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個性倔犟,果敢獨斷,才華橫溢而心想事成。」
初見林瓔的時候,小編不得不感嘆,林家的基因真的是強大。林徽因的蕙質蘭心和藝術天賦,很好地在侄女林瓔姑娘的身上得到了傳承。
但讀完這位傳奇女華裔的前半生,小編真心覺得:決定一個人成就高低的,絕不是所謂的標籤,而是實打實的才華。
………
………
「村上春樹真是萬年不變的陪跑啊,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又沒他什麼事兒。」
最近,2017年諾貝爾獎陸續頒布,
每年在這個時候,
不少網友都會心存一分好奇和期待:
今年會不會有華裔面孔上榜?
像小李子一樣,充滿實力地期待著…期待著…
………
………
這麼多年過去了,獲得諾貝爾的華裔寥寥可數,也是扎心了。
但小編覺得吧,一個諾貝爾獎無法囊括華人對世界的貢獻,因為他們的智慧早已散布在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就好比華裔建築師林瓔。
在中國,我們只知道她是林徽因的侄女,卻不知道,她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也遠遠高於姑姑林徽因。
她設計的建築遍布美國大地,
她曾入選美國婦女名人堂,
被美國《生活》雜誌評為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100位美國人」、
「50位美國未來的領袖」;
歐巴馬曾在白宮為她親自授予總統自由勳章,
而同時得獎的人是
比爾·蓋茨夫婦、物理學家霍金……
小編看到了背後的比爾蓋茨~
………
………
而就在35年前……
「我們美國人的紀念碑,
絕對不能讓一條東方狗來設計」,
此刻,林瓔正站在輿論的洪流里,
各種批評像箭齊刷刷向她射來,
21歲的她,
成了華盛頓的眾矢之的。
而一切的起因,
都源於那件讓華盛頓險些「分裂」的
冠軍建築設計作品——
越戰紀念碑。
(乍一看,兩條黑乎乎的線?)
對,就是這部作品。
………
………
當時美國輿論一致認為:美國的越戰紀念碑怎麼能讓一個華裔來設計?就有了那劍拔弩張的一幕。
話還是從頭說起吧,林瓔雖然從小在美國俄亥俄州的小城裡長大,但她是地地道道的華裔,父母都是華人。
其中,父親林恆是才女林徽因同父異母的弟弟。這麼說……?對,她是林徽因的親侄女。
是不是有幾分神似?雖然21歲之前都不知道林徽因是自己的姑姑,但冥冥之中她還是和姑姑走上同樣的建築設計這條路,還同樣考上了耶魯。
………
………
21歲那年,林瓔在耶魯建築學院上大三,正著手完成一項跟墓地建築相關的作業:用建築來詮釋死亡。
無意間發現越戰紀念碑設計方案的徵集海報,林瓔想,「何不把它作為畢業設計呢?」
隨後她來到華盛頓考察環境,看到天空和綠草的那一刻……
林瓔的設計稿
………
………
她的思緒像插上了翅膀,「我突然有一股將地面切開的衝動。」她想像用小刀在地面切出一道口子,這道「傷口」正向兩邊延伸,就像結界隔離開現實和另外那個人類無法觸及的世界。
傷口的上邊,則印刻著57000多名陣亡者的名字……
「太妙了,就是這樣的一座紀念碑!」
林瓔說,寶貴的生命為戰爭付出代價,最應被銘記的是人,只有先承認痛苦的存在,才能讓傷口癒合。
………
………
在回校的路上,
姑娘早已按捺不住激動快速畫下草圖,
因為看上去太過簡單,
她先是試著加一些別的東西,
想讓設計更精緻些,
「不,任何修飾都是畫蛇添足。」
最後,因為時間倉促,解釋設計意圖的文字都是手抄的。
………
………
作品寄出去的時候,林瓔並沒有抱任何希望:「因為它沒有顯示對政治鬥爭頌揚的主旋律,只是在體現生命的失去這個主題。
沒想到,當評審團看到林瓔的設計作品,就瘋了:
「這一定是一個天才的傑作!」
「注視它越久,就越看到其中蘊藏的驚人力量,這就是我們要找的那個唯一。」
「它將會成為世界級的,能與一流建築藝術品相媲美的作品。」
誰想到呢,得此殊榮的竟是一位在校生。不過,伴隨著冠軍殊榮,接踵而至的卻是……
這件設計作品讓許多越戰老兵感到不滿:
「哪有紀念碑陷到土裡去的,這色調太灰暗了。」
退伍軍人的家屬甚至跑去集會抗議,還辱罵道:
「這看上去就像是一道令人羞辱的陰溝,丟臉的破牆、黑色的傷疤!」
一些建築師也開始落井下石地諷刺林瓔:
「她真是幸運,不過在紙上畫一道黑線,就能得到冠軍」。
後來批評越來越多,甚至有人叫囂:
「我們美國人的紀念碑,
絕對不能讓一條東方狗來設計」。
林瓔這才明白:
「原來不少人之所以反對我的作品,
僅僅是因為我是一個亞裔。」
不過,面對潮水般的憤怒和批評,
年僅21歲的姑娘並沒有「認慫」,
她淡定地面對公眾為設計作品辯護:
「這個設計是為了紀念逝者,
不應該摻雜政治、戰爭和罵戰。」
對,關乎生命,無關政治。
可這些辯護之詞沒能平息民眾的憤怒,國家藝術委員會決定重新組織評審團,結果仍是林瓔的設計為第一名。
最後出資人不幹了,決定把林瓔的設計和第二名的設計一起建造,喏,第二名的設計長這樣~
出自一位白人設計師,據說符合主旋律。
………
………
林瓔耿直地說,「這樣的修改結果
將令她的設計毫無意義,
這樣的塑像就像是在別人的畫像上畫鬍子,
完全是破壞行為。」
「你說說是不是?」
………
………
「人們努力反對的是一個他們並不了解的設計,但大眾真正面對它時,他們會為之哭泣。」她相信,時間自會證明一切。
