五年,
“涼州賊王國圍陳倉,複拜嵩爲左將軍,督前將軍董卓。”
由此可知,東漢時期的左將軍不僅要直接參與作戰還有督軍的職責。因而劉備作爲左將軍是有實權在手的,可以掌控部分軍隊。但曹操是政壇高手,他這樣安排還另有深意。皇甫嵩是劉備等人的前輩,在漢代能夠擔任前輩名將的職務是非常光榮的事情。比如伏波將軍馬援就以西漢的伏波將軍路博德自比,認爲自己“功薄賞厚”,不及路博德開置七郡的功勞,由是發出了“馬革裹屍還”的豪言壯語。任命劉備爲左將軍,從情感上也是希望他能夠向皇甫嵩看齊,平定四方。但曹操在劉備之前還將左將軍一職封給過呂布,這也是在提醒劉備不要步呂布的後塵。所以,簡而言之,劉備出任左將軍,的確可以行使這一官職的權責,並非是傳統意義上講的虛職。
其次是豫州牧,曹操雖然賦予了劉備左將軍的官職,可內心中也時刻提防著劉備。只要沒有地盤,左將軍就是曹操手中可以操縱的將領,永遠無法成爲割據一方的軍閥。豫州牧是當時豫州境內的最高軍政長官,是毫無疑問的封疆大吏,職權遠超于劉備之前的豫州刺史一職。如果劉備能夠出任,那便能夠隨時以左將軍的名號召集部隊,以豫州牧的身份指揮作戰。同時豫州可以保證後方軍械糧草的供應,不需要再由中央按照左將軍出征的標准負責籌措軍備。但是,曹操表奏的是“領豫州牧”,也就是在許都之中遙領職位,享受相應的級別待遇卻不能到任。這就使得“豫州牧”真的變成了顯示身份的光榮稱號,沒有實際的地方行政權力。而且,曹操也不擔心劉備會悄悄潛逃至豫州就職。因爲當時的豫州並不受曹操的直接控制,是屬于豫州刺史郭貢的勢力範圍。郭貢其人,曆史上著墨不多,只知道他與曹操的關系十分緊張,在曹操討伐徐州時會同張邈攻打曹操的腹地,沒有得逞後引兵而還。據《三國志》記載:
“豫州刺史郭貢帥衆數萬來至城下…… 貢見彧無懼意,謂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
所以,曹操將該地冊封給劉備第一無後顧之憂,第二也是以此爲餌,日後劉備如果真心歸順,就會爲曹操身先士卒奪回豫州。只可惜,曹操的陰謀最終也沒有得逞。這也解釋了爲何劉備借口討伐袁術逃離許都後,沒有去他擔任牧守的豫州,而是“殺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而身還小沛”。主要就是因爲當時的豫州由郭貢占領,而且劉備也沒有實際的影響力,倒不如前去自己深耕熟耘的徐州,更容易進一步發展。
第三,是宜城亭侯的爵位。漢代後期由于侯爵分封過多,于是改變了漢初列侯的分封細則。在原本享有一縣的列侯之外,增加了亭侯,鄉侯的等級。宜城位于荊州南郡,物産豐饒,從東漢之初就作爲侯國存在,東漢中期成爲了宦官孫程的侯國。在東漢末年,宜城是劉表的屬地,曹操分封此處給劉備也應當是與豫州牧的用意相類似,雖然有俸祿卻沒有地盤可供劉備使用。由此可見,曹操對于領土的賞賜非常慎重,無論是豫州牧還是宜城亭侯都是與土地相關的身份職位,均沒有讓劉備獲得實際的土地操控權。在軍閥混戰的時代,地盤意識空前高漲,土地可以帶來人口、兵源、財富、武器、糧秣等一系列戰略物資。因此曹操必須要親自牢牢掌握,不肯輕易與人。
曹操爲何要授予劉備這樣的地位?
