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新加坡各大媒體競相報道說,新加坡在經濟學人智庫(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剛發表的《全球宜居城市排名榜》上,竟然在140個城市中排名第35,名次上升了11位,還首次超越了香港(排名第45)。
這則可喜可賀的正面新聞,沒想到卻掐中了新加坡和香港兩地網民的痛處。
在面簿上針對這則新聞留言的兩地網民,十個當中有九個都認爲這種排名成績公信力越來越低,並沒有什麽意義。畢竟宜不宜居,如同用手測水溫一樣,冷暖自知,是無法真正做到客觀的。或許,這只是個別城市的政府用來證明他們是好政府的指標。
總喜歡拿新加坡和香港做比較
說實在的,還真不能怪網民們疑神疑鬼或者過于苛刻,因爲今年一月至今,幾乎每個月份新加坡報章都會刊登一則關于新加坡在國際排行榜上的名次的新聞,而且總喜歡拿新加坡和香港進行比較。
這些調查包括:
自由經濟體排行榜(香港第一、新加坡第二)
城市生活質量排行榜(新加坡第25、香港第71)
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排行榜(新加坡第二、香港不在前100名內)
最吸引起步公司專才前去工作的城市排行榜(新加坡第一、香港第57)
全球城市指數排行榜(香港第五、新加坡第六)
這一項項的調查采用的指標都不一樣,出來的結果自然也大不同。
信息量太多太雜,對小市民而言,根本不知道如何讀取這些數據背後的意義。況且,新加坡排不排第一,有沒有超越香港,好像對大家也沒有什麽直接影響。
數據疲勞和排名疲勞
比較有意思的是,經濟學人智庫今年3月中旬曾公布一份“2017年全球生活費調查報告”的結果。該報告顯示,新加坡連續四年排在第一位,成爲全球外派人員所居住的最昂貴城市,香港排第二,瑞士蘇黎世第三。報告還說,新加坡的整體生活費已經比紐約高出20%,比香港高出5%。
該報告發表後,立即引起一片嘩然、怨聲四起。國人根本不關心這個結果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只牢牢記住新加坡是全球最昂貴的城市。
然而,如果我們將這份調查報告的結果與其他相似的報告進行對比,就不難看出,其實所謂的排名是自相矛盾的。
人力資源咨詢機構ECA國際去年12月中旬發表的“全球生活費調查報告”顯示,新加坡在全球最昂貴的外派人員居住城市的排行榜上排名第16位,香港則排在第11位。香港整體上還是比新加坡昂貴。
ECA國際今年6月發表的最新“全球生活費調查報告”則顯示,在外派人員認爲最昂貴的城市排行榜上,香港排第二、新加坡排第24位。換句話說,香港變得越來越昂貴,新加坡的生活費則隨著新元疲軟而下降。
同個月份,另一個人力資源管理公司美世咨詢(Mercer)所發表的“全球生活費調查報告”卻顯示,新加坡在全球最昂貴的外派人員居住城市排行榜上排名第五位,香港排在第二位。香港依然還是比新加坡昂貴。
網民們憑直覺,普遍上都認爲香港的生活費比新加坡高。但是權威機構經濟學人智庫所收集到的數據卻告訴我們:你們錯得很離譜。這也難怪當經濟學人智庫本月16日公布《全球宜居城市排名榜》的結果時,網民都開始感到“數據疲勞”和“排名疲勞”了。
如何定義宜居?
有不少網民質問,經濟學人智庫究竟是如何定義“宜居”這兩個字?
經濟學人智庫在報告中解釋說,該機構是根據城市的穩定性、醫療、文化與環境、教育,及基礎設施五個領域的30多個定性和定量指標來評估一個城市是否宜居。
這樣的解釋非但不能很好地解答讀者的疑問,反而引起更多人感歎說:“專家們眼中的宜居城市,與平民百姓的觀點真的有所不同。”
難道所謂的“宜居”就是將生活費完全排除在外得出的結果?要不然,如何解釋新加坡這個全球最昂貴的城市,竟然在宜居城市排行榜上,比生活費第二昂貴的香港的排名還高了11個名次?
另外,地鐵經常壞的城市也算得上宜居嗎?香港單在地鐵系統這一項就把新加坡遠遠抛在後頭,顯然更加宜居。有網友留言說,做調查的人“應該是沒有天天搭我們的地鐵上下班。”
《全球宜居城市排名》報告主編柯彼斯塔克(Jon Copestake)在報告中指出,新加坡在教育領域“持續取得令人矚目的改善”,因此在這次報告中的教育程度指標取得很高分,使我國的整體宜居指數上升,同時在這份調查創設的10年裏首次突破90分大關。
新加坡的宜居程度就是隨著教育程度指標的提升而取得顯著躍進,從而超越香港,成爲亞洲地區第三大宜居城市。目前在亞洲排名第一的宜居城市是日本東京,第二是大阪。
網上針對上述宜居城市調查的最大質疑還包括:排名前10的宜居城市竟有七個位于澳洲和加拿大,這份調查結果真的可信嗎?
或許,經濟學人智庫日後可以考慮將這份調查報告重新命名爲《全球最昂貴的宜居城市排名榜》。畢竟這些所謂的宜居城市,生活費都是偏高的。