在批評聲的洪流中,她靜默地退出,像個漢子一樣,抄起安全帽,躋著一雙工地鞋,到華盛頓的施工現場監工。
1982年10月,刻著58132名美軍越戰陣亡者名字的紀念碑落成。
「當看到它的那一瞬間,發現和我腦海中的想像相似得驚人。」所有的傷心和委屈仿佛都有了意義。
然而,紀念碑揭幕式上卻沒有任何人提及林瓔的名字。
林瓔在越戰紀念碑落成儀式留影
………
………
林瓔站到了熱鬧的背後,像個無名英雄一般悄然離去。
值得在乎的絕不辜負,而那些名和利,於她而言並沒有那麼重要。 「我不想撲向成功,只是想繼續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已。」
姑娘隨後回到耶魯繼續完成學業,攻讀建築學碩士。
時間的確證明了一切。
她設計的越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後來成為華盛頓最知名的建築之一,
每年300萬遊客前去瞻仰。
一位越戰老兵曾在大理石碑牆前
停留了2個小時,
細細撫摸上面他認識的那些名字,
「我一直想要找一個地方靜靜的悼念我的朋友,
在這裡,我找到了。」
它成了美國的「哭牆」,
那些逝者的朋友、兒女、妻子……
都在這裡找到了慰藉的出口。
「親愛的,這是我為你寫的信,
你可曾收到了嗎?」
「爸爸,這雙靴子你還記得嗎?」
「兄弟,我真的很想你。」
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
觸摸著碑身上的凹凸,仿佛能和過去的人對話:
少一些戰爭吧,
世上就能少一些妻離子散、生死相隔。
對,只關乎生命,無關政治,
這正是林瓔設計的初衷,
對於一個設計作品來講,
能得到這麼多人的共鳴,已然足夠。
兩年後,林瓔憑藉越戰紀念碑
獲得了「美國建築學院設計獎」,「總統設計獎」。
你知道嗎,林瓔的設計才華,
就連蘋果之父喬布斯也欽佩不已。
林瓔和喬布斯兩人在一次國際設計大會上相識,兩人因為設計理念中的「崇尚簡潔」這一點不謀而合,而成為摯友。據說,聊天的時候,喬幫主居然會害羞……
………
………
或許,
我們現在看到的ipad,
也有林瓔的功勞。
因為據說當年……
林瓔:「為啥電腦看上去就像笨重的電視機?幹嘛不把它做得薄一點兒,比如平板的可攜式電腦……」
喬幫主:「嗯,你為我找到了一個新目標」。
喬幫主:更輕薄的平板電腦,我做到了~
………
………
好吧,言歸正傳。
越戰紀念碑之後,林瓔的建築生涯正式開啟。
小編發現她所有設計的初衷,
都遠離金錢和功利,
她永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人應該為了金錢才去努力奮鬥?
我從來都沒有這種概念。」
比如她設計的美國歷史上第一個
民權運動紀念碑,為民權而設計。
以馬丁路德金的名言
「只有當公平與正義如水流般直下時,
才能真正使我們感到滿足」為靈感。
水面平鋪在刻有文字的花崗石圓盤上,圓盤底部開有槽隙,水滴灑下時就像眼淚。
………
………
耶魯大學
「紀念女性入學二十周年雕塑」的女生桌,
為女性權利發聲。
一個橢圓形的清水平面上,按照年份一環一環刻下耶魯錄取女性的人數。
………
………
她還用近15年的時間,
為自然建造著一座「最後的紀念碑」,
喏,就是這個名為「什麼在消失」的裝置藝術,
她想以此來提醒人們
關注跟人漸行漸遠的自然。
在黑暗的空屋裡,參觀者將一塊有機玻璃對向投影設備,能看到瀕臨滅絕的物種。
………
………
還有密西根大學波浪草坪,
美國的中國博物館,
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公共圖書館雕塑
「閱讀一個花園」……
林瓔的建築作品遍布了美國大地。
因為在建築與藝術上的成就,
她當了耶魯大學校董、入選全美婦女名人堂;
獲得美國國家藝術獎章、總統自由勳章;
以她為主角的紀錄片
還獲得第6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
雖然她成了美國家喻戶曉的建築設計師,可生活里的她為人低調,不講究穿著,看起來就像鄰家女孩,有人形容她「總像是匆匆趕去上課而又害怕遲到的大學生」。
更為寶貴的是,無論時光如何變遷,她對待藝術依然純粹:「你之所以做某件事是因為它對你來說很重要,既使它無法使你變得富有。」
如今,林瓔在紐約SOHO擁有一間工作室,繼續做雕塑和建築設計,但一直將規模控制在3-5 人,而且一直堅持親自繪圖,她說「這很重要」。
林瓔在工作室
………
………
很多國人知道林瓔是因為林徽因,但是她卻用才華,證明了自己獨特的美。
而對於「林徽因的侄女」這個稱謂,她也淡然地說:「過去會告訴我們將來應該怎樣生活,我覺得這些是我和梁思成、林徽因共同相信的。」
難怪她父親林恆說:「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個性倔犟,果敢獨斷,才華橫溢而心想事成。」所謂家族傳承,除了財富的沿襲外,更重要的是品格與才華的一脈相承。
決定一個人成就高低的,不是所謂的標籤,而是實打實的才華。為你打Call,林家姑娘。
………
………
………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 / 有束光( ID : onelight01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