首先,劉備擁有較高的軍事才能和在軍隊中的資曆威望。《三國演義》中劉備被塑造成仁義荏弱的君王。但在曆史上劉備的軍事能力是非常突出的,既可爲將沖鋒陷陣,也可爲帥統籌全局。在劉備年輕時期,平黃巾、誅盜賊、拒袁紹。救徐州都立下了赫赫軍功。他也由布衣百姓成爲了平原相,這一職位按照漢代的官僚體系已經算高級地方官員。在管理徐州後,劉備也充分發揮了作爲一位統帥的才能,
“袁術來攻先主,先主拒之於盱眙、淮陰。
呂布虜先主妻子,先主轉軍海西。楊奉、韓暹寇徐、揚間,先主邀擊,盡斬之。”
這幾次戰役都可看出劉備的軍事才能。也是有鑒于此,曹操才會盡力延攬劉備進入漢朝中央任職。當時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間袁紹、袁術,劉表、劉璋都雄踞一方。所以曹操才會大量的延攬軍事人才,不拘一格超拔簡任。像北海孔融也曾經是割據一方的風雲人物,位居北海相兼任青州刺史。後來被袁譚打敗後,歸順了曹操擁立的許都朝廷,擔任少府、太中大夫。孔融的經曆和劉備有相似之處,都是落難了的亂世豪傑,曹操均不計前嫌收入麾下。可以說,曹操是在用收複孔融的手段來對待劉備,希望劉備可以爲己所用,只可惜天不遂人願。
其次,曹操要向天下展示自己禮賢下士,選賢用能的開明形象。曹操在《短歌行》中明言: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爲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東漢的滅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爲黨爭激烈,奸邪當道,人才外流,才致使地方坐大。曹操有鑒于此,在其上位之初就非常重視塑造自己禮賢下士的光輝形象。正所謂“千金市骨”,善待一位人才就可能會吸引更多的人才前來投靠。曹操帳下的程昱早年間就曾經是兖州刺史劉岱的謀士,曹操接任兖州刺史後,一律量才錄用心無芥蒂,程昱也成爲曹操帳下最爲倚重的謀臣之一。正是這種形象才使得後來的曹操可以招募大量的文臣武將供其驅使。
最後,曹操要以劉備爲例向南方的劉璋、劉表等漢朝宗親昭示人心向背。曹操的兖州刺史之位來自于漢朝宗室劉岱,東漢末年的各路諸侯中有宗室背景的多達三分之一。不僅是益州劉焉,荊州劉表,還有幽州牧劉虞、揚州刺史劉繇。更爲重要的是,東漢天子雖然衰微,淪爲了權臣的傀儡,但是皇統卻一直沒有斷絕。以至于袁紹、韓馥等人公然擁立幽州牧劉虞爲天子,劉虞堅決不敢接受。這說明漢朝的影響力在當時依舊存在,所以曹操奉迎天子才可以獲得大部分社會力量的支持。讓他由一個地方小軍閥一躍而成爲了漢室重臣,封侯拜相,黃河以北望風披靡。在這種情況下,劉備作爲漢朝宗室可以起到一個標杆的作用,向天下證明人心走向。如果曹操和劉備合作愉快,那麽曹操的勢力必然大增,劉表、劉璋無論是戰是降,曹操都可以站在社會輿論的制高點。曹操更加可以在天下大勢中長袖善舞,遊刃有余。所以,曹操才會對劉備尊之以高位,養之以厚祿,向天下宣示著自己的仁厚與聖明。
劉備政治身份的改變對于後世的影響
劉備在曹操的舉薦下順利進入了漢朝中央,獲得了更高的地位和更爲重要的權力。在接受了天子的衣帶诏之後,劉備得以順利地擎起了一面皇旗,討伐“名爲漢相,實爲漢賊”的曹操。並且,他還利用這一官職帶來的聲望,在民間吸收了大量的支持與資源。《三國演義》中,劉備自報家門爲“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並非是有意炫耀、海口誇官。而是因爲在當時身份和威望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普通社會賢達很多都是沖著劉備的身份前來投效。只不過是因爲諸葛孔明是人中龍鳳,性情孤傲,才顯示出了對于劉備身份的漠視。這一串頭銜一直跟隨著劉備,直到劉備在益州稱王時還一直沿用,可見劉備心中的大志。劉備在《三國志》中的稱王诏書記載:
“左將軍領司隸校尉豫、荊、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備,受朝爵秩,念在輸力,以殉國難。睹其機兆,赫然憤發,與車騎將軍董承同謀誅操,將安國家,克甯舊都。”
此時的劉備的官銜之中,只多了司隸校尉和荊、益二州州牧。衆所周知,荊州和益州是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新近獲得。而司隸校尉一職是劉備入川之後由劉璋推薦所得,即《三國志》中所載:
“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璋推先主行大司馬,領司隸校尉。”
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的名號一直伴隨著劉備逐鹿天下,不僅是身份與榮譽的象征,更是劉備心存漢室、恪守臣節,尊奉漢朝天子的標志。在這樣的初心影響下,劉備才可以一步一步成爲漢中王,定鼎西川。
綜上所述,曹操爲了籠絡劉備,加封劉備爲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既有實權又有尊榮,還有曹操暗中觀察、制約劉備的居心。劉備憑借此舉,一躍爲漢朝中央的高級官員,位比三公。在他逃離許都後,也是憑借著這一身份打起了尊王討賊的皇旗,聚斂起了大量的民間支持。也是在這一身份的感召下,衆多心系漢室的天下賢達前往投效,劉備得以順利擴張地盤,步步高升。最終,劉備也是在“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的基礎上,登上了漢中王的寶座,正式拉開了建立蜀漢政權的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